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老子前二十章
《道德经》全文 马王堆出土帛书版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解: 万物的本源及发展之理,是可以理解的,但不是可以用有限的概念框定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着。我们可以暂且用“道”这个字,来命名万物的本源及发展之理,但是通过“道”这个名字的字义来理解“道”的内涵,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用心体会万事万物内在的“理”。天下万物开始时,(我们还不了解它到底会变成什么),因此这时是不能命名的。只有当万物已经生发,显现了为何物的征兆时,我们才能给它命名。(这就像胎儿尚在腹中,我们不知道它将来出生时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有出生时我们才能叫它儿子或女儿)。所以,对待万事万物,我们要采用“道”的方式(即阴阳的观点),一方面保持“无欲”状态(准备状态\韬光隐晦状态,无欲,就是“无”这种东西的意识形态,可以体会一下“无”是一个生命体),以观察\体会万事万物的细微的萌动,顺应这种萌动积蓄能量;一方面要保持“有欲”的状态(有欲,就是“有”这种东西的意识形态,可以体会一下“有”是一种生命体),思虑“无”一旦生成“有”,“有”会有几种可能性,为每一种可能性谋划,为可能性最大的可能详尽谋划。(就好像是怀孕了,一方面只要知道腹中有个胎儿就行了,不要过多的考虑它是男是女,只要知道肚子里有个胎儿\专心养胎就行了。另一方面,也要想一下如果生下来是男孩,将来怎样抚养教育,如果是女孩,又怎样抚养教育。)“无”和“有”是事物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是对事物处于不同阶段的一个叫法不同,实际上都是指的同一事物。每一件大事里面又可以分成很多件小事,无论从大事的维度,还是从小事的维度来看,都有从“无”到“有”的两个阶段,万事万物的本源及发展之理都是相通的,是一样的,是全息的,我们处于哪一个维度,就从哪一个维度着眼着手,运用“道”去体会它的本源及发展之理,了解掌握它生命的脉络,这就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我解: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才算美时,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丑,知道了丑,就会有丑。天下人都知道了什么叫做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什么叫做不善,人们知道了不善,就会有不善的事情发生。有无\长短\难易\高下\音声\先后都是相互依存并在的,而且可以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万事万物只显示一方面来(或者说人们只能看到一方面)。万事万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属性,其中一种属性相对另一种属性达到顶峰时(相当于只有万物只有阳或万物只有阴时,这时事物的性质极不稳定),就会向另一种属性转化(孤阳不生\孤阴不存),物极必反。所以,了解这个道理的圣人,想要达到有为的目的,就要去做看似无为的事情。(例如,我们想要成功,就要做好现在的每一天,现在的每一天的工作都看似简单重复乏味,没什么意义,好像无为一样,看起来和成功的结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日积月累,最终会成就最后成功的结果。这也是只问耕耘,结果自然而然。就像有的人减肥,坚持每天做运动,每一天去观察,体型好像没什么变化,好像每天做运动没什么用一样,好像无为一样。但是一个月\一年去看的话,减肥效果自然而然)。同样的道理,想要说服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也最好不要用语言去说服别人,最好是身体力行去做示范。“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这一句话,也是这个意思(相互依存\相互转化),顺应万物发展规律,任万物自然发展,任其内在的阴阳互动,不要人为拔苗助长,顺应阴阳变化有所作为,不要把这种作为当做自己的作为\当做自己的功劳,万物发展至自己想要的结果了,也不要把得到这一结果当做自己攻劳,掌握在自己一个人的手里独自享用,(而应该分享),只有这样,才不会失去“道”的庇护,才不会失去自己想要的成功的结果。 