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坡日记|Maggie的旗袍
本文首发于「西坡茶事」,欢迎关注!

那一天,苏丽珍格外心烦意乱。
虽说丈夫有婚外情这件事早已是屋子里的大象,但真到了要直面问题的时候她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承受力比想象中少得多。再加上回来的时候孙太太话里有话地嫌她最近在家的时间很少,应该是对他们夫妻感情不和有所猜疑了,使得苏丽珍更加心神不宁。晚上周慕云给她拨过来电话,要她帮忙写写小说,说是出版社那边催得紧。本来苏丽珍是想过去的,这个时候或许有个事情做多少能分分心,但想到邻居太太的眼神和语气,她还是拒绝了周慕云。

闲来无事的苏丽珍只好在旁边看几位太太打麻将,麻将牌相互碰撞的声音加上太太们的交谈声,让她感到越发烦躁。她小心踱步到窗边,不让别人注意她烦乱的心情,手里拿着一杯茶,看着窗外的世界,一边喝着玻璃杯里的绿茶,多少能够消解一些烦闷的情绪吧。

这是电影《花样年华》里的一个片段,苏丽珍穿着一件淡蓝色、黄花绿条纹样的旗袍,手拿一只玻璃杯,站在窗边,旗袍的领口没有系上,一是因为房间里很闷热、人很多,二是因为苏本人的心情很烦闷。但是,无疑这杯茶却是喝得风韵别致。

服饰是影视作品语言表达的基本元素之一,无论是在对影片中人物心理的渲染上还是故事情节的推动上,服饰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旗袍作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服饰类型,被多次运用到影视作品中,其中不乏成功、经典之作。1991年的《阮玲玉》和2000年的《花样年华》无疑成就了Maggie 张曼玉“穿旗袍最美的女演员之一”的美誉,这两部作品也是影迷和旗袍爱好者永远的心头好。

阮玲玉活跃于荧幕的时间主要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初,而那段时间正是中国女性时装的黄金时代,旗袍也完成了从旧式繁杂的清代旗袍到优雅别致的民国旗袍的转型,更加彰显了旗袍在女性服饰中的重要地位。

阮玲玉生前对旗袍酷爱,再加上她本人忧郁美丽的外貌和优雅脱俗的气质,她无疑成为了旗袍的完美演绎者。电影《阮玲玉》就很好地还原了这一点,影片中张曼玉除剧情需要和采访片段外,几乎全部穿着旗袍出境,事实上,电影中张曼玉一共换了18套旗袍,且它们的款式和文案都有一定的讲究和文化背景。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20、30年代的旗袍已经基本上采用贴身剪裁,只不过还不像《花样年华》中60年代海派旗袍那般完全贴合,对身材的要求极高。阮玲玉生活年代的旗袍通常袖口较长,张曼玉在片中穿的大部分旗袍都是半袖的。对于像师妹这样的粗臂星人来说,这绝对是福音了。
从旗袍的纹样来看,影片中有两套是阴丹士林布旗袍。张曼玉曾说她会借助旗袍去感受女主角的内心,阴丹士林布旗袍与阮玲玉及其所扮演女性的性格特征暗暗契合。

阴丹士林是一种还原染料名称,德文lndanthren的音译。还原染朴耐洗、耐晒,坚牢度较高,以此染成的布常被人们惯称为阴丹士林布,颜色种类很多,其中以大德染料厂出品的最为知名。
在其日常生活中穿着的16套旗袍纹样均为当时国际流行的 Art Deco风格的图案,她对 Art Deco纹样的钟爱不仅表明了她是一个前卫的女性,也透露出来她当时内心里暗涌着却又极力压制的反抗性。

Art Deco艺术风格最早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在服装设计上又称为装饰艺术。它以代表性的装饰线条对这一种鲜明的艺术风格加以诠释,线条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富有节奏感的机械式、视觉冲击力十分饱满的几何式以及纯装饰的有机线条式(齿轮或流线型的线条、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同时用明亮且具有对比性的颜色来诠释装饰艺术的魅力,并以大量的纹样来装饰,如鲨鱼纹、斑马纹、曲折锯齿图形、阶梯图形、放射状图形等。可以说Art Deco风格的几何形图案被大量运用于旗袍的纹样设计与同时期西方的艺术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阮玲玉》中,阮玲玉在舞池偶遇唐季珊时便是身着一件由几何线条绘制的玫瑰花朵图样的旗袍,配以五彩缤纷的颜色,把女主角当时愉悦、潇洒的心情展露无遗。

