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革命2.0》读书笔记
决定阅读这本书,是源于最近两个月对新冠状病毒舆情现象的思考。
掌握了传播工具的大众,从朋友圈再到短视频,都是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而作为个体的自己,面对长短不一,深浅不一的各种信息资讯洪流,一时间竟然感觉有点招架不住,难以做出“正常”的判断。加之事情变化太快,各方立场不断的在交锋,真相和陈述之间的关系扑朔迷离,那种感觉仿佛自己站在了一个巨大的意见广场,耳边非常嘈杂,为了抓住一些信息去追踪溯源,调用很多心力去抽丝剥茧,以求尽量做出一些自己判断,但最后可能已经精疲力尽都还没有拿到答案,只能劝自己放弃或者暂时远离信息源,以便获得片刻的宁静,或者去重塑世界观或价值观。感觉在这一轮轮舆论战中,自己赋予各方媒体的信任已经被全方位吊打。
这种感觉像极了书中所谈到的媒体景象。
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改变,让话语权世界的生产模式也受到挑战,大家越来越不喜欢被说教,被告知,被喂投,这种感觉就是家长式、精英式、权威式的媒介沟通已经在成为过去式,若万物生长的结果是个体也在进化,那意味着互联网时代对个体的要求也更高了,于是这一届网民的责任更大了,因为说错会被记号,乱说会被惩罚,不说会被边缘化,要说最好专业化。同时因为选择了主动加入和共同创造信息、舆论甚至媒体产品,自我的鉴赏力(审美)和判断力最好能提升到一定的层次,否则话语权会慢慢被边缘化,反过来说,话语权再次让位于原来传统世界的“专业手工艺人”,只是这次信任的机制建立,似乎要回归到个体自身了,相信自己的独立判断,而那些习惯了被专家权威喂投信息的群体,有被收割权益的风险。
回看那些真正厉害的人,大都是拥有批判性思维,有宏观的认知体系,以至于面对碎片化的信息可以迅速做出预测和判断,这像极了做金融投资。此能力若做出迁移,就是个体面对各路媒体资讯,都要有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的意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并且刻意练习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也是现代教育的意义。
只是摆在正在进化中的个体的一个难题是,面对价值观趋向多元化的当下,如何从充满不确定性和碎片性中重组自己元认知体系,从而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选择何种价值观,比如民族主义、人类主义、普世价值。毕竟人虽然制造信息,但更重要的是生产观点。这也是未来算法时代,人与机器最大的区别。
阅读完毕本书之后,对进化中的传播法则的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但也看到了现在传播世界的混沌。作者给媒体从业人员的建议是,拥抱这种复杂变化,但调整自己的角色,强化策展人丢话题的能力,让群体加入到主题性的讨论中来。这一点像极了艺术圈策展人的特色,定主题,但不给答案,开放式问答,自己寻求结果。于是千人千面的结果,就是不再有标准答案。但这对于习惯了集体主义和大家长沟通模式的国人,应该是一种挺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