0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要想使社会不出现纷争,就不要倡导什么是贤\什么是不贤的价值观(这是平等的价值观)。要想社会上的人们不成为盗贼,就不要把什么东西看得特别宝贵(这也是平等,阴\阳同等重要,太阳\月亮同等重要)。(这是一分为二、二者平等的一方面。) 要想社会上的人们不乱来,就不要让人们见到容易引发人们原始欲望的东西(财不露白)(万事万物都有其整体表现出来的阴阳属性,要顺应这种属性自然而为)。(这是二者合一、一有属性的另一方面。) 所以,圣人治理社会,要让人们虚心,保持单纯之心,要让人们只要能吃饱肚子就行了,不要让老百姓有过分的欲望,要让老百姓有健康的身体,使人们不要有比较心(有知就有比较心,知道别人的情况,觉得比自己好,就会攀比),不要让人们有超过“实腹强骨”的欲望(不要有争逐贤名、货利欲望以及其他任何逞欲的欲望),这才是好的治理。使人们知道以上事(争逐贤名、货利欲望以及其他任何逞欲的事)不敢做,不要做,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04 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这个东西,贯穿在万物之中,自觉运用它的时候又感觉是空的、是虚的,抓不住它的要点。“道”这个东西,太深邃了,好像是万事万物共同的祖先,难解其源头。道的运用,要知道物极必反,所以要挫其锐,就是说不要太尖,尖容易断,易伤人。道的运用,要善于辨别阴阳属性,所以解其纷,就是说要专一,要单纯,要抓住主要矛盾,要有条理,要有主次。道的运用,要知道阴阳平等,所以要“和其光,同其尘”。“道”的存在,像隔着水看水底一样,是透明可以看得到的,是可以通过感觉知道它是存在的(“道”的存在,好像隔水看水底,虽然隔着水,有距离,但是透过水,通过视觉是可以看到水底存在的。)我也不知“道”是怎么产生存在的,好像比天还早存在。 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天地没有所谓仁或不仁,对待万物都像对待祭祀天神自己用的草狗一样平等对待。圣人也无所谓仁或不仁,对待广大老百姓像对待供养自己的人一样平等。 天地之间,好像一个大风箱一样,虽然风箱里面空无一物,但是风力却是源源无穷,越拉风箱,风力越多(道在天地之间,犹如空气在风箱之中一样)。 向外探求知识以了解什么是“道”,还不如守中内求以体会领悟什么是“道”。 06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谷,虚空的山谷;谷神,山谷中的神灵,充溢与山谷之中,无处不在,用以形容“道”。“道”的生生不息,是没有尽头的,就像是深邃的雌性生殖器一样,不断的生育万物。“道”是宇宙的“阴户”,是天地的根本,它绵绵不断,我们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运用它,它也不会减少(堇,少的意思)。 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的特点,是空间广大(长)。地的特点,是持续时间久远。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天地不为自己而生,总是生育万物,所以能够长生。所以圣人效法天地,把自己摆在后面的位置,才能达到向前的目的。把自己置之度外,才能长久保存自身。难道不是因为无私,才成就自己的吗? 08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大道至善,就像水一样,水滋养万物,而默默的不争名利,处于众人都愿意处在的低下位置,所以说水的特性接近于道。所以,要像水一样,居处不择地,能随遇而安;心灵要像水一样,深沉宁静;行为要像水一样,永远滋养万物,只是给予,接近天道;说话要像水一样,讲信用,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水永远朝着低下的一个方向流去;处理政务,要像水一样,滋养万物,雨露均沾,不偏不倚,就能得到好的治理;做事要像水一样,能对万物起作用(能,就是起作用的意思);行动的时候,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紧随天时,因时而成云雨。