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06 《家为何会伤人》
1、溺爱是毁灭性的教育方式,它会压制而不是助长孩子成长。
2、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实际上,溺爱源自于父母的自恋,溺爱的父母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可以说,无限制地给予孩子,其实是无限制地给予自己。
3、当父母溺爱孩子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会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尤其是成长的需要。恨不得孩子永远都不要长大,一辈子都做他们“内在小孩”的被投射对象,否则就会感到失落,就想丢掉了什么似的。
4、真爱是尊重孩子独立的爱。懂得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满足他不同的成长需要。真爱的父母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5、父母首先要承认一个事实: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人,不是“我”的附属品。
6、父母过度的爱,是窒息的感觉。我一直为父母而活,我从来没有为自己而活。
7、如果我们总‘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通过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8、有一天,我和朋友正在一家咖啡馆喝咖啡。一位女士贝蒂和她的女儿苏茜,一起走了进来 。
女儿 7 岁左右。他们看着玻璃柜台下的各种冰淇淋。
“你要哪种冰淇淋?”贝蒂问女儿。
“我想要香草的。”苏茜说。
“有巧克力的。”妈妈说。
“不,我要香草的。”
“我觉得巧克力的更好一点。”
“不,我就要香草的。”
“你不应该要香草的。我知道你喜欢巧克力的东西。”
“我现在就想吃香草的。”
“你怎么这么倔,真够怪的。”贝蒂说。
在这段对话过程中,妈妈一直试图否认女儿的感受、女儿的判断,而试图将她自己的判断强加在女儿头上。她这样做,无疑是在告诉女儿,你内心的想法、你自己的选择、你自己的判断,是错的。她所谓“倔”的意思是:你不知道你的感受,我才知道,但你居然不承认。
9、实施溺爱行为的父母,其实并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不懂得孩子真正需要什么,也并不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需要,甚至都没有兴趣去了解孩子自己的真实感觉、真实想法,他们只想把孩子塑造成他们心目中的小孩的形象,而这会让真实的孩子丧失自我。对于这样的孩子而言,爱是一种令人窒息的枷锁。
10、这是很多家庭一个习惯性的悖论:好像除了孩子自己,别人都知道你是谁,而你自己却不知道你是谁。
11、你的儿女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
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身边,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
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昨日流连。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发射而出活生生的箭。
弓箭手望着永恒之路上的箭靶,他会施全力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欣喜地在弓箭手中屈曲吧!因为他爱飞翔的箭,也爱稳定的弓。
——摘自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著作《先知》
12、他们需要认识社会,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而孩子没走入社会之中时,父母和亲人就代表了社会。做父母的一味溺爱孩子,放纵孩子的一切欲望、要求,就是告诉孩子他的一切欲望都是合理的,社会都该满足的,他的自恋是对的!长此以往 ,孩子的天然自恋就没有遭遇真正挫折,心中有了这个自我中心的定式,再难走出来。
13、别人不会溺爱你的孩子,做父母的,必须先意识到这一点。孩子在探寻过程中,挫折是必须的体验,也是必然的体验。
14、爱不光是给予,它是合理的给和合理的不给;是合理的赞美和合理的批评;它是合理的争执、对立、鼓励、敦促、安慰。所谓合理,是一种判断,不能只凭直觉,必须经过思考和有时不怎么愉快的取舍决定。
15、我们只有通过自主的探索,才能形成自己的自我,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最适合的位置。由此,我们还会有强烈的责任心,因为这一切是我们自己选择的。
16、每个人只有为自己而活的时候,才是最有力量的。
17/
十一口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度 3月份小确幸
- 【2025年度】2月生活小确幸 (1人喜欢)
- 2025年 1月 生活小确幸记录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