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米尔·吉列尔斯录制的唱片非常广泛
埃米尔·吉列尔斯,苏联钢琴家。1916年10月19日出生于乌克兰的奥德萨(Odessa)。6岁开始学习钢琴,13岁首次举行钢琴独奏会。1933年获全苏音乐比赛一等奖。1935年毕业于奥德萨音乐学院,随即考取莫斯科音乐学院研究生,在涅高兹(HeinrichNeuhaus)指导下继续深造。1938年获布鲁塞尔国际钢琴比赛一等奖,同年毕业并留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1947年起在欧洲各地巡回演出,1955年成为战后第一位访问美国演出的苏联钢琴家。1959年访问伦敦演出,俱获得很高的赞誉。他还曾与小提琴家科甘(他的妹妹是科甘的妻子)、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奇组成三重奏,进行广泛演出。1985年10月14日逝世于莫斯科。
吉列尔斯的演奏柔和明亮、表情细致,与里希特并誉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传人。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还曾获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音乐学院名誉音乐博士学位。吉列尔斯的演奏特色是"钢铁般的触键",由此而形成幅度与力度。吉列尔斯演奏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其力度变化上,被认为是施纳贝尔之后的最好选择,他与约夫姆和柏林爱乐乐团合作的布拉姆斯两首协奏曲也已成为这个曲目首选的经典。可惜他的贝多芬协奏曲与柴科夫斯基协奏曲没有留下很出色的录音。他的演奏以音响柔和明亮、表情细致内在见长,也常演出室内乐。
钢琴家吉列尔斯那富有俄罗斯风格的天衣无缝的连奏相当与众不同。从不会忘记50年代他在Bradford圣乔治大厅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奏布拉姆斯《七首钢琴作品》时发出的那种华美亮丽的声音。演出场所座无虚席,好像也有些共鸣,他的声音总是很优美,从没有粗糙过。他是在演奏而不是在敲击钢琴。那么怎么样才能创造出那种“优美的雷声”?那种能引起音乐喧嚣的爆发?
在一本书中吉列尔斯多年的导师HeinrichMeuhaus说的话。他称之为“高超技巧的自然之力和“24克拉黄金的丰满以及从大歌唱家那里寻找到的声音”。吉列尔斯是最为高雅且最为抒情的演奏大师。把苏联钢琴家吉列尔斯与他的同胞斯维亚托斯拉夫·里希特相提并论只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而没有写传记的责任。吉列尔斯在音乐方面很诚实,他很谦虚,认为应该“把掌声留给里希特”,他把里希特称作“钢琴家警察”,觉得自己的国际声誉永远赶不上里希特。他也知道,他的老师HeinrichNeuhaus极偏爱里希特。如同霍洛维茨与鲁宾斯坦也是竞争对手一样,吉列尔斯与里希特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家,但他们两位都值得人们深深的敬重。
里希特在音乐表现方面常常由突然的狂热而进入朦胧世界,他在速度上的疯狂或是在慢乐章中的冗长沉闷,对吉列尔斯来说都是相当奇异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吉列尔斯是比较正统的演奏家,但他绝不是中间人。音乐上的真诚就是他的特色。他没有为了迎合观众的心理而视演奏如儿戏。
埃米尔·吉列尔斯录制的唱片非常广泛,现存的,脱销的,再版的,简直不计其数。特别要感谢Philips公司,在《20世纪大钢琴家》系列中选择了吉列尔斯的最佳作品。在这里你能够发现巴赫的《G大调法国组曲》,拉威尔精致的《托卡塔》,李斯特的《西班牙狂想曲》,被吉列尔斯扩展成5个乐章的斯特拉文斯基的《彼德鲁什卡》是Kniga的唱片(MK417072,4/93)。Music&Art也是值得称道的公司,其录制技巧和事业心都很好。他们的两张唱片的内容是吉列尔斯在50年代事业顶峰时期在莫斯科举办音乐会的现场录音,展示出演奏家独特的艺术魅力。除了吉列尔斯,还没有哪位演奏家能够把舒曼的极少被演奏的Op32的终曲段落作为音乐会中间的插曲,他演奏的拉赫马尼诺夫《降B大调前奏曲》中,每个音符都非常清晰。圣-桑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和拉赫马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由Testament再版)是那些把西方世界的注意力引向吉列尔斯的唱片之一,还有DG公司录制的布拉姆斯Op116的现场演奏录音,堪与录音棚的沉着冷静相媲美。
吉列尔斯音乐迷们能够欣赏到他为RCA录制的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和布拉姆斯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尽管不是最重要的录音,但很有趣味。舒伯特的《D大调奏鸣曲》D850(RCA)也是被称作“权威演奏”的第一批在美国录制的作品之一,展现出吉列尔斯高超的技艺。Olympia再版的卡巴列夫斯基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极富技巧性段落,吉列尔斯的演奏融才智与魅力与一体。
吉列尔斯晚期的录音包括大部分的贝多芬奏鸣曲(他去世时没有完成全部作品的录制),正如一位作家所言,他的情绪非常平和,有时接近清醒。总之,他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最著名的是《楔槌琴奏鸣曲》的演奏,他的天资与能力使他有机会攀登钢琴的珠穆朗玛峰,那就是他在皇家节日大厅举办的独奏音乐会。
吉列尔斯为DG公司录制的格里格的《抒情小品》表现出他对“新世界的亲切感受”,为DG录制的肖邦的《第三奏鸣曲》中的第二主题展示了两个旋律间的冲突与和谐,肖斯塔克维奇《第二奏鸣曲》(RCA)与《前奏曲与赋格》的选曲(Testament)也包括在他最优秀的录音之列。近期BBC发行了1959年吉列尔斯演奏舒曼《第一奏鸣曲》的广播录音,这样的曲目还有不少。
埃米尔·吉列尔斯 - 个人评价
要讨论吉列尔斯的演奏艺术不可能不涉及到他最喜欢的作品《巴赫-西罗蒂B小调前奏曲》。吉列尔斯是为艺术而生活着的。像许多俄罗斯人一样,他比较喜欢巴赫的作品,他把《前奏曲》演奏得“像是浪漫主义的告别词”,成为他与耶稣基督联系的纽带。他的观众寄希望于他,而他也极少令他们失望,他创造出了一个富有个性与热情的俄罗斯人的形象(其中的西罗蒂要多于巴赫)。
吉列尔斯在1985年69岁时因心脏病发作突然去世,人类丧失了一位杰出的有思想且做出很大贡献的音乐家。很少有钢琴家像他那样坚定地忠诚于自己的艺术并取得了如此迷人的成果。
摘自 - 百度百科
CD1 (26/12/1960 - Moscow – Live)
Domenico Scarlatti (1685— 1757)
Sonatas for piano
1. Sonata (Toccata) In D Minor, L. 422 Presto
2. Sonata In F Major, L. 116 Allegro
