大学四年习筝之路
曹雪芹说写《红楼梦》,不过是“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普通人,且觉得人生在世,虽不至于活得如朝生夕死的蜉蝣,更不至于短暂如昙花一现,却还是稍嫌短,短到没有太多天去奈何、没有太多日子去伤怀、也没有太多时间来寂寥。
然,古筝于我,也不过是“试遣愚衷”罢了。

缘起:
几年前的大一的某一个星期天的晨早,躺在宿舍的床上,迷迷糊糊听到一阵似叮叮咚咚又似哗哗啦啦的乐器声,从阳台传来,传到六楼把我吵醒了。想了想,是古筝声啊。起床后,去食堂吃早餐。吃完早餐回宿舍时古筝声还没有停,于是循着声音找过去,就这样认识了同住在松苑十七舍的上一年级的学姐。在她宿舍和她聊过之后才得知学姐零基础,上了大学才学古筝。于是此前未接触过古筝的我立马对这门乐器萌生了想学的愿望。
经由学姐介绍,我认识了她的古筝老师。上第一节课首先是认识古筝,再是识谱,然后在古筝老师的推荐下买古筝,买回来同学帮忙搬回宿舍,学姐帮忙安装……
古筝老师家住在重大A区对面。就这样我开始了每周一次往重大A区那边跑的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刚买回古筝时,古筝的一切对我来说都很新鲜。这个突然入住我们宿舍的“庞然大物”,引起了一些同学的好奇,她们三三两两过来随便摸一摸、拨一拨,摸完了、拨完了也就走了,而我对于古筝的热情随着开始学习它而越来越深。
2015年是学习古筝的第一年。现在翻看这一年来的朋友圈,突然发现基本上都是和古筝有关的动态。
外界阻力:
大一初学古筝,一头热血扎进去,并未想到会给周边的人造成什么困扰。只是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凉水。有一次突然班级群一堆人匿名或谩骂或讽刺我,因为我弹古筝的声音吵到了周边宿舍的同学。
我一般是下午五六点练琴,那一次一个室友跑隔壁宿舍串门,没有把门带上。练着练着舍友让我看群。我拿起手机一看,顿时有点不知所措。毕竟,没有人跑过来当面跟我说不要弹了或者换个时间弹或者关上门弹等等。我看着群里面匿名发的那些消息,眼泪突然流下来了。没有发出声音,因为我怕被室友发现。
我一个人偷偷地哭,边哭边想:怎么办?不要学了吗?以后练琴时怎么练?就这样不学古筝了是不可能的,学费已经交了,古筝也已经买回来了,我不会放弃。所以第二天到了下午六点我仍旧开始练琴,只是把宿舍门关上,也把阳台门关上。
上午和下午的时间通常有课,即使没课的日子上午有同学要睡懒觉、下午有同学要睡午觉,晚上有同学要学习或者早睡。所以一天之中,能练琴的时间也就只有下午五六点。这个时间,是大家吃晚饭的时间。因为练琴,大学那些日子里我常常错过食堂的晚饭饭点,要么自己先买好要么拜托室友帮忙打包,也吃过很多包子、面包和泡面当晚餐。
也因为这件事,让我失去了对和大学同学打好关系的热情。高中时我是在理科班,班上十几个女生、四十几个男生,我是那种会跟男生称兄道弟的女生,跟女生之间也是直来直去。上了大学,弃理从文,班上四十三个人,只有三个男生,剩下包括我在内的四十个都是女生,可以说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如何跟这样匿名说我的女生们相处,突然让我心生怯意。因此,我在大学变得越来越内向。
一是怕吵到别人,二是自己时间也不够用,除了本专业的学习还有第二专业的课要上,加上周日古筝课,一个礼拜基本上七天都是课,所以每天练琴时间并不多,周一到周五每天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来练琴,周末可以练久一点,但一般也只是两个小时。

被虐日常:
我:“嗯。马蹄声。”
师:“你这匹马怎么瘸了?速度快点!大点力!”
我用力。
师:“你中午没吃饭吗?再快!力气大点!再大!”

我:“喏,水流声。”
师:“人家这是淙淙流水,你这是波涛汹涌的大海了。轻点!不要那么用力!”