而在其事业顶峰期,阮玲玉与华联电影公司洽谈工作时穿的那件旗袍也是由线条绘制的叶片配以菱形为纹样。这种以线条的硬朗衬托出植物的柔美,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民国时期新女性柔中带刚的革命性。


到了《花样年华》的六十年代,旗袍的华美度又得到了提升,这一时期,由于女性生活之中流行的服饰就是旗袍,而众多女星也纷纷在荧幕上推广和加持过旗袍,进一步推进了旗袍的进化和创新。这一时期的旗袍近乎无袖、高开叉、多刺绣,充分展示出这一时期的旗袍特点。(也考验着女人的身材。张曼玉在片中的旗袍真是一丝赘肉都多不得呀。)

Maggie在这部片子里一共换了21套旗袍,一饱观众眼福。这26套旗袍一方面是导演王家卫有意在实现自己对于60年代最美的记忆,一方面也是剧情需要。片中苏丽珍的丈夫是做海外贸易的,所以是有这样的经济条件置办这些旗袍的。除此之外,对于一部大部分选择室内和夜景拍摄的电影来说,女主角的服装更换也可以推动电影情节的时间发展。

周慕云把苏丽珍约出去,两人在餐厅里,镜头在二人之间来回移动,或快或慢,苏丽珍身上的旗袍换了三件,在回家的出租车上又是另外一件,这就提醒观众这是一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非一日之中。

另外,正如我们在前文中说过的,服装的颜色和纹样可以透露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1962年,苏丽珍的旗袍从色彩到图案都是触目惊心的艳丽和大胆。大红、碧绿、湛蓝,甚至将苏丽珍的绿色旗袍放置在旅馆红色窗帘与墙壁之中,缤纷的玫瑰,初夏的墨荷,碧绿的藤萝,那般热辣浓艳的激情从被包裹的躯壳里溢出。

1963年,偷偷潜入周慕云房间时,已经没有了以往的鲜艳,一袭浓浓的深蓝色,静谧而忧郁,有的只是激情退却后的平静,默默地呼吸着熟悉的气息,回味曾经的甜蜜。

1966年,旗袍收敛成中性的棕黄色和含混的图案,内敛、含蓄,花色开始向传统旗袍回归。当苏丽珍与孙太太多年后重逄时,苏丽珍站在窗前,脸上的泪水暴露内心的秘密,一切还在继续,欲望的妥协并不代表它的消失。心底的欲望依然还在,然而遭遇到的却是保守的60年代。这一身旗袍最终将在夜幕下褪色,如同那逝去的花样年华。


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上海歌舞团的演员们用一段经典的“板凳蒲扇舞”为全国观众带来了精华版的舞蹈《渔光曲》。说实话,五分钟的节目时间里,师妹几乎都处于惊呆的状态。原因是:央视版的《渔光曲》中,舞蹈演员们穿的应该是丝袜,以至于从观者的角度来看,演员们都是光着腿的,而舞蹈中不乏芭蕾舞典型的大劈叉和高抬腿,这难道不会“尺度太大”吗?这符合一档老少咸宜、合家欢晚会的审美要求吗?
《渔光曲》是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精彩舞蹈段落,要知道,在原版舞剧中,演员们都是穿着衬裤的,而这丝毫没有影响美感,反而特别符合剧情所设定的背景要求。

旗袍无疑是美的,以至于有不少女性将旗袍形容为“婚纱一般,只要穿上就会立刻不同”。但旗袍所传递的性感应该是含蓄的,是在古典美中透出女性身体的曲线和美丽。我们会发现,一切将旗袍运用于直白的、暴露的性感中的表达都不是高级的,甚至是低俗的,这是旗袍发展史上恒久不变的道理。
◎
图片来自《阮玲玉》、《花样年华》剧照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
1. 王慧娟.旗袍·影视·女人——浅析旗袍在影视中的呈现[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2009(01):41-42.2. 王一帆.旗袍元素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4.3. 刘芳儒.从电影《阮玲玉》看民初旗袍的纹样演化[J].新闻世界,2015(08):293-294.4. 王玮.旗袍如花 年华似水——我看《花样年华》[J].福建艺术,2001(03):36-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