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 in Week in 4/6-4/12
一个星期又很快过去了。隔离的第四个星期开始令我觉得虽然日子模糊,但过得飞快。家里的氛围还是跟正常工作时无异,越到周尾就越松懈轻松,因为周末大家不用上班。而我也挺习惯这样的作息。
周末去了一次超市买菜,途中发现开花的树开得很好,远看毛绒绒的。街区里的春色并没有迟到,但我没有在街上逗留更久,没法轻松拍照。超市已经在限人数,于是在门外排起来长队。被放进去之后,心里着急着想快点完成采购,速战速决。逛超市的心情被时间限制和某种基于道德的紧迫感所干扰,又失去了一个乐趣。
一本书 一部电影 一个讲座
ONE | 《Catch and Kill: Lies, Spies, and a Conspiracy to Protect Predators》
这本书是隔离开始之前我就计划要读的,在书单上已经很久了。前面也说到,是通过小声喧哗的一期聊《爆炸新闻》所延申的一本书。在过去的这个星期,就着韩国N号房、李星星案件爆出的新闻一起读这本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作者Ronan Farrow是Woody Allen的儿子,他是很多很多调查Harvey Weinstein的记者之一,却是在重压环境中为数不多能把新闻报出来的人。这本书算是他整个调查过程的一个复盘梳理,在了解了更多证据之后去回看反思为什么他当时报导的遇到重重困难。语言上并不难读,基本上是叙事为主,夹杂着一些法律术语和他惯用的一些jargon;但故事读起来却非常非常的难,特别是作为一名女性读者,对于内容太容易有同理心能产生共情,因为这些事情可以发生在任何女性身上。所以我读的过程频频要停下来,process一下,也突然会有一些过往被性骚扰的闪回,越想越不禁打寒颤。这些女人的经历是值得被听到的,并且她们事后所受到的身体、心理、经济、和生活上的创伤也应当要被认可。
这本书,从书名上看,更想针对的是新闻行业内的权力打压。不论从什么程度上讲,Weinstein的新闻迟迟报不出来就是一种纵然和共犯,并且是要被抓出来问责的。新闻行业的良知,journalism with a capital J,Ronan在这本书里算是坚持下来了,并且也在面对后来NBC的复职邀请的态度,他也很诚实。这本身跟他自己的背景和特权还是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他能输得起,能走人而不完蛋,有足够的人脉和安全网能帮助他恢复。换做是别人,比方说他的搭档producer,似乎这么做的代价对他来说要更大一些,所以Ronan成为了做成这件事的人。
对于编辑上有一点我觉得可以改善,就是私家侦探公司的部分,虽然Ronan从书的开篇就开始铺垫,但快结尾的那几章突然细谈情报机构让我感觉有些突兀。不过也可能是我本身对这本书的预期就是播报Weinstein故事的艰难过程,所以没料到还有别的事件。情报机构得内容上当然不如后面几章细谈Weinstein新闻爆出后带来的涟漪效应与全书连结得紧密。
ONE | 《The B-Side: Elsa Dorfman's Portrait Photography》
近期沉迷于各大新闻网站推出的Netlix剧集推荐名单。现在对Netflix的态度是,我知道你有很多东西可以看,但是我总感觉自己还没挖到好看的东西,得好好利用起来。于是在某个推荐文章里看到了这部纪录片。原先实习的时候就遇到过这位摄影师的作品,当时MFA是计划要策一个她的个展。还有就是她是属于波士顿本土的艺术家,跟我住得还挺近的。年初在MIT Museum的宝丽来展里,当然无可避免地碰到了她的自拍像。
Elsa Dorfman是个挺低调的艺术家,她的职业生涯跟宝丽来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她从大学毕业之后开始接触摄影,最早在纽约的一个杂志社当秘书。不过后来因为她不太适应纽约的社交环境(她说每个女人都喝很多酒,并且promiscious;感觉就跟我在白人校园文化里难以融入差不多;不过她又一直强调"I was a good Jewish girl." hmmm),就从纽约搬回波士顿,找了一个小学教书。当时宝丽来开始有20x24 studio的时候,她很早就被吸引了。由于是女人的关系,她受到了很多不平等的待遇,在器材租赁和购买上,从来都是自己掏钱。并且她在宝丽来摄影师的名单上也是属于比较靠后的。