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究竟指什么
参考文献《“乡下人究竟指什么”》——沈从文和民族意识
沈从文所主张的自己的立场,是为极关心全个民族在空间与时间下所有的好处与坏处的人们而写作,并且述及自己和那些与此相反的、不想明白这个民族真正的爱憎与哀乐的人们的观点之间的分歧,强调自己的观点是“乡下人”的观点,《边城》是为乡下人所写的乡下人的故事。
我的过去痛苦的挣扎,受压抑无可安排的乡下人对于爱情的憧憬,在这个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泄与弥补。——《水云》
因为在边城中,“乡下人”的受到压抑的对于爱情的憧憬,才得以升华。“乡下人”似乎也与沈从文的过去有密切关系。所以,所谓的乡下人就是带有某种象征性的难以捕捉的词。因而,不能简单把它解释为“乡巴佬”。
1:乡下人被赋予的意义
其实我的思想、行为和衣服,仿佛全都不免与时髦违悖,这缺陷,虽明白也只有尽气继续下去,并不图设法补救,如今且近于有意来作乡巴佬了。——《阿黑小史序》,1982
从思想,行为,穿戴等一切方面均落后于时尚的“我”叙述有意以乡巴佬自居的这篇文章,可以想象沈从文作为乡下人的有意识的自觉,是他自称乡下人的基本要因之一。
在一般城里知识分子面前,我常常自以为是个乡下人,习惯性都属于内地乡村型,不易改变。——《新湘行记》1975年,文章中,乡下人是作为一般城里知识分子的对立存在物而加以把握的,在下面的文章里有更具体的阐述。
请你试从我的作品里找出两个短篇对照看看,从《柏子》同《八骏图》看看,就可明白对于道德的态度,城市与乡村的好恶,知识阶级与抹布阶级的爱憎,一个乡下人之所以为乡下人,如何显明具体反映在作品里。——《从文小说习作选》1936年。
2:乡下人的诞生
我在那地方约一年零四个月,大致眼看杀过七百人,一些人在什么情形下被拷打,在什么状态下被把头砍下来,我可以说全部懂透了。这一分经验在我心头上有一个分量,使我活下来永远不能同城市中人爱憎一致了。——《从文自传》,1934年
“拷打这种无辜乡民时,我照例得坐在一旁录供,把那些乡下人在受刑不过情形中胡胡乱乱招出的口述,记录在一角公文纸上。——《从文自传》
到后人太多了,仿佛凡是西北苗乡捉来的人都得杀头,看那些乡下人,如何闭了眼睛把手中一副竹筷用力抛去,有些人到应当开释时还不敢睁开眼睛,又看着些虽应死去还想念到家中小孩与小牛猪羊的,拿分颓丧,那分对神埋怨的神情,真使我永远忘不了。我刚好知道人生时,我知道的原来就是这些事情。《自传》1934年。
“地方的好习惯是消灭了,民族的热情是下降了,女人也慢慢的象中国女人,把爱情移到牛羊银虚名虚事上来了,爱情的地位显然是已经堕落,美的歌声与美的身体同样被其他物质战胜成为无用的东西了.....”《媚仅,豹子与那羊》
在这里,“地方(湘西地方)”的民族的美好是与“中国女人”的丑陋对立着的。这里的“中国女人0,在别的版本里被改写为“大城市里的女人”、汉族女人。由此,构成“乡下人”的对立部分能够变得更加明确。根据这些可以得知,“乡下人”意味的也是湘西“地方”的非汉“民族”
3:“乡下人”与少数民族
乡下人这一词语,意味着充满混乱、对立和纠葛的沈从文的内面世界的对来自外面世界的压抑提出异议,在“汉族”被视为国家“中国”形成的一个默契的前提的当时社会,“湘西的非汉民族”所唤起的印象自然只会是野蛮的、土匪,在这个社会,乡下人成为这样的一种概念,即在将汉族和湘西的非汉民族改头换面,转换成都市和乡村,或者知识人和下层人民这种普遍的、易于被社会识别的成对概念的媒介概念,另一方面,对于能够在乡下人中读懂湘西的非汉民族含义的“你们少数的少数人来说,这一词又成为具有“反抗对于非汉民族压迫或者具有将汉族民族主义相对化可能性”的暗喻。”
由论文得出我的看法是:沈从文依照自己的血统来说的话,有一部分的苗族血统,而在辛亥革命期间,九岁的他目睹大量的苗族群众惨遭杀害,幷被冠以野蛮人、土匪、退化民族、生活介于人兽之间(出自苏雪林《沈从文论》)的民称。在这种汉族对苗族长期的蔑视之下,沈从文是一直在反抗对于非汉民族的压迫的。以及暗喻对非汉民族的压迫或将汉族民族主义相对化可能性。
-
豆友209510018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13 10:00:28
-
阿骨打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13 22:42:13
-
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08 08:3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