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听许嵩
许嵩的最后一张专辑18年刚出来时听了听。当时觉得并不抓耳,甚至有点寡淡。
今天在飞机上又仔细认真听了一次,才发现有点“巴味儿”了,那就是越听越上头。好的音乐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每一处高级和弦,每一处编曲心机都会随着时间酝酿成听者在不同时间的美好回忆。
第一次听许嵩应该是在初三,从网吧的QQ音乐里下载了《飞蛾》,没什么特别的感觉。
之后便是在高一最迷茫的那段时间,重复播放着《清明雨上》《白马非马》,熬着夜玩手机,不知道当差生的路还有多远。
很难说像云音乐的热评里说的“某某歌给了我努力的动力”,歌曲只能记录定格那段时光,而无法修改。
还记得在高二那年,在网吧看着许嵩签约海蝶的直播演出,破冰之后许嵩就要演唱新专辑的《想象之中》了,从打碎的冰块上走过去时他踩到一块碎冰险些一个背朝天,那时候许嵩很瘦很瘦,网吧里满是烟味,我们毫不在意地打着魔兽地图,大声在通宵的夜晚笑着,最想要的东西就是一部能在一楼寝室也能连上网的诺基亚手机。
签约之时,网上的言论都是“商业化了”,“江郎才尽了”,“新歌没感觉了”。说实话,说某个东西“商业化了”,类似于对你妈说“你被氧化了”,是一句屁话。现在人类发展的基石就是商业化,商业化无时不刻的进行,就像你的身体无时不刻在被氧化。
现在看看,除了签约后头两张专辑节奏有点乱,写了一些垃圾词的作品,总体而言许嵩的节奏还是很稳的,每年也都有不停的进步。之后的《不如吃茶去》,《青年晚报》,《寻宝游戏》中的技巧都是在不断提高的。
我为什么喜欢许嵩呢?就是因为他有自己的节奏,换而言之就是“不赚快钱”。或者说他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清楚粉丝想要什么,在自己的音乐理念,粉丝,公司三者间找到了平衡点,着很不容易,并不是下厨做两顿饭这么简单。
在中国做商业,基本上要做好被骂被喷的准备,毕竟「赚钱是原罪」。所以有小米说咱不挣钱,也有海蝶某艺人说版税赚不到什么钱。不管说的是真是假,反正大众看来不赚钱就是真良心,目前看来短时间内这种思潮无法被改变。
推理到软件行业,大家都在干什么呢?「击鼓传花」。不赚钱,靠融资过日子,过不下去跑路,找大公司卖身接盘,基本就这些路数。
那么能否走一条特殊的,不同的路呢?可以,但是需要想好两点:
1.严格的可控的成本控制
2.准备好被骂
这条路走的人不少,但好好做的不多,节奏这个东西很微妙,谁能想到QQ音乐三巨头之一现在是海蝶音乐总监呢?勿忘初心,不随波逐流,做好自己,必要时打打太极。听着简单,做起来很难。唯有音乐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