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麦]J.C.龚达尔《沉默的十月》Tavshed i Oktober 】

Astrid在“我”的沉默中离去,那是十月初的一个早晨。Astrid已不再存在,往事清晰眼前,尽管总也是要想着等她回来。她站在我面前,却不存在,她看我的方式,仿佛我是个无形的躯体,似乎她只是独自一人,而我不过是个想法。小说写的是身为艺术评论家的丈夫在妻子离家出走之后展开的一段心灵探查之旅,在曾经彼此存在着的依据寻找中,试图理清Astrid离去背后的动因。整部作品的节奏舒缓、笔触细腻、但静水流深,流露出对人生对爱的更高更深层品质。
如今的哥本哈根公寓,空空荡荡。儿女们早已离家,我跟踪着银行对账单,Astrid正走着七年前我们共同走过的路线,在到达终点里斯本后,Astrid便没有再用信用卡,她的去向真的断了。回想十八年前的夜晚,还在修学的我兼职出租车司机,那时我正和前任女友艾妮闹别扭。艾妮是那种热衷于绘画,有出人意表的见地,且不受规制的女孩,对我俩的恋情她毫不在意,始终保持着距离,这种低调及神秘感让我痛苦,我们的恋情大约维持了一年,正是在这种想见又怕见的状态中我在城中驾车转悠,也时常会来到她的门口,某一天我偶遇到了Astrid,她和儿子赛蒙正是在和一个男人分离时的乱象中匆匆搭上了我的车,漫无目的的夜晚无意的空耗兜游,最后我把无处去的两个人带进了自己的公寓,后来便待住了,她是制片编辑,我们竟成了夫妻,不久我们有了女儿罗莎。日子如水,儿女渐渐长大,我成了出色的艺术评论家,在罗莎七岁生日的冬天,我去了巴黎参观杰克梅迪的雕塑展览,那时邂逅了艾妮,让我再次思考我和艾妮的可能性,但一切无从思考,因为任何微小的改变,都会让生命全盘改观;眼前的巧合也会以不同的姿态出现。我的想法、感情和冲动,只要在不同的时间出现些微的差异,一切会完全不同。我曾经深信自己对艾妮的爱,可以带我跨越这段距离,但是当我对她伸出企盼的双手时,却让这段距离变成鸿沟。
我的母亲是舞台艺术家,父亲是工程师,父亲总是会因工程事务而出差,他会给我邮寄各地的明信片。后来母亲在外有了人,结果却变成了父亲哀求母亲的原谅,我不知道如何在这段悲伤中斡旋,我只有离家出走,那是栋废弃的老屋,破败的天洞望得见星星,杂草和藤蔓侵蚀了屋子,这是专属于我的所在,我早已从家中走私备用物品,食物是在超市卸货时偷拿的,惟一的乐趣是陪伴我的收音机,学自然是不上了,印象中这便是整个夏季。某一天父亲找到了我,我又回到了旧有的生活,只是父母终是一场分离。后来父亲有了新妻子,是个比他年轻二十岁的陶艺家,我无法接受他的选择,还是Astrid微笑的告诉我,他其实相当快乐。经过了三十年,父亲仍会去捧母亲的场,在庆祝会上我碰到了一个似曾相识的男人,这个年长的男人正是当初Astrid与之分别的那位,他是名导演,他有三任妻子,最长的六十岁,最小的妻子才二十出头。他是赛蒙的亲生父亲,我的母亲是他的演员。
Astrid出走的七年前,我两次从纽约返家,只身前往纽约是为了搜集二战后美国画家的资料,以便将自己的评论结集成书。第一次返家的时候,纽约发生的一切正困扰着我。我从来不善于假装,不懂撒谎,更不知道如何施展策略性的健忘,如果要私会梦中情人,这些都是必要条件。在去纽约之前,我一直都是那名因为和Astrid共同生活而出现的男人,我之所以会成为那个男人,是因为我相信Astrid没有错过他的任何生活点滴。我从来就没想要在她面前保有任何秘密;相反的,我总担心自己没能够在她面前表明这个想法,或是她没有完全明白。我只敢仰赖她对我的爱,希望在她知道我所有的缺失之后,还能继续爱我。在纽约我住在父亲的旧识——一名外科大夫的家中。某日的午后,我在博物馆的雕像花园里抽烟,一袭黑衣的年轻女子出现在我眼前,我试着联想她是否就是给我电话的评论员口中的那个艺术家,她手里的书引起了我的注意,在异国城市里要碰到一个懂丹麦文的女子并不容易。后来为了证实这个念头我拨打了评论员给的电话,邀约共进晚餐。这种联想的念头在我见到了伊丽莎白之后断层,她读过我的文章,我想这便是她同我见面的原因。