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影志(之十五)
2005.9.26——2005.10.2
又买碟
9.30
影约购DVD如下:
简装D9:
《买凶拍人》
曾于小毛店购得一张精装D9,但我的两个光驱均不读之。无奈,乃决意换之。
《龙兄虎弟》
近来成龙的片子出得很勤,大多经数码修复,画质、音效均不错。我已经错过若干,皆因资金不足所致。如今,成龙的片子每有新货,我一般不会放过,以免重蹈此前之错过,以致懊悔不已。
简装D5:
《飞鹰计划》
该片一般是和《龙兄虎弟》作套装出品的。我不太认同这个配置,认为属“乱配”。故能省便省,不必买套装。
《奇迹》
记得该片的另一个DVD封套上明显印着:“波霸”叶子媚在片中客串演出。前几天在《师兄撞鬼》中看到叶大姐爆笑出场,一喜也。据说,叶大姐虽演了N多的三级片,但从未露点,所有“露点”镜头均是由替身演出的。这种做法我称之为“诲而不淫”。我不得不说,买下该片主要是给叶大姐面子,而不是给龙哥面子。我知道,我的“面子”是不值钱的,它只代表我的个人趣味。
龙哥的片子市面上还有不少的,如《特务迷城》、《火烧岛》、《城市猎人》等。《特务迷城》是龙哥近年的作品,我对龙哥晚近的作品不是很感冒。龙哥属于那种十年前就已经拍完了其一生中最好的作品的演员和导演。龙哥如今虽然人气不减,但在我眼中,他已经是在“发挥余热”了。《火烧岛》是台湾商业第一大导朱延平导演的。我记得朱延平曾经入选一份百年名导名单。我想这并非因为他拍了什么经典的作品,而是因为他在台湾这个艺术电影大行其道的环境中坚持拍摄商业电影,为台湾的电影工业作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城市猎人》我已经看过多次,暂时不必买了。
其实,说到底,不买这些片子都是因为囊中羞涩。我恨不得把影约、小毛等音像店的DVD都搬回家,但我没有足够的钱,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家。我只能选择性地购,龙哥的这几部片子我只能淘汰之。
《日日夜夜》
王超的第二部作品。
王超的第一部作品《安阳婴儿》我看过两遍,我喜欢它的简洁、直接。
该片于今年获得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的首奖,但国内报道不多。
南特是很多电影人的起步,侯孝贤、贾樟柯……但愿王超一路走好!
该片面市已久,但都属杂牌货,不欲购之。此次所购得的来自HMV,画质尚可。
以上计38元。
每次到影约,我发现其店内都很冷清,和其QQ群的热闹、讨论版的不错的点击率似乎不太对应。这次是我在影约看到顾客人数最多的一次:包括一共三人!
但我很快就发现影约的与众不同的售碟手段:在影约店内的一角,我看到其摆满了一小叠一小叠的碟,每叠碟上都贴有一张黄色的小纸条,上书该叠碟片的名字、出品碟商等。很明显,这是影约的老顾客的订货。于是,我明知故问:“这都是订货吗?”YY说:“嗯,你也可以订货的,你不是也上网吗?”我说:“嗯。”
我挑好碟后,习惯性地试一下碟。我也习惯性地询问:“我可以试一下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我进试碟的小隔间的时候,YY还特意过来给我开灯,让我倍觉温暖。
YY话不多,你挑碟的时候,他就让你慢慢地挑,并不像一些店主如小毛喜欢推荐这推荐那,搞得人家很烦。我喜欢这样的一种交易关系,简单、自由。
YY的电脑系统大概是南京碟店中最完善的,可以查询,可以看到标价,可以看到出品碟商的名字和碟片规格,每个产品都有自己的编号。总而言之,一目了然。在YY买碟,也不必讨价还价。
9.30
小毛购、换DVD如下:
UFO的“奇特”套装:
《白日美人》
《罗丹的情人》
老布努艾尔的《白日美人》我寻之已久。其近日面市,对我来说自然是一大快事,但UFO却搞了一个让人“费解”的套装——我实在看不出《白日美人》和《罗丹的情人》这个组合有什么必要和特殊意义。我怀疑这是某垃圾碟商冒名搞的一个东西。所以,前几天我看到这个套装时,并未下手。但接着我在《看电影》所附送的《DVD》中的碟报看到,这个套装真的是UFO搞的,不是冒牌的!我虽然对UFO这个“独特”的配置极为不满,但对UFO的质量却有信心。衡量再三,我决定还是买了。
在小毛店我也看到一张杂牌的D5规格的《白日美人》。我本想放弃套装,拿这个算了。但是,老布的这个名作,我只收一张D5 肯定是不甘心的,以后可能还是要再破费一次,不如这次一次性弄张好的,免得日后洗碟。至于《罗丹的情人》,我已经有一张D5的。我虽然觉得该片没有洗掉的必要,但收藏一下阿佳尼也是应该的。再说,原来的D5我可以退还给小毛。
该套装30元。
D5:
《爱的故事》(2D5)
安东尼奥尼的早期作品,老马丁曾经将之引为至爱!
