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西风
古道西风
去丁家滩玩到中午,吃了炸花椒芽、跨炖鱼、摊鸡蛋之后,也无所事事,就开始返程。路过水峪嘴村的时候,看到了京西古道的标志,就怂恿家人前往。天还好,阳光灿烂,这时候回家太浪费。一说到玩儿,我是不遗余力的。
遇到了一个大陡坡,家人主张退回,我还是一味坚持,并表示责任我承担。于是,冲上了关门,发现一片平地,到了京西古道景区了。
发现古道之前,觉得意思不大。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一个无人的旧飞机改造的酒吧。正想离开的时候,发现了古道,还要收门票。不过,来了就去吧。买了票,开始出发。
天很热,古道大多是石头铺就,沿着山边修建,并不遮阴,人就赤裸裸地晾在太阳底下。加上沿途陈列的铜铁的骆驼和骡马等,有点想象到古人运输的苦处了。
很喜欢京西,那些淳朴的小村庄,听着名字就觉得很诗意——琉璃渠、愁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耳涧、石古崖、色树坟……加之穿梭在丁家滩丛山峻岭之间的京门支线火车,令人一下子摆脱了城中的浮华,来到开阔澄净的空间。
当行走到至高点牛角岭的时候,有点与历史面对面的感觉。古老的城墙,枯黄的城头草,深深凹陷的古道骡马印,光滑的城门石,像一位含笑着的慈眉善目的长者,等着你的到来。
据村民说,这是古代北京和河北的分界线了。这头是北京,出了城门就是河北,这是一个清代的收费站。我穿越厚厚的城门,往下俯视,群山峻岭,尚未返青,独有的北方山岭的开阔与雄壮,蜿蜒起伏,似男子汉的胸膛,血性不羁又温厚宽广。
我和TT、MM都很惊诧于古道的美。虽然彼此没有说太多,却都很欣喜得摩挲这些渗透了古人血气的石头。这种壮美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深深印刻在心底的,让你忘记一切庸俗与琐屑,顿时觉得今日的渺小。古人是有一种精神的,也可以说是本能的生存抗争,再艰难的路途也可以走下来,进了城,买个芝麻酱烧饼夹着烧羊肉,喝口茉莉花茶,逛逛大栅栏,就消解了生活的酸疼。揉揉肩膀,换换气,给家人买了京城的新鲜玩意就又沿着古道回家了。年复一日,日复一年。可以被人视为没有抗争精神的愚昧的草根,却也是林语堂笔下的最安贫乐道的子民。几千年下来,古人不在了,也许这种精神气质还在。至于,好或者坏,其实很难讲。
有材料显示,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TT发现西侧路边现存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不详。也许,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与解读永远只是管中窥豹,反倒这些遗留的印痕静静的昭示着那个朝代的兴衰。
TT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后来查了查,确实有些依据。马致远故居就在不远处。我们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从古至今,只是现在人们不再写诗了,搞起了生产。之前的富足与繁华涵养的文化气质在逐渐消失,那些隐秘在历史深处的景观也需借助诗词的描述得以回返。人们的脑海中不再有空间留存诗情画意,正如机器人没有情感一般。这样的日子,过一天着实浪费一天。
下山途中,遇到山民采摘木兰芽,还教授了做法。小有收获。吃到了大队自制的柿子味道的冰淇淋,口味简单、醇厚。
去丁家滩玩到中午,吃了炸花椒芽、跨炖鱼、摊鸡蛋之后,也无所事事,就开始返程。路过水峪嘴村的时候,看到了京西古道的标志,就怂恿家人前往。天还好,阳光灿烂,这时候回家太浪费。一说到玩儿,我是不遗余力的。
遇到了一个大陡坡,家人主张退回,我还是一味坚持,并表示责任我承担。于是,冲上了关门,发现一片平地,到了京西古道景区了。
发现古道之前,觉得意思不大。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一个无人的旧飞机改造的酒吧。正想离开的时候,发现了古道,还要收门票。不过,来了就去吧。买了票,开始出发。
天很热,古道大多是石头铺就,沿着山边修建,并不遮阴,人就赤裸裸地晾在太阳底下。加上沿途陈列的铜铁的骆驼和骡马等,有点想象到古人运输的苦处了。
很喜欢京西,那些淳朴的小村庄,听着名字就觉得很诗意——琉璃渠、愁儿岭、斜河涧、水峪嘴、牛角岭、桥耳涧、石古崖、色树坟……加之穿梭在丁家滩丛山峻岭之间的京门支线火车,令人一下子摆脱了城中的浮华,来到开阔澄净的空间。
当行走到至高点牛角岭的时候,有点与历史面对面的感觉。古老的城墙,枯黄的城头草,深深凹陷的古道骡马印,光滑的城门石,像一位含笑着的慈眉善目的长者,等着你的到来。
据村民说,这是古代北京和河北的分界线了。这头是北京,出了城门就是河北,这是一个清代的收费站。我穿越厚厚的城门,往下俯视,群山峻岭,尚未返青,独有的北方山岭的开阔与雄壮,蜿蜒起伏,似男子汉的胸膛,血性不羁又温厚宽广。
我和TT、MM都很惊诧于古道的美。虽然彼此没有说太多,却都很欣喜得摩挲这些渗透了古人血气的石头。这种壮美是可以穿越时空的,深深印刻在心底的,让你忘记一切庸俗与琐屑,顿时觉得今日的渺小。古人是有一种精神的,也可以说是本能的生存抗争,再艰难的路途也可以走下来,进了城,买个芝麻酱烧饼夹着烧羊肉,喝口茉莉花茶,逛逛大栅栏,就消解了生活的酸疼。揉揉肩膀,换换气,给家人买了京城的新鲜玩意就又沿着古道回家了。年复一日,日复一年。可以被人视为没有抗争精神的愚昧的草根,却也是林语堂笔下的最安贫乐道的子民。几千年下来,古人不在了,也许这种精神气质还在。至于,好或者坏,其实很难讲。
有材料显示,牛角岭在明清时期是宛平县捕卫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分界之处。TT发现西侧路边现存石碑两块,一块是清乾隆42年(1777)所立“永远免夫交界碑”,是康乾“盛世滋丁,永不加税”政策的具体体现,碑文载:“……如我西山一带,村墟寥落,旗人一半联居,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恩准王平、齐家、石港三司夫役尽行豁免。”另一块不详。也许,我们对历史的了解与解读永远只是管中窥豹,反倒这些遗留的印痕静静的昭示着那个朝代的兴衰。
TT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所写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后来查了查,确实有些依据。马致远故居就在不远处。我们就是一个诗意的民族,从古至今,只是现在人们不再写诗了,搞起了生产。之前的富足与繁华涵养的文化气质在逐渐消失,那些隐秘在历史深处的景观也需借助诗词的描述得以回返。人们的脑海中不再有空间留存诗情画意,正如机器人没有情感一般。这样的日子,过一天着实浪费一天。
下山途中,遇到山民采摘木兰芽,还教授了做法。小有收获。吃到了大队自制的柿子味道的冰淇淋,口味简单、醇厚。
-
ecc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0-06-12 15: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