随后我们踏遍整个城市,接着我便走进了她的公寓。我们谈论艺术,工作,和我们的见闻,但却避免说起我将要回到原来的生活,回到妻子的那个日子。离开纽约的前一天,我们一起去了趟康尼岛。伊丽莎白将头靠在我的腿上,我兀自想象,如果离开Astrid,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回到哥本哈根,伊丽莎白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曾建议再去趟纽约补充收集资料,Astrid同意了,我厌恶自己这种藏在笑容下的感激,也许她已经看透一切,与其拉住一个已经不爱她的男人,不如就此放手……
九月我再次前往纽约,伊丽莎白来接我,直到深夜,我们才放开彼此的身子。结果就是这么一回事,我们共度美好时光。前往美国时,我下定决心离开Astrid,在东返的途中,我却突然决定和她一起前往葡萄牙。几周之后我环着Astrid躺在里斯本,我们静静躺着,我将手放在她的后腰,掌心感受到她和缓的吸吐,衬衫下,她的皮肤暖呼呼的。我不晓得她是否已经入睡。在我的沉默之下,她有没有发现任何异状?她的思绪间,有没有任何冷风得以灌入的裂缝?从表面看来,另外一个陌生世界吹来的微风,似乎与我俩熟悉的微风没有不同;我的世界包容了她的世界,然而她的世界里却没有我的位置,差异已经出现,我们的认知不再相同。我要如何做,才不至于贬低Astrid?既然我们各自拥有不同的世界,我难道不该离开她?我那可悲的自我,是不是已经浪费了她太多的时间?我至少可以说出实情,让她来决定是否可以在我的世界里呼吸——眼前的Astrid闭起眼睛,贴着我的脸颊,似乎已经入睡。那个十月的傍晚,就在里斯本,我趟在床上听着雨点打在阳台的瓷砖上,对面的店家已经拉起铁门,街上的摩托车呼啸而去;其实,我可以说出一切,然而我却没有作声,这便是我最深层的背叛。这背叛也不是因为我本来打算离开她,去与另外一个女人共同生活,而是我竟然回到她的身边,与她一路开车来到里斯本。我心藏秘密,挫败地回家,把这件事当做毫不重要的机件故障。我们一路来到终点,我却躺在这里没有开口,似乎不须做任何说明。我为什么没有离开Astrid?我的大胆行径无疾而终,就像个错失的机缘,我为什么还垂头丧气地回到她身边?只为图个便利?因为我还清楚记得孤寂所带来的沮丧?这的确是实情,但不是唯一的理由。
里斯本的那个雨夜,旅馆房间内光线阴暗,我躺在Astrid的身边打瞌睡,长途驾驶使我十分疲倦,我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从梦中醒来,还是在连续几个月的清醒之后,又再次落入梦乡。我遇见Astrid的时候,仿佛从年少时,充满艾妮的梦中醒过来。遇见艾妮,就像摆脱的童年的旧梦。和伊丽莎白的相遇,让我以为自己竟然沉睡了许多年。我再次回到Astrid身边,这次我明白自己梦想中的新生活终究还是一场梦,那双启动梦境的浅灰色眼眸清楚看出我的本质。一个有妇之夫向她伸出双臂,也许是出自对生活的厌倦,也许是因为心中的绝望,也许,一切只是因为她正好出现在眼前。我这一辈子可能只是一场梦,也许我们每个人也都如此,直到最后一刻,才醒来面对空无。也许,这一切根本无法逆转,我们都活在梦中,尽管与身边的人交缠入眠,每个人的世界仍然各自不同。七年前,夜凉如水,我人在里斯本,雨水落在灰蓝的暮色中,温暖的Astrid在我身边,我的脑中只有这个念头。她睡得正熟,皱着眉头喃喃低语些我听不出来的梦话,接着,又放松了脸部表情;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在做梦。我放下她身下的手臂开始发麻,于是我小心地抽回手,站起身子。阴暗的光线下,她的面孔模糊难辨。我到阳台抽烟,看向闪烁明灭的路灯和车灯。这个时候已经看不见河流了,但是黑暗中的灯火清晰地映入我的眼帘。
