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纪念馆
向来对鲁迅先生足迹所到之处,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似乎这样就可以领略到先生的风采,从他那里重新再燃起向上的炬火。于是顺着越秀路向南,走到尽头是文明路,向西继续行走,所见省立图书馆前面的革命广场上繁枝密叶,青榕翠茂,银桦遍植,木棉满目,还有数不尽的罗伞、龙眼、西洋杉等各种各样的绿植。而在图书馆的西面就是心向往之的广州鲁迅纪念馆了。

此时正值南方的梅雨季,像今日如此这般的艳阳天倒也率性的很,简直让梅雨季羞杀了颜面。老树在蔚蓝的天空下沉醉的闭目养神,钟楼在众人的瞩目里像一幅古老的壁画。纪念馆的门前,左侧的木板上写着“广州鲁迅纪念馆”,右侧写着“中国国民党一大会议旧址”,单单看着这满身黄色的建筑,就让人带入到了那个回忆中的年代。

这里曾经是国民党一大会议的旧址,在一楼钟楼的首层是一个并不不引人注意的小礼堂,就是在这个小礼堂里,曾发生过国共关系史上重大的历史事件。就是在这里,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在这时主持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改组了国民党,重新部署国民革命的伟大事业。所以在纪念馆的左侧一面,是对于这段历史——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的全景式的陈列,追溯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事业的艰辛历程,再现了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决策、以及成就,同时还有的是国民革命的那段历史的回顾,那是一段 激荡的岁月,那是一个革命的岁月。
正是在这个时期,战斗的鲁迅先生来到了广州,或许是为了恋爱,这个时期的先生正和家乡是广州的许广平女士相恋,或许是为了更好的体验爱人生活过的地方?说是爱屋及乌也不为过吧;但是事实是鲁迅先生来到此地是为了发展革命事业,发展教育事业。孙先生所说的革命尚未成功,故而鲁迅来到孙先生发起革命的地方,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在这个有那么多人仰慕着他的城市里传道授业,多少是以另一种形式赓续孙先生的事业吧。

鲁迅先生说在广州有绝叫,有怒吼,但是没有思索;尽管有喜悦,有兴奋,但是没有悲哀。没有思索和悲哀的地方,就不会有文学......所以他在在这里开办了北新书屋,向青年出售文艺书刊。虽亏本经营,但先生不在乎,因为对局势四一二的血腥屠杀、对院系右派的漠视的不满,他毅然决然的辞掉了职务,但仍然以笔作刀枪,鼓舞青年们,继续革命事业。我们所能见到的先生在这一时期的著作,创作出了《可罪恶》、《小杂感》、《扣丝杂感》、《谈“激烈”》等大量杂文,是那么的掷地有声,是那么的让人记忆深刻。
展馆里不单单是有对他人生之路和南下的历史作了介绍,还有名人之交、青年之谊,以及和许广平女士的爱情。他视这里作奇异的花果,特别的语言,但却和他走过的中国的其他大地实际是差不多的。从他和南粤名人之间的交流,或是短暂的萍水相逢,或是惺惺相惜的挚友,又或是亦师亦友的忘年之交。他深深地影响着这片土地的文化,这里的特有的文化风貌却也真实的影响着他的思想品格。那些广东木刻青年们的面孔,那些都是新生的力量,从鲁迅先生的眼光里面,就可以看得到他对于这些青年寄予了多么深切的希望。他和许广平女士的爱情,足以称得上是一段佳话,《两地书》里面的甜言蜜语,爱意呢喃,在那样的年代里,相识相爱相知的历程,从朋友到家人,相濡以沫,同甘共苦,让人感受颇深,这样的爱情死而无憾……

在《而已集》里面他还这样说,在广东,是到时大热闹,后来静悄悄。肚大两头尖,像一个橄榄。看到这,不禁想到先生的情感真的是复杂而又丰富的很。在广州的时间里,鲁迅好像受到广州美食的巨大诱惑。有人做了一个统计,鲁迅在广州253天,去过25家酒楼、茶楼,去过2次以上的有7家,其中有1家去过7次之多。鲁迅先生在这里好像也变得年青了,变得感性了,开始享受生活了。他对广州的印象是:“这里(广州)很繁盛,饮食倒极便当。”又说喜爱广东的点心。在给友人的信里,他说:“广东还有点蛮气,较好。”当然,身居爱人的故乡城市,这里的一切的事物都是极有趣味的。这或许是文学和革命之外给予他精神上的巨大的支持了吧。
在馆内的最后,看到的就是著名的画像《永不休战》,坚毅的眼神,以及笔耕不辍的手,这是他的战斗的一生的写照。毛泽东曾经说,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我们今天还纪念鲁迅的最大原因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