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恋着故园黄土地———读《白鹿原》有感
我们与白鹿原之间横亘着秦岭,分别代表着长江与黄河两个古老的文明发源地。渭河平原的农民与江南丘陵的农民之间是有着许多差别的,不论是地里种的农作物还是圈养的牲畜;或是从各自的语言、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可是我却发现这两地的农民都对脚下养育他们的土地爱得深沉、热烈。
朱先生曾送四字“耕读传家”给白嘉轩,白家视若珍宝。如今细细想来为何是耕在前而读在后,我妄自揣测先生是以为脚下的土地养育着那些各色的人们,无论高矮、胖瘦,土地就是自身的根系所在。身为这片土地上的人自要珍爱,老农们日日与土地相处,难免生出情愫。
尤记得白嘉轩被土匪砸断腰杆康复后说的一段话:我是个罪人我也没法儿,我爱受罪我由不得出力下苦是生就的,我干着活浑身都痛快;我要是两天手不捉把儿不干活儿,胳膊软了腿也软了心也瞀乱烦焦了。读到这里,突然热泪盈眶,想起已经逝去多年的爷爷。生前的日子里,只要父亲接他到城里住一段时间,便各种不适;回到乡下反而生龙活虎的。父亲认为这样待他便是好,殊不知,这样的好他承受不起;恰恰相反是一剂毒药,药效甚猛,不仅伤到身体而且深入骨髓。
习惯了听到鸡啼就起身扛着锄头下地,傍晚时分,上弦月下就鼾声阵阵。晚起熬夜的我们,与他之间的作息表完全不在一个档期上。我们这一代习惯了工业化的生活享受着各种机器带给我们的便利,与之相比我的父辈和祖辈们看尽了世间繁华仍然选择那一处炊烟袅袅;许是听不到捣衣声就觉着浑身不自在,连穿的衣服都是没有生命的。
在我看来白鹿原是不止一个的,它只是一个农村故事的缩影,有千千万万个“白鹿原”;活成白嘉轩和鹿子霖的人不少,他们之间的明争暗斗一点也不亚于后宫甄嬛传。你一定和我一样天真的以为身处于这乡村的人们该是豪放而热情的,莫不知白嘉轩无条件信赖的也只有鹿三一个罢了。也曾读过书的爷爷去和邻居、乡人斗智斗勇,有时候少不得去请合族耆老评理说事,宗族之间并非是我们想象的一般邻里互助,互敬互爱。我宁愿去相信这本书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的,因为事实是狠毒而残酷的,说到底竟是自己对旁人的希望太大,少不了去失望。
我的爷爷曾多次和父亲说道:有些心怀不轨的庄稼人眼红于一家的日子太平,子孙和睦。总要给你挑点毛病找点祸事,这时他的心意便平和了不少。嫌贫爱富的人不在少数,身边总是会有潜在或者明显的“豺狼虎豹”。我不禁这样想为何偏偏要居住在有这些妖魔鬼怪的地方,你还要一路打怪升级,生活真是艰难。可是你是否能保证自己去的下一个地方没有这些世俗烦恼事,不会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和戏台子;似乎逃不掉。
纵然自己的故土有太多肮脏鄙陋的事,难以启齿;纵然它走的很慢很慢,慢到余生很长很长;纵然许多人都选择离开,也许还是留恋它是家的所在…就像故事的结尾白嘉轩拄着拐杖,拉着黄牛到原坡上放青,站在坎坡上久久凝视着远处暮霭中南山的峰峦,牵着牛悠悠回家。我想爷爷,在那个不可爱却满是熟悉的地方,等待一场重逢或者期待着真正的释怀。
书中的结局我看了之后竟觉得白鹿原的故事还在继续着,那些人物还是鲜活的存在着,以另一种代号和方式。白孝文这个人物到底是一人千面,他是善占多一点还是恶占多一点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