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No.14《中国传统绘画史纲》-明
时事由他,活好自我,与世推移,享乐当下,成为明代士阶层普遍的人生态度,体现在文化上,也就多了因循,少了原创,多了柔媚,少了风骨。明初,朱元璋为了恢复汉人文脉,在绘画上舍元取宋,于是被元人冷淡的南宋画风重新得到了重视,但所有传派能做的都只是集成工作,少有创新。
△ 明画与朱瞻基
- 朱瞻基确有绘画天赋,举凡人物、山水、花鸟及动物均能,且格严法备,精谨入微。传世作品《戏猿图》工写结合,虚实互映,不脱不滞,清爽松活,画的是动物,传达的却是人世间的天伦之乐与长幼亲情,颇耐人寻味。他虽然神剧皇宫中,但作品确充满了乡野的生活气息。

-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一位热衷丹青的皇帝,明代宫廷绘画总算熬过了初始的严冬,迎来了一个短暂兴盛期,但风格均属平整工细一路。

△ 戴进与吴伟
- 戴进是一位秉承家学,来自民间的画家,他传承的是南宋画风,早期创作笔墨清爽、风格劲朗;中年以后见识日广,涵养日深,面貌也呈多样,但总体上还是规模前人;晚年则集大成气象,技法更趋成熟,笔墨更为恣肆,意蕴也更富文人情趣。
- 作为浙派的开创人物,戴进的作品一是在山水画中突出、强化了人事活动,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故事性;二是在表现阴晴明晦、风声雨势等天象气候方面较之前人也有新的拓展,堪称是开实象风雨画之先河的画家。他的作品还会含蓄地揭示出不同阶层的人所有的不同生活渴求,在不经意处流露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毫无矫情的描绘。

- “画状元”吴伟一方面攀附权势集团、谙于事故,一方面又恃才傲物、享乐世俗。就人物画来讲,吴伟的创作无论在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技法方面,都有突出成就,为自元代开始走向衰微的人物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山水画方面,他成熟期的作品确有集大成之风貌,如代表性作品《长江万里图》,无论是在置陈布势的万千变化、意境构成上的宏阔幽渺、笔墨运用上的松灵洒脱、格调上的蕴藉典雅上都是同类题材中的上佳之作,将元人变化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 以戴进、吴伟为首形成的画风延续了近百年,史称浙派,后来习气日重。至明中后期,终被传承着宋元文人画文脉的苏州地区绘画队伍——吴门画派所取代,并推出了可以体现明代绘画成就的四大家。

△ 沈周:绝仕守园
- 沈周遵循家法,终生不仕,但他毕竟以儒生立身,家国是念。在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对儒家伦理的恪守,也可看到对老庄守静不争的处世哲学的奉行,可以看到对名利的淡泊,亦可看到对人生意义的苦苦求索。在游于艺的过程中,沈周走的是中正为本,仁厚为归的道路,他尽量满足所有人的索取,并不大在乎他人作伪。

- 在完成了《庐山高图》这幅细笔大画后,沈周开始放开手脚转向大画,笔墨风格上也随之起了变化,由原先的工细转向粗放,代表作如《沧州趣图》。沈周由工细转粗放后,作品所以仍能耐人品读,是因为他认识到了物性,得山川之灵气,有画外之涵养。在创作上,沈周也是全方位地看取生活,他欣赏文人的雅兴,也乐见庶民的俗趣。

△ 文徵明:道德自律
- 文徵明师从沈周,但亦取法前人,对赵孟頫尤为用功,最能体现他个人绘画本色的是细笔设色山水,这类作品格制严谨,迹画细密,设色典雅,意蕴清隽,集合了唐画色彩、宋画丘壑和元画笔意,重现传统绘画规范和典型。

- 文徵明的诗文书画优长之处是雅致精谨,不足之处是纤弱浅近。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画家的气质禀赋有关,也与社会的风尚习俗有关。到了明代,情感与用心已由对江山的依恋转向为对笔墨的把玩,胸中不具凛然之气,腕下自无浩荡天风。如同是画山居渔隐,元人画的多半就是个人的生活写照,而在明人笔下,大多只是一种怀旧,一种姿态,甚至是一种程式化的装点。

- 作为吴门画派的擎帜者,经他指导或门外的追随者真多,在绘画商品化的过程中,文徵明和他的学生及社会追随者的作品成为重要货源发散地,文人们精心建构起来的“精神家园”开始有偿地对外开放。

△ 唐寅:风流悲酸
- 唐寅少年得志,却因搅进了不光彩的、事关品行的舞弊案而大受打击,终其一生都没有真正从命运阴影中挣脱出来,盘结在他胸中的无奈与惆怅,转换为艺术品性时,也就多的是柔润与细腻,少的是刚正与奇崛。
- 唐寅绘画才能全面,山水、人物、花鸟均擅长。由于悟性高、才学富,很快便能集众家之长而呈自家面貌。唐寅的画有专业画师的扎实功底,又有文人画家的诗文涵养,文质兼具、雅俗共赏。他画上的题诗喜用浅白俚语入句,正符合了当时市民文化的需求,故收藏者众多不愁销路。如同明代众多画家一样,被政治抛弃了的唐寅被社会领养了。

