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和教育
今天微博热搜话题#英国家暴求助24小时内翻番#让我们再次注意到“家暴”问题 家暴,不是家务事,是违法事件,重则刑事案件 而家暴的根源大都在于原生家庭的教育。你可能会疑惑,家暴怎么又跟教育扯上关系了? 在家暴者的13个特征中,大都与原生家庭教育有关—— “如果童年时,父母或家庭成员间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成年后乃至婚后,也会错误地觉得家庭暴力很正常” “童年期严厉的家庭教育、父母或抚养人简单粗暴的言行,更容易导致成年后的家暴倾向” “当争吵逐渐升级时,施暴者可能会回想起童年的家暴场景而激动,做出不可控的行为” “家暴者在童年时期可能未习得正面处理压力的方式,导致成年后无法将愤怒以健康的方式发泄出去,而是迁怒于他人,长此以往,可能会逐步发展为家庭暴力” “儿童期是人格与性格形成的关键期,此时大部分行为都是从家庭习得。如果当时经历了家暴,通过目睹、学习、模仿,很可能从受害者转变为施暴者” …… 还有其他与原生家庭教育不显性相关的特征,但事实上还是紧密关联的 许多人们奉为圭臬的“棍棒式”暴力教育有多可怕,当下你可能看不到,但是经过时间的发酵,这些暴力因子逐渐滋长,会发展成各种糟糕的局面…… 我不怕在这里“危言耸听”地说句,你每一次的棍棒教育,是帮助家暴者、暴力犯罪者成长的绝佳催化剂。 如今每一个家暴者、暴力犯罪者的身后,没有一个家庭是无辜的,特别是滥用棍棒教育的家庭。 这其中的逻辑很简单,你今天怎么打他,他将来就会模仿着你,如何打别人、伤害别人。 那你会问,我不用棍棒教育,那我要百般娇纵吗?什么事情都由着他吗? 似乎每个人都容易陷入这样的疑惑。我每次和爸妈讨论这个问题时,他们也会觉得这是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不严厉只能娇纵。 可是这世间,并非是非黑即白的啊,黑白之间不是有那么多种不同的灰色,那么多种彩色吗?严厉和娇纵之间也可以找到平衡点啊。 爸妈之前问我,那不严厉不娇纵,要怎么做? 我当时还没有成形的想法和结论,只说要有方法,针对不同的问题,具体地有方法地解决,而不是一味地棍棒惩罚或是娇惯。 最近正好在看《正面管教》,里面对我当初不成形的想法做了简洁精准的定义——正面管教,是独立于棍棒式严厉教育和放养式娇纵教育的第三种教育方式。 棍棒教育是完全没有自由可言,娇纵教育是完全没有规矩可言,而正面管教是有边界的自由。 关注的社会事件越多,越发现各自的因由基本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基本都是缘于童年时期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一切都可以追溯到教育的源头上 也越来越觉得“正面管教”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凡能成功运用正面管教的家庭,都会为社会多培养一个善良上进好公民,为社会少培养一个误入歧途的人 但我也明白,这其中的难点恰好在于“正面管教”,它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掌握、反复实践的,不像棍棒和娇纵那么简单——只要告诉你一个方法一以贯之地执行下去就行了,要么孩子犯错就打,要么什么都由着孩子 而且它会受限于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如果一个家庭的教育者目不识丁,看书是不可能的了,接受新的理念也是很困难的,那么更遑论执行了 所以因为这些局限,正面管教的方式最多只是在受过知识教育的圈层里流行,而普罗大众仍旧秉持着要么棍棒要么娇纵的方式,可是后者才是中国绝大多数的现状啊,如果按二八原则估算,后者大概是总人口的80%吧 所以寄希望于个体的主动学习“正面管教”,效果是微乎其微的,但也总比没有好,因为高知、富裕家庭里欠妥的教育方式也并不少…… 真希望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可以像对“知识教育”的狂热追捧那样,对“德育”“正面管教”狂热追捧,但我也觉得可能性太小…… 因为知识在大家眼里,至少可以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可以赚钱生活;而德育、正面管教这些东西太虚无缥缈了,为了十几年后孩子犯不犯罪、害不害人的可能投入那么多,没必要的…… 我好像太悲观了,不过事实的确也是这样,毕竟我唠唠叨叨这么多,真的能看完并且有收获的,寥寥可数,不会超过两三人…… 突然想去好好关注下芬兰的全民免费教育和古巴的全民免费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