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15 白描相关论文阅读
眼冒金星学习笔记--015 白描相关论文阅读
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网络上有视频,配合一些有针对性的论文看看,希望能部分解惑。
看论文也是件有趣的事,有时候文章中提到的一个点,查出去,又是一片领域。读读停停查查,是件妙事。说到此处,要一并感谢总多作者的辛苦付出,我看到是一本几十页或上百页的论文,我能想象的是作者在论文背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苦耕耘。满纸都是金光灿灿,些让我受益匪浅。
目录
一、《叼羊图》与《搜山图》临摹实践与启迪. 刘承龙. 中国美术学院2018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徐默、盛天华
二、传统搜山题材绘画研究-以北京故宫藏《搜山图》为例. 庞晓博. 河南大学2013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彭亚
一、《叼羊图》与《搜山图》临摹实践与启迪. 刘承龙. 中国美术学院2018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徐默、盛天华
1. 查搜山图得。

2. P4, P8 关于宁迟而不隽。(释义:[jùn]:同“俊”。 [juàn]:1.鸟肉肥美。2.隽永。)。
顾恺之原话:“写自颈以上要,宁迟而不隽,不使远(应为「速」)而有失。其于诸像,则像各异迹,皆令新迹弥旧本。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醲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与之俱变矣。竹木土,可令墨彩色轻;而松竹叶,醲也。凡胶清及彩色,不可进素之上下也。若艮画黄满素者,宁当开际耳。犹于幅之两边,各不至三分。”
20200407. 到底画画是先画脸还是后画脸?刘承龙先生在P8中引用“宁迟而不隽”认为这个意思是后开脸。但是我个人更倾向于下面找到的韩刚先生的翻译,“用笔宁可迟缓也不要图快”。具体是不是?待后面画的过程中继续验证。

翻译:“
全 译
文·韩刚
凡是将要临摹画的,都应该先注意以下要点,而后依次行事。凡我所作诸画,素绢(白绢)的幅宽都是二尺三寸。丝线的经线和纬线倾斜的素绢千万不能用,因为时间一长,这些倾斜的丝线一旦绷直,绢上所画人物的仪容就会变形。用素绢临摹画在素绢上的古画,应使上下「二素」自然对齐、对正,并用镇纸压住,以免移动而影响其正。摹画时,笔在前运,而眼睛必须正视前面运行的笔路。这样的话,所临摹的新画就容易接近于原作。可常做「眼临笔止」(用眼睛临摹前面的笔路,笔暂时停在某处)的训练。摹画若隔着一层纸素,则所临摹的新画就会远离原作。临摹一遍有了误差,再临摹多遍,(一次接一次地)临摹、调整,误差就会越来越小。可以让新摹画的笔迹遮掩原画的笔迹(来减少误差),但也要防止新摹画的笔迹太靠近原作。防止出现这一情况的办法是:如果摹画质感较轻之物,宜用轻快、流利的笔迹;如果摹画质感较重之物,宜用沉着、缓慢的笔迹。这些都是根据不同的情况来决定的。譬如画山,笔迹若太轻快、流利,则会使山显得飘动,对山的凝重感有所损伤。用笔若过分追求委婉、连绵,则山的折楞处会显得不俊美;用笔若一味追求转折,则会在委婉、连绵处徒增折楞。轻重、刚柔不能兼顾的弊端有很多,难以一一说清。只有学「轮扁斫轮」,自己体会,才能得之于心、用之于手。
摹画人物,自颈部以上,用笔宁可迟缓也不要图快,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原作太多而走样。画面上的人物肖像各不相同,因此摹画时所用笔迹也要不同,都要使新摹之迹盖住原画之迹。如果笔迹的长短、用笔的刚柔、墨色的深浅、线条的宽窄以及点睛之处,还有位置的上下、形状的大小、墨色的浓淡等形似语言方面有一丝一毫的失误,就可能会使人物的神气与之俱变。摹画竹子、树木、土坡时,可以让墨色轻淡些;而画松针、竹叶时,墨色则应浓重一些。凡是胶与颜色,均不可渗进上下绢素。如果原画是好画,因年代久远,绢地变黄,这时宁可保持所摹新画绢地的素白,也不要涂染作旧。还要在新摹画幅的两边保留适当的空白(以便装裱时裁切用),差不多三分就够了。
人有高有矮,一旦确定了与所对应人物的远近位置,就不可随意改变,打乱高下秩序。凡是活着的人,没有手作揖、目视前方而前方无对应对象的。欲用摹画出的「形似」语言去传达原画的神情、气韵,而没有实实在在把原画作为依据,违背规律塑造人物,那么传神的目的也就很难达到了。不对着原画摹写,是大失;虽对着原画摹写,但对不正,是小失——对二者均不可不察。描摹人物画,究一像之得失,还不如面对古画在心中默默体悟,或许更能通神。”
3. P10-11, 这段关于画浓墨色块的,可以试试看。

