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推荐:《书声:北京阅读考》

2019年的时候,在哔哩哔哩看过胡歌配音的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我相信那部影片大部分的关注者是来源于对胡歌或者其他公众人物的转发,而非来源于其他。
《但是,还有书籍》这部纪录片里记录了在北京地铁利用仅有的半个小时小时读书的青年人、贩卖旧书二手书的文人、带着书籍去旅行的夫妻、漫画家以及在哔哩哔哩定期发布读书笔记推荐图书的读书博主。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它,是时间更早的一部暂未被豆瓣记录在内的纪录片,《书声:北京阅读考》
首先知晓来源于首都师范大学的教学网站,某文学教授在谈到读书的意义时有简单推荐过这部纪录片。我并没有在很快的时间内看完,而是拖到了这个周末,因为不知为何,看到其中的情节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哭泣,不知是感动还是其他。
当年文革十年,青年人为了读书或者读到手抄本甚至可以堵上自己的性命,文革结束后更是排队买书,求书若渴。而今天诺大的书店读书人零零散散,拿手机拍照的人比比皆是。2017年的报告是国人的每年阅读量平均每人4.5本,多么令人悲伤的数字。
2020年,我相信这个数字是有所提升的,但依然是少得可怜。如今的社会社交媒体对年轻人的需求胜于有质量的阅读,没日没夜的工作胜于生活本身,似乎不再需要思考和学习。网站上确实有不少书目的推荐,但更多都是工具书本身,而最需要的世界观价值观的阅读则愈发贫瘠。
人们沉迷于热门综艺沉迷于抖音以及各类直播,人们说快乐胜于一切,可是真的快乐吗?纵然老一辈人知识水平没有很高,但是他们热爱阅读,生活中更是勤勤恳恳,他们用自己最真实的方式去认真过好这一生并且始终在寻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我们寻找的又是什么?每天下班后麻木的眼神,迷茫似乎是长期以来的事情。
影片第三集拍摄到一个北京延庆普通老农民在书店选书的场景,忍不住备受感动,他说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他不需要读书为他带来任何成就和金钱,他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
而今天的年轻人买价值昂贵的品牌商品来包装自己,货比三家后洋洋自得地告诉身边人这如何地凸显气质,可气质这东西是从来用外物包装不来的,如果有什么可以改变一个人,那只有读书和经历本身。你的语言你的价值观你的性格你处事的方式,渗透着一切。
豆瓣上有个姑娘利用上下班时间拍摄在地铁里阅读纸质书籍的身影,并且记录下他们读书的书目组成豆列发表在豆瓣平台,尽管很少,但依然令我感动。
有个老者说,活了80岁依然对这个世界充满疑惑,我希望在死之前,能弄明白这世界究竟是怎样的,美是什么。活着十分不易,但是如果不明不白地活着,那我们是否有一天会怀疑自己来这一世究竟为了什么。
身边的人总在讨论事业,讨论股票,讨论化妆品以及热门主播,于是我愈发沉默,我知道那不是属于我的生活。尽管我阅读量不多,可阅读它永远是最重要的事之一。热爱生活很重要,尊重生命很重要,阅读亦很重要。
社会新闻愈发令人沉痛,但或许一部分也是当代教育本身的问题。这世界会不会变好我不知道,但是只要我们还有书籍和爱,这世界就还是美的。
推荐观看,来源于哔哩哔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