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笔记] 理解黑格尔
[哲学笔记] 理解黑格尔
一、解释世界的方法:给现实以合理性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总结形而上学家时说:“哲学家总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们,所研究的无论是本体论方面还是认识论方面,固然都属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家,但他们解释世界的方法不同。黑格尔之前的形而上学家是在给现实以原因,黑格尔则是给现实以理由。黑格尔之前的形而上学家撇开现实而实现了方法本身的科学与必然,黑格尔则实现了现实的逻辑与必然。 我们所在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哪些是可认识的,哪些是不可认识的,我们又如何认识的,这些都悬而未决。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本着无预设的求真原理,总想要给我们的世界以原因,要给我们的认识以基础。本体论的哲学家就要论证宇宙(世界)得以生发的第一动力,也就是神学上的上帝的存在。认识论的哲学家就要研究我们如何获取外界,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朝菌不知晦朔”,万物速生速死,没有永恒。现实总在更变,谁给现实以基础?若无基础,现实的意义只是捕风。并且,眼前冬雨止住,地上百花盛开,眼前所见又都是真的吗?若不是真的,我们的意义则是虚空。现实本来如此,但现实是脆弱的,因着它缺乏一个稳固的根基。人要活在稳固的真实之中,否则人将毫无意义。所以,形而上学家抛开五光十色的现实而沉浸在对确定性的追寻中,他们要给现实以稳固的基础,也就是给现实以必然的原因。只是这些形而上学家为现实所寻找到的原因(基础),无非是他们所建造成的,而与真实不相干。 以笛卡尔为例。笛卡尔在求真的哲学方法论下,悬置了一切值得怀疑的东西,最终发现只有“我思故我在”,也就是我不能怀疑我怀疑,可以作为一切推理的基础。在笛卡尔看来,心灵(灵魂)在无预设的前提下能够自足,但心灵是如何与肉体关联的,也即笛卡尔所排斥的感性、梦境等不稳定的人的虚幻的肉体感觉在心灵中是怎样感知的,笛卡尔就只能悬设出一个所谓的人体脑部部位——“松果腺”,认为灵魂和肉体在此处交汇。无预设的哲学变得有预设了。在这些证明和推理中,为世界和认识所寻找的原因和基础并非真理,但其在求真时所用的方法却是真理。因为无预设是真理的表现,人要从必然中寻找自由。 黑格尔不是给世界和人的认识以原因,而是给世界和人的认识以理由。他不是通过给这个世界和人的认识寻找所谓坚固的磐石,寻找一个最终推导出万物的基础,进而揭示世界和人的认识是什么,而是现存的世界和人的认识本来已是这个样子,黑格尔要揭示现存的这个世界和人的认识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要给现实以理由,而不是给现实以原因。现实本来如此,但现实为什么如此?这不是询问是谁产生了现实,就像是询问到底是什么产生了鸡,鸡生蛋,蛋生鸡,永远陷在了无尽的循环旋涡之中;而是要询问现实为什么是现在这种情形,是什么让现在这个情形具备合理性的呢?也即,要询问:为什么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合理的就是现实的?黑格尔要给现实以合理性。
二、人的本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呢?现实的世界是人的世界,因为我们所能感知和实践的全部就是整个世界。凡是不经过人的,便不是现实的世界。至于太平洋上某个我们从不知晓的珊瑚礁,它们不在人的视野内,便只存在于可能性里,现实中并不存在。人是世界的基础。世界只有对于人才是真实的,没有人便没有世界。对现实的研究就是对人的研究。这些并不是唯心主义的偏执,而是现象学的原初认识。那么现实的人是什么呢?人是自在自为的,这从现实出发,也无可辩驳。人又吃又喝,生老病死,受自然律的支配,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方面来讲,人是自在的。人又和动物不同,能够有意识地处理与自然的关系,能够有效认识进而改造自然,这方面来讲,人是自为的。 世界既然是人的世界,世界都在人的主观里。但现实的人并不是仅让世界在主观中显现。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我们明确这些东西在我们的主观里;而眼前的一张桌子、这张桌子上放着的茶杯,现实中我们从来没有把它们和情感归为一类,这类东西在我们看来是外在于我们的。但一切都在人的主观里,那么,所谓的外在于人的东西无非是将人的主观对象化,让人的心灵有外在感。人正是通过外化(异化)分离出物,并且进行实践活动的。虽然一切都是主观的,因着外化,人的心灵就分为外部客观世界和内在心灵世界。这些外部世界归根结底虽然都是人的主观,但因其对象化,心灵自身把它们异化为似乎是独立于我们的客观的东西。其实只是相对情感等而言,这些主观的东西被心灵看作外部的对象而已。在黑格尔哲学里,当提到外部世界,并不是排斥内在心灵,因为客观的就是主观的,外部的就是内部的。所谓的物质与意识统一,也在于此。