从八十年代起,她开始接触大幅宝丽来摄影,自己开工作室,接肖像摄影的活。她说波士顿的画廊没人愿意代表她,而且她也觉得自己没有画廊所追求的性格和特质。所以她一直以来就单干。她会为顾客拍两张照片,他们选走一张,剩下来的,她收起来,称之为“The B-Side”。因为宝丽来相纸的成本太高,她也只能留住这些被选剩的作品。而现在,她自己建立的整个archive并不知道会何去何从,也也许就是她这一档艺术家在市场经济下所遇到的困境。她说现在艺术家朋友们聚到一起,聊的不是你孩子去哪上学在哪工作,而是以后你的archive会去哪里。不过我觉得以她在波士顿的知名程度,说不定就被当地的某个美术馆给收了,总之对于她来说应该不是很难。
Dorfman最早会在Harvard Square摆摊卖prints,推着一个超市购物车,这个街景和方式都让我感觉很亲切。确实也是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家了,自学自成,自己一路hustle过来。关于宝丽来的储存和技术缺陷,她说她其实也没料到。现在回想起来,也许在宝丽来是主流的年代,并没有很多人会去考虑照片的时效性。而现在,对于宝丽来一类的拍立得,使用者都心知肚明日后影像会褪去,如记忆一般逐渐模糊。反而,那种随摄影而衍生的片刻永恒性在宝丽来里无法体现。Dorfman还有特别的一点,就是她在照片底下留的文案了,日期和简短的内容描述,大概是开创了比较早的先例。这大概也是宝丽来特有的画框。
这部纪录片让我感觉到比较舒服的地方,就是说话的人始终只有Dorfman,虽然采访者有几个问题被录进去,但始终没有露面。我想这大概是当代艺术家做纪录的优势,不需要利用旁人提供的角度来validate该艺术家的价值。反而,她告诉你一些她的挣扎,她的过往,就跟听一个奶奶讲她过去的故事一样。
ONE | ART • WORK • PLACE: Emergency Session

这个由The New School Vera List Center组织的峰会现在改成了一个线上的论坛。主旨是讨论艺术从业者遇到的体制问题和如果让艺术行业的工作环境变得更加平等。这回由于疫情,美国的艺术行业收到的打击很大,特别是对于底层兼职和自由职业者。所以这次论坛大家分享了各自所在行业所受到的冲击和现状,还有该如何应对。论坛请来的主讲人主要都还是在博物馆工作的,有策展人,艺术家,艺术教育者,布展人员,房屋委员会,博物馆工会组织者。我还是通过Michelle的ig知道这个活动的,因为她被邀请去当主讲人。论坛的形式为一个小时的主讲人发言和一个小时的小组讨论。
线上参加的人很多,发言的人数不详,但小组讨论就有一百六十多人。个人感觉讨论的问题虽然适用于整个行业,但是主讲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法都非常局限于纽约,比分说房屋权益,博物馆工会制。这些组织我在波士顿的艺术圈都很少听说,想必就算存在也并不十分活跃。其实蛮羡慕纽约的状况。波士顿的文化机构要么隶属于大学,要么就是太老牌无法撼动,要么就是规模太小了。实际情况确实要根据所在地的文化生态来讨论。
关于房屋的讨论,我新学到一个概念,就是rent-burden和severe rent-burden;前者为房租占月收入的30%,后者为50%+。而我是属于severe rent-burden这一个等级里。大家还都提到了在隔离时期,组织罢工抗议活动的困难。因为没法出门,所以只能依靠线上和电话沟通来表达自己的诉求。
在整个论坛中,此时大家看到最鲜明的反面教材就是MoMA了。MoMA在瘟疫时期的举动完全背离了自身的使命宣言;解散了美术馆里的整个教育部门之后,又怎么能实现美术馆的教育和交流目的呢?最令我不解的是,MoMA的董事会一面向纽约医疗组织捐款几百万美元,一面又解散自己的员工。有毒资本操控的博物馆产业真的是令人沮丧且无奈。
这礼拜开始试用前一段时间新买的period underwear。本来以为会跟安心裤感觉差不多,但是这个period underwear好像吸收起来没那么干爽,有些难判断是否容量满了。总之还在摸索之中,配合月经杯使用感觉还可以。不过穿period underwear还是无法避免来m时的湿粘触感。
昨天烤了一炉新鲜的scone 有茶和果酱 用的L妈妈寄来的爱尔兰粉包 加点奶随便搞一搞 她说这个味道最接近英国的scone

周末买到了切好的整鸡 做了香菇腐竹鸡煲 太久违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