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读书三部曲
《我的职业是小说家》
读完这本书,完全被村上持之以恒的品格打动了。他有两个爱好,跑步和写作,由于他喜欢的是长跑,因而在创作中他也偏爱写长篇小说。他几乎每天坚持,从不向天气和惰性妥协,这样绝对自律的人,做什么事不会成功呢?当然他提出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前提,你要足够热爱,才有不间断的可能。
他的很多比喻十分形象生动,最难忘的要数脑袋里的档案柜。信息是分门别类的,当他需要某个写作素材时,就拉开相应的抽屉,用作故事的一部分。顺着他的思路,我甚至还脑补了一个身着正装的档案管家,戴着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负责资料的整理工作。
本书传达了这样一个观点:某个作品无法被当代人理解、接纳,是情有可原的,这并不代表它不是一个伟大的作品。同样,《月亮与六便士》里,斯特里克兰生前的画作也不被人看好。可他死后,一切都成了无价之宝。和真理一样,佳作也需要时间的检验。我想这给优秀创作者们提供了一种缥缈但笃定的心灵上的慰藉吧,总能等到欣赏我的时代,哪怕我早已不再。
村上给我的启发,还在于作家应该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方式。非学院派出身的他,靠着对阅读的兴趣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文章应该如何遣词造句呢?某一天他尝试着先用外语写作,再译成日语,渐渐地他收获了一种崭新的文体,掌握了自己的写作节奏。这正好解释了为何他的作品总是散发着一股浓郁的翻译腔。
同时,村上先生会流露出十分可爱的一面,虽然写这本书时他已六十多岁了,但字里行间蹦跶的却是谦逊、亲切,和对阅读的无比热爱。有时,当别人(编辑或夫人)对他的作品提出意见和看法时,如果他不同意,会往与对方的忠告完全相反的方向改写。
村上有很多喜欢他的读者,大家总爱在诺贝尔颁奖季调侃他陪跑,我想败给歌手鲍勃迪伦那次应该是被吐槽的最厉害的吧。无论是自我安慰还是什么,我觉得他的这番话对任何作家都是适用的。大意是写作最主要是为了满足个人表达的欲望,是为了自我愈疗和自我修正,是可以不用太在意世俗的评价的。我想《月亮与六便士》里的斯特里克兰的例子可以拿来佐证。他在理想之所塔希提岛的创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他创造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作品,最后却选择付之一炬。他不在乎别人的认可,他只在乎内心的诉求。这应该成为创作最本源的意义。
《黄金时代》
“八口”昵称的由来,取自这本书。二十一岁的王二,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可是迈入二十二岁,就像进入了人生的分水岭,不再生猛,不再奢望,变得像挨了槌的牛。“二十二”和“王二”,便可构字成“田田”,即“八口”。读来,多少透着一种阅尽世事的悲凄之感。
陈清扬的经历,很难让人不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美好的东西,世人皆想拥有,当他们发现没法占为己有的时候,就开始诋毁、践踏,使之成为众矢之的。“黄金时代”篇最打动我的是陈清扬的动心,她并非一开始就毫无保留地爱上王二,也不是通过敦伟大友谊日久生情。就是打完屁股火烧火燎的那一刻,她感受到了超越“性”的“爱”,并愿意在心底默许它的存在。
小波在写作时故意打乱时间线,模糊真实和虚幻的界限,让你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而且越是严重的事,他越描绘得云淡风轻,看似不夹杂一丝个人情感。无论当时多么荒谬,这个时代的我们已经无法感同身受了,我想,只会“有过之无不及”吧。
《月亮与六便士》
说实话,这本书的伟大,不在于100多年后它仍能以绝对的魅力位居畅销书榜首,而是读完之后,你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仿佛有个声音在你耳畔悄悄“蛊惑”着:义无反顾地去追求艺术吧,不必在意世人的眼光,你会成为一名很出色的艺术家的。
本书中,我最欣赏的其实不是冷酷画家斯特里克兰,而是他那永远不求回报的朋友斯特洛夫。虽然斯特洛夫本人在艺术创作上没有很高的造诣,但是他的鉴赏能力是独一无二的,他很早就看出了斯特里克兰的“天才”气质,并愿意为之妥协。他对妻子的爱既忠诚又卑微,不光将自己的房子拱手让人,离家出走之际还想着要让妻子找的到自己。他对艺术是敬畏的,看见斯特里克兰画了妻子的裸体画,虽怒火中烧,却因为它是艺术品无法下手。作者笔下的斯特洛夫总是以滑稽形象示人,哪怕独自悲伤,也沦为别人眼中的笑柄,或许这更增添了我的怜爱之情吧。
接下来谈谈斯特里克兰,从伦理角度出发,他是个抛妻弃子的负心汉,可能精神也有点问题,放着稳定的生活不过,去追求所谓的颠沛流离。可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去看,过了四十年按部就班的生活后,他发现自己最想要的其实是顶层的“自我实现”。这种渴望是原始的,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复杂的成分。他不喜欢恭维,不喜欢伪装,他从不在乎身边的事物,也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让他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天才,用尽全身气力只为宣泄体内最野性的艺术激情。曾经看过一个书评,他说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就是去标签化的过程,只身前往巴黎,撕掉了“丈夫”“父亲”“银行家”的标签,越简单,才能越返璞归真。这个人物几乎对爱情和婚姻表达了全盘否定的态度,个人认为最经典的莫过于这句——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又谈恋爱又搞艺术。他痛恨自己的性欲,女人只是用来满足生理需求的工具。他没有办法去爱女人,女人会把爱情当做生命的全部,并试图说服男人,而他,身心皆被艺术霸占。我想,天才永远不可能完美,他需要许多“斯特洛夫”来包容和成全他的任性,顺便欣赏他。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对毛姆的毒舌感同身受。毛姆的偶像王尔德,其实也是毒舌小王子。书中引用了两句王尔德的名言,用以概括斯特里克兰的理想和追求。
爱自己,是一生浪漫的开始。
我不想谋生,我想生活。
如果多年之后我成为了我想成为的人,那么这本书,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