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0意识与连结
DAY67:《存乎一心THE ILLUMINATED HEART:Perspectives on East-WestPsychology and Thought-Jock McKeen C Bennet Wong》 第五部分:统整-金









《Voice For The Ground》 https://c.y.qq.com/base/fcgi-bin/u?__=Ek1543m @QQ音乐一一呼唤灵魂之声的咏叹穹苍,值得感受品味,大爱此曲
本质上,我们人类所独具有觉察的同理心,是拥有两种心智的生命体,人的觉悟会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佛教中以“small mind” and “great mind”来称呼两个存在的世界,一个是有限的,另一个是浩瀚、永恒的。 前者中,人多少是有觉识的,但时空和生命都是有限的;另一个世界则是人大多意识不到的,它来自我们碰触不到的地方;对于围绕在他们四周的浩瀚永恒,人们顶多只能在梦中和reverie中惊鸿一瞥。
这两个世界,大多数人一生中几乎完全感知不到第二个世界的存在。但有人对它心神向往, 尝试各种方法进入,比如荣格等人
佛教对“small mind” and “great mind”做了如下的对比:
这个世界多大或多小,取决于个人心智的创造力。small mind只想满足他眼前的需求和欲望,great mind则活在无垠的宇宙里,时时觉察到那深不可测的奥秘,这样的觉察力为人的生命带来深度和广度,使一个人不致误把他的感官世界当作最终实相。
人们以为自己和别人都是分离的个体,可是依据“small mind” and “great mind”的观点,这种分别心不过是small mind的一个特性;在great mind里,每个人都是整体的一部分。
柯林-威尔森写道:
我们的个体性individuality有如智海中的涡流,仅是人类总体的一个映像。他质疑,心智的个性化the personalization of mind是否只是一种惯性思考:
我谈my mind,就像我谈「我的后花园」一样。可是我凭什么认定我的 后花园是我的?那儿有数不清的蠕虫、昆虫,牠们并没有征得我的同意就住在那里,而且在我死后,牠们还会继续存在那里。
Rumi诗人说:一个人的心智并不归他所有,great mind也不会随着一个人的死亡而终止。
The mind is an ocean ... and so many worlds Are rolling there, mysterious, dimly seen!
And our bodies? Our body is a cup, floating On the ocean; soon it will fill, and sink ...
Not even one bubble will show where it went down.
Govinda说:个人的发展很重要,因为一个成熟的人才可能拥有较宽广的视野。
而灵性的成长,意识的提升,是需要全心投入的功课。
Govinda—葛文哒喇嘛说:
终极实相就存在我们心中……除非我们将我们的意识转化为这个实相的容器,否则我们是无法参与它的
作者指出:意识的转化不需要某一种宗教信仰或依归,甚至不需要接受许多思想体系所提供的宇宙观。每个人都可以透过观察,从人生和经验中学习,去建立自己的人生观,一个强而有力、柔韧的人生观——强韧得让你能无畏狂风暴雨,柔软得让你能感知到最隐微的信息,宽阔得让你能敞开心来迎向人生和其他存有。这需要勇气、全心投入,以及自我负责的态度。
我认为:这需要的就是我们以前也讨论过的品质:勇气!面对真相的勇气带来对幻象的超越和解脱。
男人的勇气:
女人的勇气:
佛教和印度教视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为maya,通常被翻译为illusion。人们被困在错误的现实意象中,但不需要去否定这个世界,而是去拥抱它、参与它, 但不要执着于它。
只要我们鄙视这个世界,并设法逃避它,我们就无法战胜它或主宰它,更无法得到解脱。所以说:“这个世界就是佛陀的世界,也就是我们可以悟道的世界。藉由脱离这个世界去追求悟道,就如缘木求鱼一样愚昧。(Govinda, 《Creative Meditation》)
佛教并不排斥智性思考,它是一个工具,与情感平衡运作。Govinda:
“智能和直觉同等必要,前者让我们不致被情感和愚昧所困,后者让我们得以超越智能和它的区辨力所建构的框架。”
“一个人透过专心致志的修练,便可超越惯性思考的限制,全然进入无量无边之境”
然而,一个人穿透了思考的框架,才有勇气全然投入大空之境,也就是他自己无量无边的太初之境。
佛教所说的空,中国禅宗佛教说的有,这些,吴怡老师也结合老子谈到。