我:“好,月下起舞。”
师:“你想,美人月下起舞,是怎样的意境?你弹起来像个胖子月下起舞,这一点都不美了!”
我:胖子不配称为美人吗?胖子好可怜。

师:“来,这段你想象&*^#想象%¥+\”
我:“想象不出来。”
师沉默了。
大概,意蕴着东西,对天资愚笨还天性懒散的我来说太难了。

又一次把老师的重庆话都气出来了:“你手指动作小点!这里不要肉来肉去!”
我:“?”
师:“不准停下来!”
“继续!”
“不准休息!”
“好。今天就到这里。”

练琴日常:











我的习筝之路,走过了15年的一段新鲜期、16年的一段疲倦期,17年基本上可以说无波无澜了,古筝已经成为了我大学生活的一部分。然而17年也是学业最繁重、压力最大的一年。上半年准备双学位的毕业论文及答辩,下半年准备考研。报考中山大学,虽然只录一个。只用了半年时间备考,备考期间才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阅读是多么有限。英语一真题只练了一遍,考了七十多,政治裸考,考了六十多。分数出来后,排第十三名,连复试都没有进。这个结果也在意料之中。放弃调剂。直接准备工作。
备考中大那段时间大量地阅读,17年是我至今为止二十多年的人生中阅读最多的一年。现在回过头来看,已经说不上是为了考研而阅读还是为了阅读而考研。
那段压力山大的日子里,连做梦都梦到古筝。

试遣愚衷:
工作之后,有一次面试时,老板问我,压力大的时候你怎么办?怎么排遣压力?我说弹古筝。老板看我一眼,微微惊讶之后笑了。偶尔有同事得知我会古筝,有的也难掩惊讶,道一声:“真的吗?好厉害!”有的感叹一声:“难怪你这么有气质!”曾经一次年会要求上节目,又要我跳舞,又要上去日语朗诵,还要来一个古筝演奏。但是当时年会迫在眉睫,只剩下两周时间准备,白天又要上班,舞蹈是已经定下来了,晚上着手在排练的。由于时间问题,且还要去租古筝,便取消了我的古筝演奏。
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古筝悦人,古琴悦己。”学了古筝之后,我才明白,其实我更想学的应该是古琴,没想到机缘巧合之下学了古筝。
古琴、古筝都是弦拨乐器,但古筝是“声多音少”,而古琴是“音多声少”。关于“声”和“音”的区别,大致就像寺庙里敲钟时,先是“铛”一声,然后会“嗡嗡嗡”地响。这个“铛”的一声,就是声,后面“嗡”的就是音。听古琴,感觉低沉而深邃,意境深远。而古筝既不艰涩,也不深沉,古筝的声很大,随便一拨便能传很远,而古琴声就小多了,比较内向。单从这点来讲,就注定了古筝更倾向于表演,弹给大众听,而古琴也就自己听一听,也不会吵到别人,适合自娱自乐。
我想,我是把古筝当成了古琴来对待了,只是为了自娱自乐。刚学时,就完全是在老师的要求下习筝、练琴、考级。学了一年勉强拿了古筝四级证书之后,就跟老师坦白我不想为了考级而学。于是之后就学我想学的曲子,再也没有考级。

大四的时候,有同学经常会来我们宿舍听我弹古筝,也有同学跑过来跟我说你现在弹得很好听,比大一的时候好多了。我说是吗?毕竟大一的时候是零基础初学而已。她们不信我是初学。还有大学同学对我的评价是:特别平静,身上没有戾气,很舒服。
不管是高兴也好,难过也好,焦虑也好,闲适也好,弹古筝都能让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有时候一个指法或者一首曲子练成百上千遍,练着练着我感觉自己不是在练琴,而是进入了冥想。
当然,零基础的我成年后才接触的古筝,也给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学了古筝后重读《雪国》最喜欢的就这几段了:
《劝进帐》曲终之后,岛村这才松了一口气,心想:唉,这个女人在迷恋着我呢。这又是多么可悲啊。 “这样的日子里连音色都不一样啊!”驹子仰头望了望雪后的晴空,只说了这么一句。的确,那是由于天气不同。要是没有剧场的墙壁,没有听众,也没有都市的尘埃,琴声就会透过冬日澄澈的晨空,畅通无阻地响彻远方积雪的群山。 虽然她自己并不自觉,但她总是以大自然的峡谷作为自己的听众,孤独地练习弹奏。久而久之,她的弹拨自然就有力量。这种孤独驱散了哀愁,蕴含着一种豪放的意志。虽说多少有点基础,但独自依靠谱子来练习复杂的曲子,甚至离开谱子还能弹拨自如,这无疑需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 在岛村看来,驹子这种生活可以说是徒劳无益的,也可以说是对未来憧憬的悲哀。不过这种生活也许对她来说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她才能弹出铿锵有力的琴声。 岛村靠耳朵分辨不出她那纤纤素手的灵巧工夫,所以仅从弦音里理解她的感情。但对于驹子来说,他恐怕是最好的听众了。

人生在世,总要有所寄托。大概所有伟大的作品和艺术,都是“试遣愚衷”。姑且让我这个普通人也用一用这个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