安东尼奥尼、德·西卡、维斯康蒂、费里尼、帕索里尼、罗西里尼等意大利导演是我的DVD必收导演!
《赤裸》
A Mike Leigh Film。我曾经看过一套三册的《独立精神》,该套书专题讨论的数十位具有“独立精神”的导演中,只有迈克·李和萨布的电影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2005年,迈克·李的《维拉·德里克》折桂威尼斯,让老李风光了好一阵,也再次引起我的热烈关注。《维拉·德里克》我已经买下,却一直没有看。我想多收几部老李的片子,集中观之。
《赤裸》是老李的一部名作,曾经获得嘎纳的最佳男主角和评审团大奖(第46届)。同样是老李导演的《秘密与谎言》我前不久在我的网友音武门的西祠讨论版上看到,他在北京的碟店正在发售该片。我想,南京的碟市上也应该有货的。于是,我问小毛:“有这个人(指《赤裸》的导演迈克·李)的《秘密与谎言》吗?”小毛说:“有的,只有精装D9。”No Problem,——
精装D9:
《秘密与谎言》
该片曾经获得嘎纳的金棕榈。老李已经拿过金棕榈、金狮,如果能够再拿一个金熊,就可谓“大满贯”了。
以上计:3×6+15=33元。
退掉《买凶拍人》精装D9和《罗丹的情人》D5,抵价21元,共付小毛42元。
在小毛店还看到铃木清顺和小栗康平的套装,都是三碟。我也极想购之,但考虑到购碟的数量和囊中羞涩,只好放弃了。
9.28
买《看电影》一册:2005,No.28,总275期。
我付钱的时候,微笑着说:“打九折吗?”
摊主笑笑,还了我一块钱。
上个星期我在同一个报亭也买了一本《看电影》(2005,No.26),同时还买了一份《南方周末》。我以前买《看电影》的时候,极少有打折的,因此我一般也不会问打折与否。令我意外的是,摊主在收钱的时候竟然主动说:“这本《看电影》我给你打九折吧?”我当然说好,然后又补充了一句:“以后我都在你这里买。”摊主笑笑。一块钱的优惠不算多,但摊主主动给你一个更为公道的价钱,这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温暖。
摊主是个年轻的女孩,不漂亮,但脸上绝不会有一般小商贩的势利的表情。
当然,我以后都会在她的报亭买《看电影》,也买其他的报刊。
我说“打九折吗”,实际上是一种默契。
2005年,《看电影》的“日场”(每月两本,我只买过一本《午夜场》,极为失望,再也没买过)我好像没有错过的,一本不漏地买了下来。暑假回家两个星期,接着陪父母绕华东五市旅游一周,我本以为会错过一、两本《看电影》的,但在我将离开上海的时候,发现我所住的宾馆的超市里刚好有两本最近出版的《看电影》,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填补了不在南京所可能产生的空白。
看电影
《重案组》
黄志强导演,但片头却打出“成龙作品”的字样。
我觉得,该片更多是黄志强的作品:其一、它缺少成龙招牌式的谐趣动作——据说,该片一开始是想找李连杰主演的,但因为档期的关系,李连杰未能出演,只好换为成龙;其二、该片和黄志强的前作《天罗地网》一样富有激情,也一样的天马行空。
最近对黄志强甚为关注,参见前文。
《卢旺达饭店》
一部总被拿来跟《辛德勒名单》比较的电影。
事实上,该片比《辛德勒名单》好看一些,却没有《辛德勒名单》那样过度煽情。
我的同学平时是不看这种“严肃的”电影的,但他们对该片的“评价”却很高,用了很多“一比”、“一腿”之类的南京话来形容该片的“牛B”。
《玉面侠》(《The Jade Faced Assassin》)
邵氏出品,1970年,严俊导演,何莉莉、高远、潘迎紫主演。
