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史三书》笔记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的《治史三书》,被很多老师推为治学门径。这本书是马老师送我的,陆陆续续读了很久。摘录里面的一些段落,以自勉。
1.要“专精”,也要相当“博通”。
2.所以归根究柢,仍是努力最为重要!但努力不是一时的,是要长久不懈的,有方向有计划的,这就牵涉方面很广,而且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人生修养对于治学的成就尤有绝大关系。
3.做学问要想有较高成就,最好能先有抱负、有信心、有计划,这是努力途经的起点。
4.一个人的学术见解要想成为有系统的成熟的知识,就必须经过搜集材料,加以思考,最后系统化地写作出来,始能成为真知识、真学问。……要到写作时,各种矛盾、各种缺隙、各种问题可能都钻出来了,须得经过更精细的复读,更严密的思考,一一解决,理出一条线索,把论断显豁出来,这条论断才站得住。否则只能算是个人看法而已,不足称为成熟的学问。所以,写作是最精细的阅读,最严密的思考。
5.据我所了解,一个人在三十五岁以前,至迟四十岁以前,若不常常写作,以后就不大能写作了。
6.对于治学而言,“勤”是基本要诀,但若无“恒”以济之,虽勤亦不能有所成。而且在我看来,恒比勤更重要,也更难做到。
7.学术是天下公器,真理愈辨愈明。工作随时努力,生活随遇而安。
8.学问是由心力与时光交织而成,缺一不可。……心力与时光愈能集中,成果必愈大,最好他的生活一切都投注浸润在学术工作中,成为一个纯净的学术人。
9.坚定力、戒浮躁:性情轻浮急躁,不但是品德上一大缺失,也为治学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