要像水一样默默滋养万物,而不争取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这样做就能没有忧患。 09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把持着想要的东西,还嫌少,不断增添进来,这样是不行的,不如适可而止。把尖锐的东西揣在怀里,是不能长久保存的,要不就会折断,要不就会刺穿衣服或肉体。把财宝堆满屋子,难免招来盗贼,是守不住的。已经达到富贵的状态,却不知道收敛,反而在人前骄傲,这是自己给自己带来祸患。一件事的目的达到了,就要从这件事抽身出来,不要再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而要去开创新的天地,这才是符合天道的。 灵感记录:1、道就是不断变动不断发展,阴阳两方面,一方面到达极点,就向另一方转化。所以老子是反对变动的,因为变动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要让不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要谦虚勿满,多做减法,以抵消运动的进程力,不满就不会物极必反。 2、阴阳两方面一样重要,是平等的。阴不能少了阳,阳不能少了阴,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 10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营魄抱一,能不能做到勿离?(意思就是要做到勿离。营,营养物质;魄,魂魄,精神;营魄抱一,就是说人的身体,就要营养的滋养,又要精神、正气的守护,形神合一,合二为一,缺一不可。) 专气致柔,能不能像婴儿那样?(意思就是要像婴儿那样。人的本质是阳,不是阴,人以气为主,气为阳,要凝神有阳刚之气,阳气充沛,又要阴阳和谐,像婴儿那样,叫起来声音洪亮,睡着时又是那样柔顺。我们自身要有生命力,与世界接触要保持温柔) 修除玄览,能不能做到一尘不染?(修养身心,除去杂念,向内省查自己,就像照镜子一样,不要让镜子上的灰尘蒙蔽自己的本像。正像禅宗偈语: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爱民治国,能不能做到无为?(让万物自然而然生老病死,万物之间也不要相互干涉。毋以为,就是无为的意思。) 天门开合,能不能做到像雌性动物一样?(这一句怎么解,我没了悟,看这样理解对不对:人的感官接触物界,能不能像雌性生殖器一样?雌性生殖器为阴,只接受阳性的精华。人也要根据自己的特性,在运用感官时,只吸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能量,与自身阴阳互补,才能化育生成,不要贪多贪杂,要去除多余的感官享受,这也是抱朴守一的体现。) 明白四达,能不能做到不依靠向外求取知识? 生了它,保存它,生了它却不占有它,抚养他却不用自己的意志主宰它,不要求它成为我们想要看到的它,而是任它按照自己的天性成长,就像天地对待万物一样,这就是深邃的德性。 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0条轮辐共用一个轮毂,正是有了轮毂中间的中空,轮辐才能安装到轮毂上,车辆才具备能够使用的特性。和土做成陶器,正是有了陶器中间中空的地方,才有陶器的用途。盖房子要留着门洞和窗户洞,正是有了门洞和窗户洞,房间的功能才能使用。所以说,要领会“有”和“无”,看到“有”要想到“无”,看得见得东西可以给人带来便利、利益,看不见的东西也能给人提供功用、效用、用途。(有这个东西的实体,能让我们利用它;这个东西上的“无”,能发挥效用)。 12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各种景象炫目于前,使人目不暇接,容易使人迷失,而看不到真正我们想看的东西;各种声音在我们的耳边响起,会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我们真正想听到的声音。吃各种味道的食物,会使我们舌头的味觉变得麻木,而尝不到、体验不到我们想尝到的味道。酒足饭饱之后还去骑马打猎游玩,让人的心潮张扬,以至于像发狂一样,不免有时撞到行人、踩坏庄稼、伤害无辜。吃饱了肚子,还有其他欲望,想要珠宝等财富,就会使人的行为发生偏差,妨碍人发展自己的天性,而把精力都放在追逐物质享受上去了。所以圣人的方法,就是满足基本的饱腹就行了,有了基本的衣食住行就可以,不要追求分外之物,要去除超过基本需求的欲望,保留基本生存的需要就行了。 