三、人的本质目的:到达绝对理念 当我们看到现实的外部世界,春夏秋冬,草木兴盛凋落,发现万物更替,一切皆是虚空,一切皆是捕风。现实的外部世界是纷杂易变的,充满偶性。因为易变,也就不具备永恒性,也便不是真实的。人是自为的,自能掌握对万物的主动权。人通过理性从易变的纷杂现象(康德所谓的主观的杂多)中抽象出普遍,发明规律借以掌握事物。在秋天,路旁的一棵棵树几乎落光了叶子,到夏天又要枝叶繁密,但观念中的树却是常青。现实的事物是易改的,概念从不凋零。 现实的事物是虚假的,唯有理念是真实的。人的目的性是必然的。动物今天吃饱喝足,明天依旧吃饱喝足,没有食物就挨饿,从来不知道有意识地生产食物甚至储存食物。动物是盲目的,大自然给它安排什么它就是什么,因为动物从来受自然律支配,只自在而不自为。自为必然导致目的,目的必然是自为的。谁能已经有自由意志,而无目的呢?若是这样,便又落进了自然律,也就没有自由意志了。人生的目的就是认识真实,也即到达理念。动物从来只确定眼前的事物,而从不怀疑。自为导致追求普遍,也即追求理念。理念就是人的自为,也是人的本质目的。自为使人区别于动物,是人的本质,那么,人的目的性就是人的本质,也即达到绝对的理念。 人到达绝对理念,不是要到达柏拉图式的空洞的理念,若是这样,我们只需要把自己与外部世界隔绝,只在心灵里幻想遨游,最后得出一个普遍概念,说这个概念要在外部世界作王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只是内心的活动,与外部不相干,外部从来不会在乎一个与它无关痛痒的疯话,且由心灵任意幻想,心灵也就从自我欺骗中自得其乐。柏拉图式的理念,甚至亚里士多德的属种关系建构下的概念,都是片面的心灵内部创造,而隔绝了外部的具体和特殊。这种抽象的概念只包含事物的一些共同的属性,而删减去外部具体事物之间差异的属性。例如,“水果”这个概念则删去了组成水果的各个实物中的特殊形状和味道,而仅保留了它们共同的空洞特征。即使人们认为这种概念是没有内容的空洞形式,也不可否认概念具有普遍性,它将不同的个体以一个普遍而抽象的含义概括进来,统归到一个概念之下。但概念并非仅是抽象的普遍性,因为单独的普遍性并不存在,须是具体的规定性下的普遍性。因为没有特殊性,普遍不能成为普遍。人到达绝对理念的真正途径需要主客观的统一,也即内部与外部的统一。人所追求的普遍性不是单纯而片面的普遍性,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无论是内部的和外部的,主观的和客观的,普遍的和特殊的,都在人的意识中;要达到意识的无限,也即人的自由就必须将内外、主客、普遍和特殊统摄进来,而不是柏拉图式的片面追求无规定性的普遍而贬斥特殊。 固然,自然的事物都是虚假的,唯有理念真实,但这不是说,易变的自然事物没有其存在的真实性。因为人正是藉着这些个别规定性的、偶性的事物来认识真实的。若没有这些事物的显现,真实便不可能到达人的心灵。真实性必须在现实性(特殊性)之中,一切真实性认知的另立门户都是柏拉图式的闭门造车而已。人的本质目的是要到达绝对理念,追求那超越感性和偶性的真实性,不过这真实性不是从上面空想的普遍概念,而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绝对理念不是要抛弃特殊性,而是要超越特殊性,以达到自由的真实,这是人的本质目的的需要,也是人作为自为的人所必然的。
四、认识人自己:理念的自我证明 我们知道,世界是人的世界,绝对理念是人要到达的本质目的,那么绝对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目的。绝对理念并不是万物的起源或原因,也不是人的最终目的,这种目的就像人比赛跑步,跑到了目的地,而其结果就只在于目的地本身。本质目的不等于最终目的。因为对绝对理念的认识不能是形式逻辑的推导,形式逻辑只是形式真假的推导,而不关注命题本身的真假。要想证明结论的正确,须得证明前提的正确。前提的正确又要其他条件作为前提,而这些条件又要被其他条件证明出来。如此往复下去,便不能真正证明一个结论真假与否。对人的规定,不在于外部的条件,人不能因为狗而是人,而必须从人自身出发加以规定。即使人因为狗而是人,那么狗又因为什么而是狗呢?这个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人的本质仍不会清楚。狗因为猫,猫因为马……,依照这种形式逻辑的推算,人不可能得其所是。 人的本质就是人的目的,人的目的显现人的本质。必须在理念的发展过程中认识人的本质及其目的。理念,也即人的本质和目的,要在理念自身之中认识和证明自身。以橡树的生长为例,一颗橡树籽经历春夏秋冬生长为橡树。橡树的所是不等于成株橡树的所是,不等于这棵成株橡树有多粗有多高,叶子是什么,果子是什么。橡树有幼苗的时代,有各个成长的过程,不可能从外部对任何时段的橡树加以规定而得到橡树的所是,因为时间是连续的。