与其说佛教是一种宗教,不如说它是一种生活哲学来得贴切,它需要一个人全心地投入与努力、开发潜能,不断转化目标是--专注于当下发生的事……在困惑与无知的状态之中保持完全的清醒。
因此,佛教徒打坐的目的不只是让自己沉淀下来,回归到未被创造出来的状态,进入一个完全宁静、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它的目的也不是回归到无意识的状态,抑或探索过去。它是一个转化过程,一种超越自己的过程,全然融入当下,融入心智的无限潜能。培养这些特质,我们便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这些特质会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永恒性:让我们觉悟。以上这些都是Govinda喇嘛在《Creative Meditation》中阐明的观点。
这种以觉察力和责任为重心的哲思,不是出世,而是入世的佛教心理学是相当有活力的。活在当下是其极力主张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的核心,当然也很符合作者的基本观念,他们主张运用深呼吸,觉察自己的感受和环境,感性和理性地坦诚回应,他们也认为这就是人们自我定位的方式,在每一个当下。麦基卓和黄焕祥,以及我一直在翻译阅读的Patrick所鼓励的事,进入生命的河流 —呼吸、感受、放松、连结、响应、焕然一新!https://t.zsxq.com/UNZnqB2
有关基督教的生命觉醒观念,我在这里就掠过了。
纽约时报记者戴维-布鲁克斯 (David Brooks )在2011年的著作《》(Social Animal)中描述二十一世纪兴起的意识革命,他指出许多学术领域在理解人类发展方面都向前迈 了一大步。
他说,潜意识心智里的东西并非原始的残留物,事实上潜意识是大部分心智活动的所在地,是大部分的决定和思考发生的地方。他称意识心智为外心智」,具有推理和分析的功能,而称潜意识心智为内心智,与激情和感知比较有关。
外心智聚焦在个人关切的事物,内心智则比较专注于关系与结合, 而且渴望“和谐与连结”。作者同意布鲁克斯的观点:人与人在潜意识层的连结关系,很多是意识层意识不到的。
所以我认为:
尽管我们在做精神分析的工作,但是不要自以为能轻易进入潜意识工作,充其量,我们可能大部分能在前意识里做一些敲门,而大多数我们已经知道的能够做出的诠释,不过是意识层面的一个安慰罢了,真正的分析突破,能够改变结构的诠释,是可遇不可求的事,且抱持敬畏和谦诚的勇气去等待生命的自我呈现,我们可以触碰到奇迹般的另一个世界。https://t.zsxq.com/YrFUfMZ
一旦得以跟随和向另一个世界开放我们的心,正如布鲁克斯说的:
……我们潜意识里的观点和情感,会在我们迷失在人生道路上时,给我们指引。这些观点和情感还可以在朋友之间、情人之间传递。
潜意识里蕴含着人类的历史和深层意义,不只是一个幽暗、原始、充满恐惧与创伤的地带。它也是灵性经验发生的地方,以及灵魂与灵魂沟通的地方。它积聚了万古的智慧,蕴含着全人类的灵魂。且潜意识还有喜欢交际的特性,虽然祂制造了混乱失序的状态,然而恰如前面我们了解混沌,潜意识的胡乱冲动、情绪化、敏感、不可预测的缺点却也是人建立关系的激励源
焕祥曾说人有一种“不知不觉坠入亲密关系”的天性;这是否也是“出轨”的心理天性基础呢,人与人相处一段时间后,自然而然就会变得亲密。也因为害怕无法招架,人们运用防卫机制来抗拒这种亲密倾向,结果反而更加倾向于某个抗拒的地方。我们能不能同时在临床中抱持一个人说出两句话:我很传统,对爱相当专一,我爱上了除了伴侣以外的另一个人,我不知道是怎么走到如此田地的,但是我想知道,我的关系怎么了???
你的潜意识,那个内在的、外向的你,要你向外探触、与人连结。它要你融入你的工作、朋友、家庭、国家、使命。你的潜意识要你纠结在稠密的关系网络 里,因为那是人类欣欣向荣的要素。它渴求爱・渴求……融合。
布鲁克斯指出,当今教育体系的问题就是过于聚焦在学生的成就和硬实力的培养,而忽略了深层内在的道德和情感能力的开发。
学校训练孩子如何通过一关一关课业上的考验,然而他们将来要做的最重要 的决定是跟谁结婚、跟谁交朋友、喜欢什么、讨厌什么 、以及如何控制冲动。在这些事情上,他们几乎完全得靠自己摸索。
这是社会的倒退和确实,在繁荣昌盛的科技文明之下,所以我们的世界会发生疫情,会开始暂停,开始思考,什么才是各个年龄段的人们需要的,我们曾经错失了什么,又如何去活在当下~~~
基卓年轻的时候写下过几句话:
我渴盼听到神的声音,
但我什么也听不到,
我只听到
静默……轰隆隆的。
神和上天依然无语,但在彼此的相守与朋友们的相伴下,人们可以在那静默中创造充实、丰盛又满足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