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口音
作为一个深二代,最近让我诧异的是“深圳口音”。
我从小到大一直说普通话,既不懂父母家乡的方言,也不会说广东的粤语,更不自知深圳口音是从何时开始,从何处源起的。
一座移民城市会存在大量外来人口,岭南的粤语文化从来不是深圳的主流。深圳文化天生就是外来产物,粤语,可以是深圳曾经的语言工具,但是很明显,深圳不会衍生出基于粤语的城市方言。
按照我身边许多“深二代”的定义,深圳口音是一种带有特殊南方腔调的普通话。和我一样,许多“深二代”虽然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中长大,但是他们也许没有留意到,自己的普通话口音已经南方化了。
据我的观察,这种“深圳口音”的起源,应当是非常复杂的。它以普通话为基底,却夹杂了许多南方方言的发音习惯。包括对卷舌音、后鼻音的忽略,以及某些音变,如“feng”发音成“fong”等等。 此外,由于深圳毗邻香港,“深圳口音”中也会出现来自香港的外来语。这样的词汇贯穿了深圳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出门乘坐交通工具的时候说“的士”“巴士”,而不是“出租车”“公交车”;遇到舶来食品的话会说成“朱古力”“芝士”而不是“巧克力”“奶酪”。
或许,我们今天说的深圳口音,是一个移民城市的文化沉淀中,形成的约定俗成。它带有不同的移民“族群”在这个城市的意志,也暗合了各路移民文化在这个城市的自由竞争和秩序选择。 深圳口音,最终只是一种结果。 一个移民城市,必然会有新的口音和新的文化秩序。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