4. P11,罩染、分染
不太分得清这几种。查了下大概的意思,待实践。
“分染:是以透明的水色或是淡墨进行细部分染,由深至浅渐变过渡,如此多遍,染出物象的空间层次与色调变化。 接染:指水与色或是色与色之间的衔接,当上了一笔色之后,趁湿的时候用水笔或是色笔把第一笔颜色浑化开,使之自然过渡,别有意趣。 碰染:指两枝笔分别蘸上不同的颜色,分别从不同的方向相对而染,中间相碰时,颜色在纸上自然混融。此种方法要一次即成,不能多次反复,以免颜色不鲜。陈之佛画枝干即此种方法。 罩染:也称统染,是在分染和接染的基础之上,进行大面积的颜色罩染,使丰富驳杂的颜色归于和谐统一。一般情况下,罩染是用透明的植物色,染时用笔要轻,要匀,忌反复在画面上涂抹。 皴染:以皴擦的笔意代替渲染,多用来表现山石的质感或是厚重之物,运用皴笔、擦笔时不可太刻露笔触,需讲究皴擦的深浅层次渐变,皴擦后,再烘托染之,使笔触与笔意浑融一体,既有肌理意趣又协调于骨线的造型之中。 点染:是写意画中常用的、见笔触的一种染法,方法有干染和湿染两种。”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10/17/39750021_644449457.shtml”
5. 背景作色原来也这么不容易。

6. 作者肺腑之言。“如果现在我们自由了,永远不会自由”。

二、传统搜山题材绘画研究-以北京故宫藏《搜山图》为例. 庞晓博. 河南大学2013硕士论文.指导老师彭亚
2.1 感同身受。我选搜山临摹也是因为其画面的生动感。
我去看了看永乐宫朝元图 (http://www.ltfc.net/img/5d9b713f9f601784c12543d9),
、刘贯道消夏图 (http://www.ltfc.net/img/5ce5705d2874f71898b941c4)、朱玉揭钵图(http://www.ltfc.net/img/5be24eb92f9bb82eda3804ed)。
朝元图我还是感觉它很格式化。消夏图可学,揭钵图线条也挺好,就是有些斑驳了。
(20200415. 此处查来查去,早课的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十八描”概念的历史演进与画史意义. 王赫赫. 中央美术学院2010博士论文.指导老师邱振中
20200415. 《美术观察》2018年第5期有个王赫赫的访谈 (https://www.sohu.com/a/277772528_340161)。读到诸多受益,一并摘录:
中国绘画讲求“由技进道”,所以技法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画的气质离不开用线,而用线的高妙、笔墨的意涵恰是中国画所具独特魅力之处。在用线的程式上,回到前面的问题,“十八描”已提供了好的范例。如不在线条的力度、速度以及不同材料的掌握上下功夫,是不能了解中国画笔线的趣味的。
对毛笔的熟悉程度与对笔线格调的理解加在一起,我认为是线条训练的基础,而不单单是书法。书法的训练有其独特的要求。换言之,不是书法家就一定能画好画中的线条。就好比一个小说家未必是个诗人。画是画,书法是书法,本身是两码事。
材料的更替,往往关系其风格的嬗变。李公麟的白描与弃绢用纸有关,徐渭水墨淋漓与生宣的使用有关,羊毫水彩颜料的出现又使“海派”有所创发,不一而足。
关于材料,发扬其材质之美为上,如紫檀繁缛满雕是利用其材质的细腻。在我的作品中,绘画材料的运用原则是尽可能发挥材质特性,扬长避短。图16是在洒金扇面上作画,用笔易流滑,所以用线的要点是流畅中加强留驻迟涩之意。图17用煮捶纸,纸性半生半熟,突出笔线而少水墨渲染,此类纸性接近元画纸张,最宜追摹宋元笔意。图18则是绢本宫扇形制,绢本有生熟之分,此幅为熟绢,细腻不渗化。若是重彩,笔线宜用浓墨;若浅绛,笔线宜用淡墨,要点是通透而不板滞。图19纯以生宣写就,发挥水墨冲融的特点,挥洒写意,以求“元气淋漓障犹湿”之趣。
其它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