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房似锦、苏明玉和樊胜美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几本经典书籍
最近看了连续剧《安家》,结合之前看的另外两部剧《都很好》和《欢乐颂》,总结出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阅读经典书籍的紧要性——加速人生观纠正以尽早绽放自己。
房似锦、苏明玉和樊胜美这三个角色,原生家庭共同点是母亲重男轻女思想严重而父亲在家中无话语权,其中受原生家庭拖累最重的应该是房似锦,因为她的教育经费被母亲克扣最重(她考上了老牌名校,母亲却撕掉录取通知书并把她拦在家里逼她立马嫁人。她偷偷跑出来,但由于错过了大学报名截止日半个月而被取消入学资格),苏明玉上大学被母亲打折(只允许她读免费的师范大学),樊胜美是被家里培养到大学毕业的。
重男轻女的母亲这一角色,在国外的文学作品里也存在。
例如,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男一号保尔的岳母——达雅的母亲阿莉比娜·丘查姆,便是重男轻女。

好在男一号保尔主动帮达雅寻找脱离困境的思路并征求达雅意见,

在保尔与达雅成功结合后,达雅的母亲也曾尝试把达雅拉回到充斥卑微琐事的生活之中,让她再次陷入狭隘而闭塞的圈子,而保尔努力帮助达雅清理走向新生活的障碍。

终于,达雅实现了自我绽放。

撇开性别因素,世界上很多家庭确实存在母亲对孩子偏宠偏爱的现象。在很多国家的经典作品里,作者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撹水女人》里,女一号阿迦德,育有两个儿子,腓列普和约瑟。阿迦德偏爱腓列普,明显到了连舅母台戈安太太都能判断出来的程度。

阿迦德临终前,受到神甫点拨,终于擦亮眼睛,忏悔自己因为无知而犯的过失。

一位母亲,能够在临终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偏宠偏爱是个错误,即便未能对此补救,也是一件好事,就怕终身不能醒悟。
法国作家莫罗阿在所著的《人生五大问题》中,论及父母与子女关系时描述到,“阿特莱医生曾述及若干母亲因为手段拙劣之故,在好几个孩子中间不能抱着大公无私的态度,以致对于儿童产生极大的恶影响及神经刺激。在多数家庭中,兄弟姊妹的关系是友爱的模型,但假若以为这是天然的,就未免冒失了。仇敌般的兄弟,是自有文明以来早就被描写且是最悲催的局面之一,这悲剧且亦永无穷尽。”

前几年流行的标签“凤凰女”,最近两年流行的标签“扶弟(哥)魔”,侧面反映了原生家庭对部分年轻人的人生观影响较大。一些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女孩在反哺娘家的边界上纠结痛苦,在婚恋市场处于劣势。因为母亲会拿“兄弟姐妹之间要互帮互助,你不帮他那你帮谁。中国人讲究血亲……”进行无底限道德绑架。
我建议这些女生在18到20岁的年龄,除了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撹水女人》及《人生五大问题》外,再加一本《万历十五年》,后者能让你参考到帮助自家兄弟的边界与尺度。