3. Sonata (Aria) In D Minor, L. 423 Moderato
4. Sonata In F Minor, L. 118 Allegro Moderato
5. Sonata In A Major, L. 395 Andante
6. Sonata In B Minor, L. 449 Allegro
7. Sonata In G Major, L. 487 Vivo
C.P.E. Bach (1714— 1788)
Sonata In A Major
8. Allegro Assai
9. Poco Adagio
10. Allegro
Josef Haydn (1732— 1809)
Sonata In C Minor, Hob. XVI: 20
11. Moderato
12. Andante Con Moto
13. Finale. Allegro
CD2 (10/10/1961 - Moscow – Live)
Franz Liszt (1811—1886)
1. Sonata in B minor (1853)
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Sonata No. 2 in B flat minor, op. 35 (1839)
2. 1. Grave. Doppio movimento
3. 2. Scherzo
4. 3. Marche funebre. Lento
5. 4. Finale. Presto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Sonata No. 1 in F sharp minor, op. 11 (1835)
6. 1. Un poco adagio. Allegro vivace
7. 2. Aria
8. 3. Scherzo ed intermezzo
9. 4. Finale. Allegro un poco maestoso
CD3 (1/26/1967 - Moscow – Live)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Sonate No. 28 in A major, op. 101 (1816)
1. 1. Etwas lebhaft und der mit innigsten Empfindung
2. 2. Lebhaft. Marschmabig
3. 3. Langsam und sehnsuchtsvoll
4. 4. Geschwinde, doch nicht zu sehr, und mit Entschlossenheit
Robert Schumann (1810—1856)
5. Presto passionato in G minor, op. 22 bis (1835)
<<Nachtstucke>>, op.23 (1839)
6. 1. Mehr langsam oft zurückhaltend
7. 2. Markiert und lebhaft
8. 3. Mit großer lebhaftkeit
9. 4. Ad libitum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Sonata No. 8 in B flat major, op. 84 (1944)
10. 1. Andante dolce
11. 2. Andante sognando
12. 3. Vivace
CD4 (3/3/1950 - Moscow – Live)
Alexander Glazunov (1865—1936)
Sonata No. 2 in E minor, op. 75 (1901)
1. 1. Moderato
2. 2. Scherzo. Allegretto
3. 3. Finale. Allegro moderato
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Sonata No. 2 in D minor, op. 14 (1912)
4. 1. Allegro ma non troppo
5. 2. Allegro marcato
6. 3. Andante
7. 4. Vivace
Mily Balakirev (1837—1910)
8. <<Islamey>>, Oriental fantasy (1869)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9. Moment Musicaux in D flat major, op. 16 No. 5 (1896)
10. <<Polichinelle>>, op. 3 No. 4 (1892)
CD5 (這張的錄音時間從1954-1967年,且曲目較雜)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 Alexander Siloti (1863-1945)
1. Prelude in B minor (arr. of Prelude in E minor,
from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vol.1)
Jean-Philippe Rameau (1683-1764)
2. <<La Villageoise>>
3. <<Tambourin>>
Muzio Clementi (1752-1832)
Sonata in C major
4. 1. Allegro con spirito
5. 2. Un poco andante quasi allegretto
6. 3. Allegro
Maurice Ravel (1875-1937)
7. <<Alborada del grazioso>> (from the <<Miroirs>>, No. 4; 1905)
Claude Debussy (1862-1918)
Suite <<Pour le piano>> (1901)
8. 1. Prelude
9. 2. Saraband
10. 3. Toccata
11. Etude No. 11 <<Pour les arpeges composes>>
(from the <<Etudes>>, book II; 1913)
Isaac Albeniz (1860-1909)
12. <<Navarra>> (Op. posth.)
Francis Poulenc (1899-1963)
13. <<Pastourelle>> (1928)
Manuel de Falla (1876-1946)
14. <<Danza ritual del fuego>>
(Fire Dance) from the ballet <<Amor Brujo>> (1914)
Alexander Scriabin (1872-1915)
15. Etude in C sharp minor, Op. 2 No. 1 (1887)
Igor Stravinsky (1882-1971)
16. Adagio from the ballet <<Apollon Musagete>> (1928)
Sergei Rachmaninov (1873-1943)
17. Prelude in G minor, Op. 23 No. 5 (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