该片的故事结构和古龙的《绝代双骄》几乎一模一样。古龙的《绝代双骄》写于1967年,该片于1970年推出。看来,该片在很大程度上是“抄袭”《绝代双骄》的,但“抠门”的严俊(见李翰祥的《三十年细说从头》)好像并没有付钱给古龙。
邵氏60年代的女明星当中,我最喜欢的就是何莉莉,这甚至导致我在大学里也喜欢一个叫“丽莉”的女生。但何莉莉的资料我在网上却几乎无处可寻,不过,后来我在DVD花絮中何莉莉的介绍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正当何莉莉事业如日方中之际,她却选择退出影圈下嫁船运业巨子赵世光,从此息影。”于是我就输入“赵世光”三字,果然找到不少与何莉莉相关的资料!何莉莉似乎对自己豪门太太的身份很满意,甚至老公出轨了,她还很大方地表示“大婆要有气量”!不过,作为女明星,何莉莉的归宿也可谓美满了,是足以让众多同行为之羡慕的。
该片的另一位女主演潘迎紫,曾经演出《独臂刀》中的“小师妹”,虽非善类,却颇讨我喜欢。她在该片中的演出更加讨我喜欢。她后来嫁给演员陈鸿烈,协助其开公司。如今,她也算是个成功的商人了,在香港和加拿大都有不少投资。
《龙威虎将》(《Young Guns》)
《无名小子》(《My Name is Nobody》)
《小巨人》(《Little Big Man》)
《西部开拓史》(《How the West Was Won》)
这几个片子都是为写作《武侠电影与西部电影的比较研究》而看。
《龙威虎将》中,饰演比利小子的基弗·萨瑟兰长着一张道格拉斯家族的脸,一看简介,果然是来自道格拉斯家族,其母是雪莉·道格拉斯,而他的父亲是曾经来中国大陆演出《大腕》的“大腕”唐纳德·萨瑟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对电影“野史”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影像笔记”中,“野史”的分量越来越多。
《无名小子》的第一幅字幕打出“Sergio Leone presents”,这大概是能够给一个电影人的“最高署名”了。但这幅字幕应该怎么翻译,我颇费思量,最后还是决定不译。要表达“presents”的分量,我以后就学香港人的语言习惯,说:“呢套片(这部电影)系(是)某某人既(的)presents。”如果需要举例,我就说:“《乱世佳人》和《太阳浴血记》都是David O.Selznick presents。”对电影史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David O.Selznick堪称电影史上最强势的制片人。国内电视界的张纪中,无疑是国内电视界最强势的制片人,他在中国电视界的地位,有点像当年David O.Selznick在好莱坞的地位。
据说,阿瑟·潘的《邦尼和克莱德》是国内碟市的稀有品种。不好意思,本人正收有一张。《邦尼和克莱德》是我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也是通过这部电影,我记住了阿瑟·潘的名字。我记住了一个导演的名字,就意味着他以后的片子我都会关心一下。阿瑟·潘的片子却不多见。《小巨人》买于《邦尼和克莱德》之前,我却是看完《邦尼和克莱德》后才知道它是阿瑟·潘的作品。
《飞鹰计划》
《奇迹》
成龙自导自演的两个片子。很多人只知道演员成龙,其实,导演成龙和演员成龙一样出色。
《飞鹰计划》是《夺宝奇兵》系列影片的香港版,但娱乐性有余,趣味不足。
看《奇迹》的时候,我一直很期待一代波霸叶子媚的客串,最后发现她竟然只有一个镜头——很短的一个镜头!不过,这部电影娱乐味十足,故事也称得上巧妙,使自己在半夜偷偷乐了一把——不敢太大声,怕吵到同学!
