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记
三月二十 星期日 多云间晴
一
昨天困得厉害,凌晨12点34就睡了,不知道什么时候睡着的。醒来的时候,好像差不多7点半的样子。看看天光,本来还很阴暗的,忽然一亮——看来,是出太阳了。
打开手机看信息,中国配音网推了一条消息:琵琶大师刘德海去世。看公众号里的视频,听了一段刘大师演奏的他自己改编的《十面埋伏》。对于民族乐器,这类拨弦的,我向来不是非常感冒。偶尔听听,倒也不错。琵琶曲,我听得更少。《十面埋伏》是我比较喜欢的。这个视频是刘大师早年录制的。看服装,有可能是80年代初吧。想想人一生还真是很不容易,也很无奈。前些日子听戴建业老师讲陶渊明,提到陶渊明的生死观,也是很通透——人生就是个过程。所以陶渊明说“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看这个系列的讲座,也确实很受益。真是该好好读一读陶渊明。
早餐后,想到底是先去骑车闲逛还是先去抓药。根据时间的安排,还是先抓药,就是骑车闲逛的路线要好好想想。
今天天气真是好,大风吹得天空的云四处飘散,阳光倾泻下来。到了桥头,江滨公园的木棉树上,还有很多鲜红的花多。这些花朵在阳光下精神起来,好像在闪闪发光。
出了药店,顺着驾鹤路走,顺手拍了几张木棉的照片。从乐群路拐回柳石路,再拐到荣军路。在小桃源停了一下,去了趟驾鹤书院,也拍了几张木棉。到底是暮春了,大叶榕的叶子已经长得很厚了,绿意逼人,却已经没有新叶初生时的清新,更像是夏天了。再骑车去药店拿药。到桥头停车,走了一段,到飞鹅一路看木棉花,再步行回家。骑车的时候,感觉身上已经出汗了,脸上和鼻子上也微微出了汗。
回到柳石路看到,前段时间的检查岗都已经撤了。
二
今天去驾鹤书院,也是临时起意。骑车到荣军路屏山大道十字路口,看到小桃源也有不少木棉,索性下车走走看看,随手也拍几张。再者,那天助理老师把书院照片发到学习群,引来书友们的羡慕,我看着确实无比亲切熟悉。
小桃源里,三三两两的行人。有几个老人还在拍照。也有带孩子出来玩的。也有一家人带着孩子在桥上玩的。
我走进书院,书院里也有些游人。上次来是什么时候,我不记得了。那次,书院的回廊上挂着傅老师的介绍、新闻报道,还有他的很多作品。那时我好像还没开始练书法,更看不懂草书,只觉得很神秘也很奇怪的样子。这次来,已经在网络上跟着傅老师学了一期课程,练习也有两个多月了,对于草书有了些许认识,再看到回廊上的书法作品,感觉到很亲切。
二楼办公室里亮着灯,不知道傅老师是不是在里面挥毫,还是在指导学生练习。一楼的办公室里,一个老师傅坐在正中的一张大桌子旁,桌上放着他们出品的一款书法练习纸。有个小男孩由爸爸带着进去参观,问爸爸,这纸是不是很老了。我接上话说,这纸是新的,故意做旧,做成这样的。后来,看到那个老师傅在数那些纸,一沓一沓的,用一个好像是微型电子秤称了,放一边。我猜,这些纸是准备寄出去给客户的。这办公室还有两三张桌子,都是铺上了练书法用的毛毡,摆上了笔墨纸砚。还见到一本跟我的放大本《麻姑仙坛记》一个出版社的赵孟頫的一本字帖。墙上也是傅老师的作品。那些作品都是比较大幅的,按照老师的说法,应该用了不少篆籀笔法,那是目前的我尚未掌握的技术。我更喜欢办公室外一幅临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一幅颜真卿的《祭侄稿》,线条真是漂亮,仿佛都看到书写者的动作了。看落款,拿不准是不是老师临的。还有一两幅老师写的册页,《书谱》的笔法,看到就想起这两个多月来自己的练习,想起老师网课上的详细讲解,心里还是很感动。
三
傍晚,找出普里什文的书,找到了那段话。原文是这样的:“城市的真正的诗意,只能从加强和扩大对大自然的感觉中去寻找······”(辽宁教育出版社,王士燮译)
台湾有个散文作家林耀德,觉得我们的审美传统都是对自然的审美,缺少对城市的审美。所以,在他的散文里,写城市和城市生活很多,希望通过自己的一枝笔,逐渐帮助人们形成城市审美。不过,原话我不记得了,这是大意。这位作家是六零后,英年早逝。我还没有读到他更多的作品,不知道他到底写了什么。有机会要找来读一读。
事实上,人类本来就脱胎于大自然,大自然永远具有我们难以理解的伟力,也是我们安慰的永远的源泉。我们的审美,必然不可能真正脱离大自然。而对城市的审美,也只能建立在对自然的审美的基础上吧。对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更多更深入的思考。临睡前的阅读,倒是可以考虑读一读普里什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