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理解的勇敢
显而易见,勇敢是个十分褒义的词,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勇敢的人,也愿意与勇敢者亲近。所以很多人就会产生一个疑问,我该如何变成一个勇敢的人。
我觉得,人很难一辈子里一直是勇敢的,每个人都有怯懦、逃避的时候,而那些公认的勇敢者,可能也只是人生中遇到的大部分情景中选择了勇敢,甚至在是某些事件中勇敢了一下,而又恰好为人所知。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勇敢的人。而想成为一名勇敢者,有个问题是躲不开的,什么是勇敢。
乔治马丁老爷子在他的小说《冰与火之歌》中有这样一段对话,一位领主的小儿子问他的父亲, "Can a man still be brave if he's afraid?" ,人在恐惧的时候还能勇敢吗,他的父亲则回答: "That is the only time a man can be brave." ,人唯有恐惧的时候方能勇敢 。
唯有恐惧时方能勇敢,这句话跟我心中对勇敢的理解完全一致,当时读到这里时我也是十分的共鸣。
有的人会把勇敢理解成一种品质,一种天生的能力,是“胆子大”。人对事物的感知和对事物产生的情绪,受基因影响天生就是有差别的,所以确实有对恐惧不那么敏感、很少害怕的人,也有人由于对面对的状况不了解,所以表现的无所畏惧的人,正所谓无知者无畏,他们不知道恐惧会从哪里来,不知道自己将面对的是什么。无论是天生胆子大,还是后天造成的无畏,都不能被称为勇敢。我觉得勇敢更多是一种更积极的选择,是面对恐惧时的一种态度,如果一个人都没有感到恐惧,他所做的所有行为也跟勇敢搭不上边。
那么面对恐惧时,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成为勇敢。
传统理解的勇敢就是向前,不退缩,如同棋盘中的卒,只能前进不可后退。我却认为,不同的场景中,勇敢是要被区别定义的。在战场上,如果明知前方有陷阱,或者己方战力不足,还一味的冒进、出击,这是鲁莽,绝不是勇敢,特殊的场景下,坚守、甚至是撤退,都可以是勇敢的选择。当然,如果被恐惧击垮,头埋在沙子里不去面对问题而什么都不做或选择后退,之后又不愿承担这一行为造成的损失和他人的质疑,那的确就是不负责任的逃跑了。而明知会有损失,选择承担将会付出的代价,为了保存有生力量或其他有意义的目标,等待或是撤退成了最优选择时,我愿意称其是勇敢的。失去名望和尊严、失利、挫败,对几乎每个人来说无疑都是恐怖的,而敢于面对这种恐惧,敢于认输,也是一种勇敢。
所以我理解的勇敢,就是要做出选择,做出负责的选择。
中庸里提过一句话,知耻近乎勇,我把它作为勇敢定义的补充,即,勇敢不仅指我们对外部世界的选择,同时也指对我们自身认知上的选择。人可以选择懵懵懂懂的活一生,也可以选择明明白白的活一生,如果选择后者,那么就要不断的挖掘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能力的半径,可能这途中我们会发现自己的无知,自己的懒惰,自己能力上与他人相比的缺陷,此时我们会产生很多负面情绪,其中就会有恐惧,于是有的人选择不面对,逃避这些问题,寻找一个又一个的借口为自己辩解。但如果你真正的对面它们,面对自身的种种问题,你就可以进一步去解决这些问题,哪怕很多问题是我们解决不了的,但当你面对它们,正视它们的那一刻,你就已经开始变得勇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