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老街
有时候走到老街,他或许还记得你,但你早已忘记了老街的样貌。 偶然翻看老照片时,是否能唤起你自己独特的记忆。
威尔士语里有一个不能被完全翻译的词,
Hiraeth,主要形容“失去家乡”而产生的丧失感。这也包含了错过的时间、年代、故人、城市及所有回不去的时间和空间。

1980年代的东风路口
昆明,总会隐约给我带来这种感受。
不是因为我常年离家在外,而是她变化太快了。
世界各地的城市都不尽相同,各具特色,而中国的城市却不是。尤其是过去十年,催生出了许多“相似”的城市。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后,高速城市化的车轮迅速碾过全国大大小小数次百计的城市,前篇一律的开发套路自然只能造出前篇一律的城市。
当然,大部分的城市都变得更好了,但昆明好像少了一些老的味道。不是怀旧,而是那份高原人民在自己土地生长沉淀下来的文化积淀,淡了。
我们都清楚,昆明经济再怎么发达,也很难比肩北上广,纵然更成不了纽约伦敦。是否能在千篇一律的城市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发展特色,与本地的居民的生活更契合的城市发展轨迹?昆明老街,也许很难复制,但文化可以传承。
有时候走到老街,他或许还记得你,但你早已忘记了老街的样貌。
偶然翻看老照片时,是否能唤起你自己独特的记忆。
城市地标篇

1980年代的三市街口

1985年南太桥

金马坊

1986年的东风路

1980年代的南屏街口

1992年的武成路

1990年的青云街
老街老巷篇

1990年的青云街

1986年的顺城街

1980年代的工人文化宫

1980年代的盘龙江边

1980年代的塘子巷
惬意的茶歇生活

1980年代的街头宣传牌

街边米线摊

1980年代的青年路小学
“那些单调、缺乏活力的城市只能是孕育自我毁灭的种子。但是,充满活力、多样化和用途集中的城市孕育的则是自我再生的种子,即使有些问题和需求超出了城市的限度,它们也有足够的力量延续这种再生能力并最终解决那些问题和需求。”
希望可以在这里,从更多的视角记录和关注昆明的城市发展,让更多的人爱上这座城。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获取更多不一样的城市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