- 唐寅的山水画虽然法备格全,疏秀俊朗,但终究难超越古人,惟其人物画,尤其是仕女画可称独具风姿、别开生面。他画了大量的美人图,写了不少美人诗,绝大多数作品表现的是对女性、包括妓女在内的同情和怜惜。

△ 仇英:从容证果
- 在“明四家”中,仇英出身最为卑微,文化最低,阅历也最简单,是一位凭借不懈努力苦学成才的画家。他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首先在于仇英的工笔重彩人物及青绿山水虽属惟谨惟细的精能之作,但他却在谨细中做到了张彦远为绘画所制定的最高品味——自然;其次,仇英虽欠缺文学修养,但他通过大量研习前贤画迹,以及与文人学士的密切交往,使他的作品亦继承了传统绘画所推重的主题、意境、格调与品位,很容易赢得文人们的共鸣;再有就是仇英在创作上的全身心投入,通过艰苦努力取得的精湛技艺,让文人画家们也不得不由衷感佩。

- 仇英的贡献在传统绘画整体意义上的回归与推进,那些被文人画家们忽略或回避的领域,如工笔与色彩,在仇英的创作中重新获得了重视与拓展,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他的创世经典之作《桃源仙境图》,虽设大青绿,但已不见二李、王诜及赵氏兄弟的皇家富艳之气,而是代之雅致与清爽的书卷气,作品的立意、格调与品位全是文人化的。这幅作品可以说集合了唐人之韵、宋人之体、元人之意的复合型佳作,将青绿山水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 董其昌的再认识
- 左右着当时画坛走向的董其昌,力挺文人画,推出“南北宗”论并对南宗一派极力推崇。但就董其昌本人,除了在笔墨风格上具有南宗文人画特点外,其他方面都与文人画相去甚远。他在人品上问题多多,且创作功利性强,终其一生都将书画作为他博取名利的重要手段。
- “人品不高、用墨无法”在董其昌身上出现了悖论,仅从道德层面评说作品的优劣得失显然是不行的。董其昌拒绝尊严,回避崇高,也畏惧繁难,渴求的是舒恬与松快、柔媚与圆融,外加一点米颠的随意和倪迂的简慢,这与他的社会地位和处世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 董其昌的大量作品都是以仿为主,但终不能超迈古人,可是他却“功成名就”了,原因大体有三:一是其痴迷书画不假,能得前人精旨之一二,也足以保证其创作品相的纯正与地道;二得力于理论修养,赢得了“三百年间一巨眼”的赞誉,进一步树立了个人权威;三是得益于身份地位。
- 董其昌借助“南北宗”论崇南抑北,人为制造对立,撕裂群体,干扰破坏了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误导画家抄近就捷,忽视基本功的练习,最终导致了创作上的浅薄与空疏。艺如其人,他的精明圆滑使他的作品虽得姿致而独乏风骨,尽管不失己意却无力更启新机。

△ 徐渭:血迸花冷
- 徐渭号称“八考不售,九死还活,七载牢狱、终生潦倒”,他的不得志一半在命运,一半在个人,终其一生,他是一个感情用事、头脑简单的书生,而不是一个个智者。但或许正是基于此,才成就了他的艺术——将一腔怨愤,满腹的不合时宜,化作一股睥睨古今、叱咤风云的雄强而又不无乖戾之气倾注于笔端,泼洒于缣素。

- 徐渭的自我评价是“书一、诗二、文三、画四”,对自己的画并不看重。他对书画的态度亦如对待人生一样,随性任性,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求得只是化解自己胸中块垒而已,这就使他的书画创作少了社会间的交流与影响。徐渭的书画成就犹如高空坠石,在日趋死寂的明代艺潭中激起了波涛,发出了轰响,其影响一直波及到了清乃至近现代。
- 徐渭在绘画上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师从关系,取水墨大写意画法,实是性情使然、气质使然,几代画家孜孜以求的花鸟画的变革出新,最终由徐渭完成冲刺,实现了时代转型。传世名作《墨葡萄轴》以情驱笔,随机布势,挥劈砍斫,尽去犹豫。花鸟画经历千余年的探索,终于实现了质的飞跃——如同人物、山水画一样,构成形象的笔墨本身也又了独立的欣赏价值,并被赋予了创作主体的强烈情感因素。

△ 陈洪绶:末世奇才
- 陈洪绶与明代大多数文人一样,被屡试不中折磨得痛苦不堪,在被任命为内廷供奉后又目睹了朝廷的黑暗内幕,原初的信念和理想都破碎在现实面前,国难发生后,陈洪绶的精神也跨了,遁入了空门。但正是在这种环境下,他也将个人的创作推向了高峰,先后绘制了《隐居十六观图》、《归去来图》册。

- 陈洪绶画作的特点是“高古奇骇”,于古朴中见稚拙,纯厚中显刚正,他上溯魏晋,下及当代,更涉猎民间,旨在破常求变,自出新意。陈洪绶笔下的人物头大身短、发高颈长,构成个人独特的艺术样式的重要因素和明显标志,这种艺术夸张与变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 而取材水浒人物的创作系列,风格技法又不同,人物体态匀称、身段矫健,从神态到动作都紧扣人物身份和性格,十分耐看。陈洪绶能在技法上有所拓展,并刻版印刷、广事传播,作为文人画家,他的艺术视野比其他人开阔了许多,也深入了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