我以为只要写出自己的故事,就能找出Astrid离开我的时间点,但是我的一切词句不过是一种逃遁,而她却躲向另一个方向。我以为自己写出了Astrid、艾妮或伊丽莎白,但其实笔下只有自己;我试图回想这些年来的感受,却只能说出伊丽莎白、Astrid和艾妮,三人轮番飘过我孤寂内心的身影。我以为自己认识Astrid,然而在多年前的那个冬夜里,当她站在厨房,放下手边正在洗涤的餐具,凝望自己在玻璃上的倒影时,她可能已经开始消逝。这名有双细长眼眸,嘴角总是挂着微笑的陌生女子搭上我的出租车,来到我家,只因为我们都不知道她是否还有别的去处。当她转身面对我,我伸手抚摩她的脸颊,想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她的那一刻,她可能变得更陌生。也许我遮蔽了自己的视线,也许我的文字淹没了沉默;鲜活的沉默,可能正是另一个人的声音。淹没自己沉默之声的人,有可能是Astrid她自己,她以轻松的方式叙述自己的生活片段,生命仍然继续前行,然而她的说法,却好像整个生命已经成为过去。在她将话语说出口之前,我早已知道内容,因为那全是我们互相倾吐过的故事。有些事,我从来没对她提过,我相信她也相同;我既然有自己的秘密,她一定也有不想对我提起的人和事。她将我从充满艾妮的梦境中解放出来,许久之后,我却幻想伊丽莎白会再次解救我。我曾经深信Astrid对我无所不知,甚至比我对自己的了解更深;她可以清楚看见真实的我,当我在她身边醒来,低声呼唤她的时候,我也以为自己完全了解她。也许我们互望的那一刻,也就是最盲目的时候。我们曾经拥有一段故事,里面包含所有过去的片段,于是到了最后,就只剩下对过去共同生活的回顾。然而,在说出口的故事之外,一定还有更多文字无法捕捉的内涵,化身为开口之前的犹豫,或是转开眼光时的沉默。人只要离开世间,就只剩下故事;然而Astrid离开时,却在我内心留下一片空虚,也许我应当安静地保持原状,然而我选择以话语来填补。如果没有话语,那么我就无法在话语的停顿间听见她的沉默;她撤离我的故事,一如她牵着男孩的手,在许久之前的冬夜里现身……



【作品名称】:沉默的十月 Tavshed i Oktober
【作 者】:[丹麦]J.C.龚达尔(Jens Christian Grondahl)
【译 者】:苏莹文
【出 版 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03
【页 数】:266页
【I S B N 】:9787562464679
【定 价】:¥ 29.80



【作品简介】:
★ 丹麦最擅长描写爱情与婚姻的重量级作家,作品译介超过20种语言
★《沉默的十月》点出了爱情与婚姻中我们都不想面对的事实:如果真的只是因为不爱了,我们该怎么办?
★ 他笔下的主角思绪悠远而缜密,让人有潜入其内心一探究竟的冲动
★ 叙事手法敏锐而熟练,刻画两性之间幽微纠结的心理层面,深入且细微
★ 字里行间凝聚的情绪与张力,令人心跳加速,直至颤抖
◆ 最靠近彼此的那一刻,也是我们对爱情最盲目的时候!如果没有欺骗,没有背叛,那么,是什么让我们不爱了?
◆ 爱情与婚姻,是男女关系最难解的两个课题,而龚达尔正是擅长叙写此类题材的名家。他以敏锐而熟练的叙事手法、优美的文句词藻,深入刻画两性之间幽微纠结的心理层面。《沉默的十月》读来浓烈醇厚,字里行间凝聚的情绪与张力,令人心跳隐隐加速地搏动与颤抖;跟着主角悠远缜密的思绪,读者彷佛也潜入了人物内心的深层世界,一同体会百转千折的情感变换。
◆ 一个中年艺评家的妻子在某个早上离开,没说要去哪也没说去多久,他们一双子女都长大在外过自己的生活,于是整个家里只剩下艺评家独自一人。他开始反思过去的夫妻生活和家庭生活到底发生些什么,一点一点试图拼凑他和妻子之间,他与他生命中的女人们之间的联系到底是什么。大部分时候他都想不出来,有太多无可名状的感受在他内心徘徊,他又不能克制地来回揣想许多往事和假设。



【相关评论】:
龚达尔以一种不疾不徐的节奏,一种似近似远的距离,向我们揭示了婚姻中最棘手、最令人揪心的问题。
——《图书馆期刊》
一段看似完美的感情,为何在瞬间崩裂?这是龚达尔借此书对我们的提问…… 他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惊人、深刻、在凝视后竟久久无法自已的生命风景!