成长于重男轻女家庭的女生,最好在18岁-20岁的年纪,俯瞰自己这么些年的成长经历。客观思考一下:父母、兄弟姐妹及其他亲属对我付出了多少,我应该对他们分别承担多大责任。
下面,分享一个通过经典阅读加速人生观纠正并绽放自己的女孩故事。
可乐(化名),80后女孩,出生于农村。母亲重男轻女的程度逼近《安家》里的潘贵雨。可乐有一兄弟,雪碧(化名)。
可乐刚一出生,母亲便嫌弃她身上不带把儿。有一户多年不育的夫妻寻上门来,想认养这个女婴。母亲同意了,并笑纳了一块玉(多年后母亲赠给了孙子)。父亲不舍得,没把可乐送出去。
可乐的父亲是个走街串巷的小贩,一个人赚钱除了养活自己的四口之家及赡养老母亲,还需要偿还分家时老母亲划给他的一大笔债务,所以顾不上照料两个孩子。可乐母亲全职在家照料两个孩子。可乐在三岁之前,由于大人不给勤快换尿片,屁股溃烂了一半,被街坊邻居嘲笑了十来年,可乐那时的标签是“那个屁股烂的只剩一边的女儿”。据长辈和街坊邻居们回忆,可乐的兄弟雪碧从来没有烂过屁股。
可乐读小学一年级开始,自己赚零花钱,捡废纸、捡废铜烂铁、编草帽、缝纽扣、拔草药晒干了卖、给父母洗衣服……当时,村子里盛行成衣来料加工,可乐课余便去别人家里缝纽扣,每缝完一件成衣的纽扣可以赚五分钱。
小升初和初升高,可乐都考的很好,但母亲出于省钱考虑,只允许可乐在家门口读。家里并非拿不出钱,母亲掌控家中财政大权,而母亲认定女孩不需要花钱培养。
高考,可乐考上了某个“双一流”大学。母亲不肯出一分钱。可乐的外公外婆给了可乐五百元,可乐在村委打了贫困证明,然后拖着一个破烂行李箱,装满旧衣服(可乐出生到高中毕业,穿的除了校服,里里外外一律是亲戚的旧衣服鞋帽)去学校报到了。
本科四年,家里没有给过一分钱,可乐靠着“奖、补、助、勤”硬是拿到了毕业证。最惨的是,两度饿晕在校园里,由校友背回宿舍,大学室友扶着可乐喂她吃东西。
虽然该大学的图书馆藏书很多,但可乐本科四年真的没时间阅读经典作品,这导致她大学毕业后走了多年弯路。
毕业后,母亲催她回老家工作,可乐由于无知而被牵着走。回老家后的头六年,所有收入归娘家,而工作之余只做三件事——加班值班、给娘家房子打扫卫生、带侄子。每临近周末或者法定节假日,母亲的命令电话就来了“你周末/端午/五一/十一……没事的吧,过来带**(可乐侄子)。”无知的可乐开启24小时带侄子模式,有时带着侄子去单位值班加班。雪碧的老婆除了母乳以外,从不带娃。可乐穿的是雪碧老婆的旧衣服,部分是雪碧老婆送过来的,部分是雪碧老婆扔地上,可乐母亲捡起来送给可乐的。这些衣服size大了两个码,风格和色彩都不适合可乐。可乐一个同事善意的说“土八路,你穿洋气一点啊。” 好几位朋友同学都劝可乐“对自己好一些”,但可乐压根不在意自己外表形象。
雪碧老婆说“可乐是重点大学毕业,雪碧是初中中专毕业。可乐是爸爸妈妈亲生的,雪碧是捡来的。所以爸爸妈妈应该可乐养。”即使可乐上交全部收入,可乐母亲依旧不满足,总跟那些把女儿当摇钱树的妈妈们攀比,嫌可乐来钱慢。母亲要求可乐嫁个有钱老公,每年几十万孝敬娘家。
回老家后的第七年,可乐在“大龄剩女”的标签下反思自己,主要是跟本科母校的同龄女生对比,看自己短板在哪些地方。
不再把全部收入交给娘家,可乐开始偷偷谈恋爱、买大学时一直想读的经典书籍阅读、给自己买些衣服鞋帽……
第八年,领证结婚。在可乐婚后,雪碧老婆冲着可乐母亲发了火“可乐这么奸,偷偷找对象!” 一个“奸”字,印证了可乐谈恋爱时低调的必要性。
可乐参加婚礼很多次,最简单的是她自己的婚礼。酒席一切开销由可乐夫妇支付。可乐母亲压根不打算送任何陪嫁物品,可乐无所谓。但可乐的舅婆、姑妈们在可乐妈妈耳边叨叨了,所以在婚礼当天可乐母亲在村子里的商店赊了陪嫁物品(被子、褥子、粉红涤纶四件套、脸盆、脚盆、镜子、针线盒各一个),合计一千出头,可乐双倍报销,2500元。婚后一个月,这些物品可乐原封不动载回娘家。母亲把粉红涤纶四件套还给了可乐,可乐收纳着提醒自己。
婚后,可乐爱上了经典阅读,进而看清自己,端正三观。认识到一些事件的必然性,摆脱错误归因;同时承认一些事件的偶然性,增强对世界的敬畏。学习提升自己的衣品,慢慢绽放自己……
对娘家,可乐自认并不亏欠。春节及父母生病会去看望。母亲和雪碧老婆的不满,已经动摇不了可乐的态度。而娘家亲戚,在可乐婚后站在了可乐这一边。
对本科母校,可乐满心感激,这几年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尤其是助学活动,以实际行动报恩。
© 本文版权归 豆友204232001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