我们当今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微信群、朋友圈德信息轮番轰炸我们的大脑,我们很多人沉沦其中,丧失了思维能力,被各种碎片化的信息牵着我们走,我们差不多都忘了事情应该怎么去做、我们应该怎样去生活。 当今的社会也是价值观多样、审美多元的社会,让人难以辨别善恶和美丑,恶言恶行恶相有时堂而皇之的登台传播,让一些没有鉴别力的人受到蛊惑而跟着惑乱,社会上出现很多大家见怪不怪的现象。例如有的歌手登台演出,就是嘶吼,尖锐刺耳,却堂而皇之,还受到一些年轻人追捧,例如书法出现射书的大师,大师身边的人还一个劲的大声叫好,简直如禽兽一般。 我们当今社会,获得知识的途径很多,一些肤浅的快餐文字成为销量主力,而真正的经典书籍却在书店的角落里蒙尘。选项多了,干扰就多了,如果心中还没有“道”的价值取向作为抉择的依据,自然让人无从抉择、难以抉择、抉择错误。 13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得到宠爱,失去宠爱,都像受到惊吓一样。人看重大患,就像看重身体一样。什么叫宠辱若惊?被宠的人,是身份处于较为低下的位置,(因为看重自己的“身”,)所以受宠受辱就像受惊一样。(老子强调在形而下要低,形而上要高)什么叫贵大患若身?我有大患,因为我看重自己的一己之身,如果我不看重自己的一己之身,还有什么患?所以说,把自己的身体看成天下的身体(而不是一己之身),(像重视爱护一己之身那样去重视爱护天下之身),就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了。(一己之身,天下之身,其实就是同一物,都是我身,只是自己的看法不同而已) 1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用看的方式去感觉它,却看不见,这样的东西叫做“微”。用听的方式去感觉它,却听不见,这样的东西叫做“希”。用触摸的方式去感觉它,却摸不着,这样的东西叫做“夷”。用看、听、摸三种方式都感觉不到,不能弄清楚是何物,这样的东西,我们笼统(混)的管它叫“一”。(老子说道生一,所以一不能解释为道,“一”应该指的是万物尚未初开时的混沌状态)。“一”这种东西的状态,如果要追究它前面的状态,是弄不明白的(混沌从何而生,谁知道?谬,应该是通穆,昭明的意思)。如果要追究它后面的状态,是可以感知的(混沌初开万物生,是可以知道的。不惚,意思就是不是不清不楚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感知的)。怎样探究它,也无法把它说明白。它终归属于无物的那种状态,可以说它的形状就是没有形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描述它是什么样子,这就叫做“沕望”。“沕望”这东西,在它背后,看不清它后面是什么样子。在它前面,也看不清它的面容。虽然看不清,却知道它是存在的,还是看得到,这就是沕望(沕,潜沉的,隐微的;望,远远也能看到的)。【混沌初开,化生万物,道始终在其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今天的方式,处理今天的事物,古时候也是这样的,这就是道的准则(与时俱进,变化发展,一二三还是一二三,只不过一二三的形式不一样了,一二三变成了123,所以处理今天的事物,还是一二三的道理,但是只能用今天123的方式)。 15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从前善为修道的人,不知道他是怎么做的,好像也没做什么事,但是好像他身上的事却处理的很好,默默的、暗地里就有所成就了,这种人可是说深藏不露,深不可识。因为不可识,所以只能这样勉强形容他一下: 小心认真的样子,(仔细观察,看哪里可以走,哪里不可以走,)就像冬天走在冰河上;警觉机警的样子,(随时关注外界的信息变化,)就像随时在戒备敌人一样。端庄庄重的样子,就像在别人家做客一样。从容自若轻松的样子,就像冰块慢慢化成水那样自然。看起来好像不聪明,像一块木头。混在人群中,与人群浑然一体,就好像是污水一样,难以分辨污水之中哪里是水、哪里是污浊。一杯浊水(污浊的分子在水中运动),只要让它安静的静在那里,不去动它,浊水就会慢慢的变清。人在安逸中呆久了,也要动一下,才能慢慢焕发出生机。(所以,动不能一直动,动了之后要安静一下,静也不能一直静,安静一段也要动一下,动静两端都不要做的太满。)合于道的人,就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满,不做的太满,留有余地,才能受到保护不至于停滞(一成不变,意味着到头了,即要灭亡了)。 