——《出版人周刊》



【作者简介】:
最擅长书写爱情、婚姻,被誉为“文学界的博格曼”的丹麦重量级作家:杨·克里斯提安·龚达尔(Jens Christian Grondahl)1959年生于哥本哈根,丹麦当今最重要的作家,在欧洲文坛享有盛名。他在26岁出版第一本小说,作品类型丰富,涵盖剧作、散文及十一本小说。龚达尔的作品多在描绘现代婚姻生活的难题,呈现夫妻关系常会面临的迷惑与失落;在充满哲思的感情剖析中,随处可见惊人的视野。他笔下的世界是如此平静,却满溢令人动容的生命风采,也因此,欧洲文评更赞誉他为“文学界的博格曼”。
龚达尔曾多次入围“都柏林IMPAC”、“梅迪西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等重要的国际文学奖,也获得过“大使文学奖”、“金桂冠文学奖”等多项欧洲文学大奖。《沉默的十月》是龚达尔跨入英语书市的第一本小说,也让他跻身为国际文坛名家。就如法国《世界报》书评所言:“龚达尔捕捉了生命的中心!”他的作品也将是我们细读人生不可缺的指引。



《沉默的十月》吸引读者一直看下去的,并不是说书人的“欲知后事如何”,反倒是作者那极度敏锐、细腻,带了一点北欧特有的博格曼式的冷冽忧郁,却又抒情的观察力。他以平静的口吻,娓娓道来一段又一段平凡人生之中的悲欢离合,看似波澜不惊,但又流泄出生命本质上必然存在的苦楚,而紧紧地抓住了每个人的心。
在小说中,作者化成了主角“我”——一位中年的艺术评论家,当他谈到杰克梅迪(Giacometti)的作品时,说道:杰克梅迪雕塑的人物一直在抗拒注视者的目光,彷佛是摆荡在“存在”与“消失”的临界点上,而这也正是杰克梅迪作品中最动人也是最神秘的力量。透过谈论杰克梅迪,作者其实是在巧妙地揭示出这个世界的本质,“存在”与“消失”彷佛是紧紧黏附在一起、旋生旋灭的两面。因此外表上一成不变的日常琐事,稳固踏实,事实上却是一颗被吹得过度膨胀的气球,轻飘飘,单薄、空洞、脆弱,随时都有可能在下一秒间就爆破消失。
于是整部《沉默的十月》哲思意味相当浓厚,但它却不艰涩,而是充满了这种“在”或是“不在”的悬疑与痛苦之感,就如同“我”在描述妻子雅丝翠时所说的:“她站在我面前,却不存在,她看着我的方式,彷佛我是个无形的躯体,似乎她只是独自一人,而我不过是个想法。”作者以文字细细剖析了这种所谓“经得起日晒雨淋,耐得过日常琐事的,中产阶级的朴实快乐”,但到头来,这其中却是充斥了太多的矫情、怠惰、压抑和刻意的遗忘,而虚无轻盈的人生本相,也因此真实赤裸地教人心惊。
小说耐人咀嚼之处,还在于作者相当高明地运用了现代艺术的概念,而将之投射在我们的现实人生里。主角“我”带领我们用欣赏绘画的角度,隔着一段客观的距离,以局外人眼光去观察人生,目睹突如其来的某个动作,带入光线,造成明暗光影的瞬间更动,而累积成为一生之中点点滴滴奥妙的变化。故整本小说就在“我”的喃喃自语和回忆之中开展,然而悲哀的是,回顾起来,人生再如何壮烈的爱与恨,竟也只不过是化成了马赛克拼图之中的一小片罢了,被淹没在每分每秒的汪洋里,无足轻重。
然而《沉默的十月》并不消极。
我最喜欢的,还是作者写出了孤独与安静的力量,写出隔着这样一段观看的“安全的距离”,我们坐着,延伸自己的思绪,游走在塞满了各式各样物体的世界之中。就像小说中的男女主角正分别进行着两趟旅行:“我”的纽约之旅,和妻子雅丝翠的葡萄牙之旅,而他们也各自携带着昔日的记忆,以及未曾启齿的秘密。就在单人旅行的异国风景之中,他们才彷佛清楚地见到了对方,以及自己生命中巨大的暗影。在那里,我们也将会看见另外一个自己,正孤零零地坐着,做白日梦,或是置身在一幅静物画作中。在那里,我们终于得以和久违的自己重逢,获得最后的和平。《沉默的十月》细细刻镂出了这种平凡的哀伤和领悟,微妙的眷恋和孤独。就如同作者所言:“就像我这个人,与飘浮在外界的人、事、物总是有一段距离,我彷佛局外人,一心想要抹灭这段距离,想要敞开心扉,让外界的光线和人们的视线落到躲在暗处的这个陌生人身上,但是光线和视线永远不够深远,无法照亮最阴暗的角落,营造出这个角落的男人,正是我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