橡树的真正所是就是橡树本身的“目的”,即橡树的生长过程:从一颗橡树籽到成株的橡树都包含着橡树本身所是。在橡树的生长过程中,我们随便找出橡树的一个生长时段——假如是春天的某个明媚的早晨的橡树,就会发现这个时段的橡树是它之前从橡树籽长到这个时段的生长过程的结果,其所经历过的生长过程已经包含在现今的本身之中;而往后溯,这棵橡树因其本身的目的性,它必然地预见到并包含夏、秋、冬时段的橡树。橡树生长的整个时间过程包含在橡树生长的各个时段中。这是一个封闭的圆圈,因为从一颗橡树籽长到参天大树,参天大树的结果仍是长出橡树籽,只是长出的橡树籽不再是原来的一个橡树籽,而是“更高阶段”的橡树籽——因为它是发展后的橡树籽,长出的橡树籽变得更多了。橡树的本质就在橡树自身之中,而不在于外部条件。橡树以其自身证明其自身。在这个封闭的圆圈中,事物自身的每个阶段都包含发展前的各个阶段和之后将要发展的各个阶段。 人的本质应该从绝对理念的发展中认识,而不是从形式逻辑的类似解剖的科学中创造。理念何以能发展呢?人的本质,也即目的性,导致理念必然发展。因为人是自为而有目的的,人的目的就是自为,也即实现自己,也就是实现意识的自由。就像卢梭所说的,“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人的目的便是摆脱枷锁,达到人的“生来”状态。落在自然律中的事物呈现两种状态,一个是被动不自由的,一个是易变而非真实的。人的自为就是要摆脱这两种状态。理念的发展过程就是要走向普遍而自由的绝对理念。
五、理念的发展: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理念的发展起点不可能是偶性的特殊事物,因为若是把一颗橡树籽作为理念的发展,理念的发展又要从其自身证明自身,而不是从形式逻辑的外在条件得到证明,那么,一颗橡树籽就只能证明橡树籽以及橡树本身,而无法得到真正普遍而自由的理念。理念的发展必须寻找一种万物都普遍地将之包含在其中的东西作为起点,那就是“存在(是)”,只有这样,理念才能从自身证明自身。没有人能否认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是具备“存在”的,因为一旦有某物,某物必然就必然存在。存在者必然存在着。这个作为起点的“存在”是空洞的,因为人是,狗是,马是,万物都是。万物具体的“所是”各是不同,作为理念的起点,也即万物的共同点,只是强调它们“是”(存在),就是这个空洞的“是”(存在)。因为“存在”是空洞的,“存在”就是无规定,也就是“无”。依次类推,发展出内外、主客、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的绝对理念,这个绝对理念包含万物,但这是更高的存在,不再是所谓空洞的普遍性的原初存在。黑格尔从逻辑学上演算理念的发展,这仅是逻辑意义上的前后发展,而不是时间先后的发展。因为从最空洞的“存在”到最实在的“存在”——绝对理念,这些都取消时间性,每个时代都具备这些特征,黑格尔此时在给现实以逻辑。 人的本质目的导致人必然朝着绝对理念发展。黑格尔在《小逻辑》的演算中,经常会引述历史上各个哲学家的观点,暗示哲学史的发展与理念的逻辑发展契合。到了《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则明确地将哲学史的发展与理念本身的逻辑发展统一到一起。历史如何能与逻辑统一呢?我们知道,历史是人的历史,因为世界都是人的,一切历史也必然是人的。历史是人的创造,自然界没有历史。历史必然是发展的历史,物质的发展自不必说,珍妮纺织机不可能在历史的开始就存在,精神也在发展。一个正常的婴儿生长到成人不可能只是身体的发育,智力也随之发展。从考古以及文献等资料,甚至我们自身所经历的时代,这些现实证实精神在不断发展。这些只是外在的证明,历史要在其自身中证明历史与逻辑在理念的发展中统一。 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自为的,人能够生产,能够劳动。人通过意识将外物对象化,通过实践将精神外化到事物上,进而改造事物,也就是在改造世界。人类的这些外化活动因为作用在外物上,是可以积累的,因为物在时间中是能够暂存和传递的。而这些被外化的产品已经承载了人的精神,于是精神就通过物的积累而积累起来。人的精神在历史传递中丰富起来了,也即发展起来了。精神在历史中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贫乏到丰富、从限制到自由的过程。这发展是人的本质目的的发展,是理念的发展,因为这发展是人的自为的发展,是意识和实践(劳动、外化)的发展。而理念的逻辑发展方式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从贫乏到丰富、从限制到自由的过程,所以理念的逻辑发展方式与历史发展方式相统一,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同表达人的本质目的。 2016年11月17日 抽绎笔记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