16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心里抛却一切杂念,达到极为虚空的状态(模拟宇宙混沌未开之时的状态);全身上下安静下来,把意念集中在厚实的静谧之中(静谧之中,静极有声,能听到心声)。(这是修道、体道、悟道、觉道的方法)。万物在我身边生成发展,我静静的观察他们的循环往复。万物的发展,最后都是从哪里来,就到哪里去,叫做归根。归根时的状态就是静,静下来就是回归生命的本源。万物最终都要回归生命的本源,这是常理,知道这个常理才算是明白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乱折腾,乱折腾所以会有麻烦。知道了这个道理,才能看的开(容,就是看的开的意思,能容忍)。看的开,(才能无私,)无私就能处事公道,处事公道自然成为人们的归附中心(王)。作为王,要遵从天道,遵从自然之道,自然就会长久,直到寿终正寝也不会失败。(从王乃天开始,我也不知道如何理解才恰当) 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最上等的领导者,下面的人只知道有这个人,(却感觉不到他在身边指手画脚);其次的领导者,下面的人喜欢亲近他,称誉他;再其次的领导者,下面的人畏惧他;最下等的领导者,下面的人都轻侮他。威信不够,下面的人不信他,是因为领导者身上有具体的威信不够的原因。好的领导者,像猴子那样谨慎机警,不轻易发话,事情却能自然成功,而下面的人却不知道自己在领导者的领导下,说自己只是自然而然的做事。 18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大道废弃不用,是因为提倡仁义这些观念太多。世上善于伪装的人太多,因而也会有智慧、能辨别真伪的人出现。社会关系不和睦,是因为提倡孝慈的观念太多(提倡孝慈,就是有私心,孝自己父母,慈自己儿女,故而社会形成亲疏有别,至于不睦)。国家混乱,是因为有标榜自己是正臣的人太多(标榜自己是正臣,就要刻意做出正臣的行为,交相标榜自己是正臣刻意行事,不按真正的大道行事,故而国家出现混乱)。(这都是在讲阴阳转化,物极必反) 19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不要在社会上倡导出众的圣贤,(不要优待一部分人,要让人人平等,消除差别)对老百姓是非常有好处的。不要刻意喊口号倡导仁义,(只要人人平等对待就行了,)人们就会恢复良好的社会秩序。不要挖空心思巧设珍宝利器,只要有能满足温饱基本需要的物资资料就行了,这样不贵难得之货,盗贼也就没有了。这三句话,阐明的深义还不够,所以进一步把它们归结为:见素抱朴(接受外界的讯息不要太多,不要让杂乱的信息扰乱自己澄彻的思维能力,看事情要看到事情的关键、抓住事物的本质;要用一种简单、朴素的方式生活)、少思寡欲(减少思虑,去除过分的欲望,少一点非分之想)、绝学无忧【不要追求彻底的学问,(越学就越觉得未知的世界越大,越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未知,心里就会越忧虑,)不要心里总是充满忧虑担心】。 20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孩。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唯唯诺诺和训斥别人,有什么不同吗?(都是把自己的位置摆的和别人不一样)。美和丑,有什么不同吗?(没什么不同,只是因为我们有分别心,带着有色眼镜)。人们害怕的,一样害怕人(你对别人有分别心,别人对你也会有分别心)。这种看不清、道不明的现象,好像到处都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 众人那么有兴致,好像参加祭祀大会、春日集体登高游玩那样。只有我是那样的淡泊,没有众人那样如享太牢、如登春台的这些心思,像一个还没到达孩童阶段的婴儿一样,(对世间万物没有分别心),什么都没有,赤裸裸的,好像不同于任何一类人。众人都有其他心思,只有我丢弃这些心思,像个愚蠢的人一样,像草木一样没有心思。那些人看起来很聪明,只有我昏暗;那些人把别人的过错都看的那么清楚,只有我怜悯别人犯下这些过错。这样的情况好像也是到处都是,无边无止。众人好像都有目标都有所求,只有我一个人像顽石一样、像边远的边境一样守着天然朴素、未被开发的状态。我的心思独独和别人不一样,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只知道去母亲那里吃奶。(没有非分欲望,只满足基本的温饱就行了,就像婴儿有奶喝就觉得富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