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本能
弗洛伊德的理论与其说是科学,但总有哲学对立统一思辨,有些观点也不禁吓我一跳,人怎么会有“死”的本能,向无机转化的本能?也许这样的本能是你永远无法体会到的,常人觉得那简直是谬谈,然而你又真得了解你真实的内心呢,许多被催眠以后的人往往说出一些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想法和愿望,你是否认为那是另一个自己呢,也许是与你感受到的这个外在自我对立的自我。
书中的观点是从某些精神创伤的表象开始的:比如受到精神刺激的患者,“他被迫将被压抑的东西当作当下的体验来重复,而不能像医生所期望看到的那样,把这些被压抑的东西作为过去的经历来回忆。”
还有书中写到一个孩子因为母亲总是突然离开,孩子天生依赖的本能遭到压抑,他通过不断重复扔东西,玩消失不见游戏来抵抗这种本能的抑制,“也就是说同他在毫无抗议地允许母亲离开时所作的本能的自我克制(即本能满足方面的自我克制)”那么我们自身呢,我们人类也不断重复着“满足自我的行为,比如游戏,比如爱情,比如性”,正如书中的理论(我觉得有些大胆的理论,但也不一定不对),是不是我们对向无机转化(死的本能)的抑制导致不断重复呢?
书中提到命运其实我有不断重复的当面,所谓什么人有什么命,不是没有道理,也许你的潜意识内心本能受到压抑,也就是一种病态的,所以你的外在行为不自觉的在重复扮演那个角色,书中这样写到:“有个妇人嫁过三个男人,每一个丈夫都在婚后不久身染重病,而且临终前都得由她来照料。塔索(Tasso)在他的浪漫史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中对这一类命运作了最动人的、诗歌式的描述。诗的主人公坦克雷德在一次战斗中无意中杀死了他钟爱的人克洛林达,因为后者当时身着盔甲,伪装成敌方的骑士。坦克雷德在埋葬了克洛林达之后,来到了一座陌生而神奇的森林,这片森林曾使克鲁萨德尔的部下魂飞魄散。当他用剑猛砍一棵高大的树干时,发现鲜红的血顺着树干上的刀口流淌下来,而且还听到了灵魂被囚禁在这棵树中的克洛林达的声音,她抱怨他再一次伤害了他心爱的人。”
也许悲惨命运也是你内心的一种渴求,至少满足你潜意识里本能被压抑的不断重复。也许这说法有些怪谈的嫌疑,但是“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这种对立性仿佛是很有道理,这就是万物相克而生的机理吧,在我们一开始有了生命那刻起,“死的本能”机制就一直在制约“生”,甚至说我们生的一切都是为“死”做准备的,曾任强大师,曾经也说过:“人活着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是求得好死”。《悉达多》追求的那种心宁静与“无机的本能”又有什么区别呢?
再看看我们活着,就是一个实现心愿,了却愿望的过程,万一真要达成了心愿,有感觉活着没意思,这不就是“无机的本能”机制在作用吗?再看看我们最最痴迷的性爱,满足后的平静。
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藐视生的可贵,两个对立面缺了哪个都不完美。活在是为死做准备,而想要求得好死必须要好好地活,去完成你的理想,夙愿或使命,去感受人世间的真情,去享受人世间的快乐,去塑造一个美丽的灵魂,这才能求的好死。这才是辩证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