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街》读书摘要和笔记(20200405)
短论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的形式。从表面来看,它不分段,也不显眼,好似阿拉伯建筑的正面一样。在阿拉伯建筑中,只有在庭院里才能看到建筑结构。因此,从外表来看,并不能看出短论的层次,唯有置身其中,它才向你展示出来。即使短论由章节构成,那也是只有数字而无文字标题。论事部分并不像绘画那样丰富,确切的说,是用绵延的纹理密集的装饰着。在这一密集的纹理中,主题论述与铺垫阐述的区别不复存在。——“室内装饰”
如今抱怨批评衰弱的人都很愚笨,因为属于批评的时代早已过去。批评起码要对事物保持恰当的距离,它拥有一个特定可以令人尊敬的一点就是,在那里人们还能采用特定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如今,物质对社会的侵扰让人感到太无所不至了。“没有偏见的”“自由的”眼光已成为没人再信的谎言。或许,一厢情愿的表达方式已成为一种纯粹的孱弱。今天,对物质最真实,最切中其本质的观照就是商业广告。……究竟是什么东西使广告如此凌驾于批评之上?并不是闪烁的霓虹灯广告牌上面写着的什么,而是沥青路面上反射出的那抹火光。(注:然而这本书正是通过这种一厢情愿的表达方式在写作。)——“供出租用的墙面”
技术也并不是对自然的驯服,而是对自然与人之间关系的驯服。人作为物种虽然在几万年前已完成了自身的发展。但是,人性作为一件现代事物,却刚刚开始自身的发展。技术为人性的发展造就了崭新的一个物理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性与宇宙的交互,呈现出一种有别于其在民族和家庭中所具有的全新的情形。(注:技术给人性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空间,但是人性本身或者其内核不会变化,但是它的外延和可以触及和影响的范围在随着技术的发展不断拓宽。)——“到天文馆去”
上层建筑的变革要比社会底层基础的变革慢得多。用了半个多世纪,上层建筑的变革才使生产状况方面的变化,在所有文化领域中得到了体现。只是在今天,我们才能通过社会变革,确定这一变化以怎样的形态实现。
艺术作品在原则上总是可复制的。任何是人所制作的东西总是可以被仿造的。学生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模仿,大师们为传播他们的作品而进行复制,最终,所有艺术品甚至还得由追求盈利的第三种人造出复制品来。然而,对艺术品的机械复制,其实较之于原来的作品本尊还表现出一些创新。这种创新在历史进程中断断续续的被接受,虽要相隔很长的时间才能有一些创新,但其效果却一次比一次强烈。
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活的生命力:艺术品的即时即地性,即它在问世地点的独一无二性。事实上,艺术作品唯有借助于这种独一无二性,才构成了历史的实体。艺术品的存在过程,就因此而受制于历史。这种变化,不仅仅是由于时间变迁使艺术品在其物理构造方面发生的变化,而且也包含了艺术品可能所处的不同占有关系的变化。前一种变化的痕迹,只能由化学或物理方式的分析去发掘,而这种分歧在复制品中又是无法实现的。至于后一种变化的痕迹则是个传统问题,对其追踪的效果必须以当时当地艺术品产出的原点为其出发点。
一件艺术品的本真性,包括它自问世那一刻起可记录的所有东西,包括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以及它曾经存在过的历史证据。由于它存在过的历史证据,取决于它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因而,当复制活动中其实际存在时间的长短摆脱了人的控制,一件东西的历史证据也就难以确凿了。当然,也仅仅是历史证据;但如此一来难以成立的就是它的权威性了。
一言以蔽之,复制技术把所复制的东西,从传统领域传播和欣赏局限中解脱了出来。由于它大批量的制作了许许多多的复制品,因而它就用众多的复制物取代了艺术原作品独一无二的存在:由于大规模的机械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的艺术作品以难以想象的现实活力。这两方面的进程导致了传统艺术的大震荡——作为人性的现代危机,以及作为现代对立面的传统方式本身的大震荡。(注:当艺术作品的本真性不复存在的时候,艺术自身的社会功能的实质就改变了;它不再是以历史、礼仪、艺术欣赏为基础了,它的基础变成了政治:即在大多数情况下,以欣赏和愿意欣赏的人数的多少作为艺术作品价值的判断依据和标准了。)
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性,极大的改变了大众对艺术的关系。它变革掉了那种最落后的关系,例如对毕加索的绘画。把艺术充分激变成了最进步的关系,例如卓别林的电影。
大众是促成一切的新母体,他们改变现今面对艺术作品的惯常态度,并让这些态度获得了新生。这是一个典型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极其广泛的大众的参与,就会引起参与方式的变化。(注:这里面包含了一个悖论:大众对于艺术品,例如电影、建筑、绘画、音乐等是消费,通过这样的消费和娱乐使自我放松;而艺术本身却要求接受者能够专注的沉入到作品本身之中,通过深入的思索获得精神上的释放。)——《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