《天涯海角》
香港导演李志毅导演的一部温馨而忧伤的文艺小品。
该片的故事、情感、氛围、手法都没有什么新鲜之处,但很有味道,有点像维姆·文德斯的电影。
该片的音乐甚佳,节奏和缓,曲调低沉,意蕴悠长。
这样的文艺小品在香港是不多见的,似乎是主流工业之外的“游戏”之作。这可能也是李志毅的“游戏”之作。当然,我说的“游戏”是一种心智与情感上的“游戏”,它使人疲惫的心灵离开喧哗与混乱,回到平静和舒展。李志毅导演的其他电影作品,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水浒传之英雄本色》,我念小学的时候就看过的。该片的恶搞有点类似于《大话西游》,堪称“大话水浒”。可能很多人看了该片和《天涯海角》之后,都很难相信它们出自于同一个导演之手。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很多导演都是两面手乃至多面手,一方面能够拍些卖市之作,另一方面也能够拍些心仪之作。拍了N多搞笑片的导演陈嘉上多次声称自己最喜欢的导演是小津安二郎,我对此毫不怀疑。我反而喜欢这种拿得起放得下的导演,他们真正有着“爱电影”——就像古希腊人“爱智慧”——的赤子之心,却又有着令人放心的个人平衡能力。
(勘误:《水浒传之英雄本色》的导演是陈会毅,我记错了。06.11.8订正。)
和很多类似的“游戏”之作一样,该片的“客串阵容”也是十分强大的,马伟豪、陈德森、阮世生等知名幕后人员都有请出场,令我惊喜不少。更令我意外的是,陈小春在里面演了一个十分痴情的“丈夫”,戏份也极少,算是高级客串吧。后来陈小春拍了一个“爱妻号”洗衣机的广告,不知道是否因为他在该片的“痴情”表现。
凭《无间道》晋身一流导演行列的麦兆辉是该片的第一副导演。香港的导演一般是从底层做起,慢慢爬到导演的宝座的。久经片场磨练的导演一般有较强操作能力和控制能力,拍戏轻车熟路,不大可能把戏拍砸的。也因为这个,在香港,未经片场磨练或电视台训练的年轻导演,很少有独立执导的机会的,除非先自己自资拍摄一些短片,使自己的导演能力得到认可——黄精甫、彭浩翔都是这样“发迹”的。在香港的电影体制当中,麦兆辉所走的路好像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而黄、彭二人所走的路是另类的了。麦兆辉这样的导演在镜头运用上一般较为稳重,而黄、彭这样的导演即喜欢“搞搞新意思”——这一点在他们的处女作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香港电影需要麦兆辉这样的导演,同样需要黄、彭这样的“另类”。
记事簿
9.30
在影约的QQ群上询问“NJDVD”论坛的事情。
“NJDVD”论坛、“后窗看电影”和“考研论坛——北京电影学院”是我经常上的三个论坛,但最近我一直无法上“NJDVD”论坛。这种情况我以前也碰到过,一般是论坛维护所致。这次我以为也是如此,以为过一段时间论坛就会重新开放。一问之下,我才知道该论坛已经关闭一个多月,而且基本上没有重开的可能。我于是又问因何故关闭。一网友答“坛主抽疯爆毙”了。这当然是戏言,但也接近事实了。
“NJDVD”论坛上有丰富的碟报和二手碟交易信息,这是它吸引我的地方。没想到它竟“爆毙”了,真是可惜!
一网友又说,新论坛建设中。期待ing……
摄像
国庆之日,代蔡老师拍摄长三角高校中国象棋、围棋比赛的开幕式。
学期初,由朋友李斐引见,认识蔡老师。蔡老师负责学校宣传部的校园新闻拍摄和制作。跟着他工作,可以用比较专业的机器(主要是一台CanomXL2),这是我觉得比较开心的事情。此外,蔡老师为人不错,帮他干一点事情,他就会十分感激,处处想回报你,有时都让我很不好意思。
村民自治影像计划
我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参加由中国民政部和欧盟联合举办的“村民自治影像计划” 的竞争。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项目,有比较可观的资金,有专业的培训(费用也全部由主办方出),还有评奖。但是,这个项目如果申请成功就要跑几次北京(每次都超过5天!),还要长时间在“村民自治区”拍摄,这都是作为学生的我所耗不起的。思量再三,我还是决定放弃!
为这个项目,我已经做了一些努力,找了好几本村民自治相关的书来看,还买了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一团热情就这样化成灰了。
10.2
开始写作《武侠电影与西部电影的比较研究》。
这是我在学校申请的SRTP项目。所谓“SRTP”,英文全名是:“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 Program”,也就是“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这个项目是去年11月份申请通过的,为期一年。眼看期限将至,也该着手写论文了。项目组原来有四人,另外三人是潘月、王冰玉、沈邑,上学期赵春加入,他加入是为了获得一点“科研经验”,以便申请到国外或香港读研。其实,所谓项目组成员,除了我之外,其他人都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工作。不过,我也不知道给他们安排什么任务,因为他们对武侠电影和西部电影所知不多,也不感兴趣。所以,我只好一个人“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