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名画 | 伦勃朗《夜巡》——一个创新者的困境
17世纪的荷兰,刚摆脱西班牙的控制,正处在社会经济高度繁荣、贸易发达的黄金时期。1600年还是一个小渔村的阿姆斯特丹,在1630年就摇身一变,成为了世界著名的经济重镇。在这里,你可以用折扣价买到来自中国的丝绸、来自英国的铜、来自爪哇的香料,整座城市俨然一个巨大的购物天堂。
商业的兴起让阿姆斯特丹的空气中都充满了金钱的气息。赚得盆满钵满的商人们开始挥金如土,不仅购买富丽堂皇的居所,极尽所能地收集豪华的装饰品,同时也燃起了对肖像画的兴趣:他们开始付钱请当时最炙手可热的画家为自己创作肖像画,作为家中陈列,也可流传百世,供子孙后代瞻仰。
在荷兰画坛声名鹊起的伦勃朗,踏着这股“纸醉金迷”的热浪,来到了这座城市。找他画肖像画的雇主纷至沓来,他也凭借着自己的纯熟的技法和鲜明的个性,游刃有余地穿梭于上流社会的有钱客户群体。

伦勃朗虽深谙上流社会的金钱法则,明白这些名利之士常年被流光溢彩的服饰所绑架,画中装饰所代表的名利和地位远胜于他们对于自身性格的关注。但他同时也知道,人类只有依靠情感才能沟通彼此。所以他费劲心力地去描绘在华服掩盖下的嘴角弧线、皮肤皱褶和下巴轮廓,以此传达在落笔的那刻,浮现在他眼前的,独一无二的个体悲欢。
正当他在一幅幅肖像画取得巨大成功的时候,意外得到了一份让人无比眼红的差使:为当时的一个民兵组织:射手公会成员绘制肖像画,画作完成后将会悬挂在公会总部的巨大宴会厅里。在阿姆斯特丹这样的一个由市政厅和行业团体主政的城市里,绘制集体画代表着画家举足轻重的地位,能为他带来非比寻常的公众注目。
付钱的金主有18位。按照传统的肖像画布局,伦勃朗应该一丝不苟地将他们一字排开,仔细描绘所有人的样貌细节,力求严谨得体,不标新立异,也绝不得罪任何一位金主。
但是(故事里一般都有个但是),我们的画家不是普通画家,他在提笔之前就根本没有打算沿袭传统。在他充满奇思妙想的脑袋里,没有僵硬的摆拍姿势,只有一个坚定的想法:他要寓神性于人性,维护那个存在于所有市民心中的虚无神话:意气风发的士兵在危险中随时待命,为了保卫城市而英勇冲锋。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表现这种准备战斗的动态感呢?他反复琢磨之后,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不按照传统方式把所有人均匀排布,而是改变了轴线,以画作的核心人物:班宁库克上尉为核心,由远及近地把所有人松散排布,并且为他们每个人都安排了动作:有的人正在擦枪,有的人挥舞军旗,有的人猛击战鼓,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朝着观众的方向涌来,准备踏过一座小桥,步入拥挤的城市街道。
班宁库克上尉嘴唇微张,似乎正要对他身后的军队发号施令。他运筹帷幄,鲜红的佩带随风飘舞。他身边的中尉正迈出一大步,像是急切地要跟随长官的脚步。长官果断地伸出左手准备为众人指点前进的方向,在身边中尉明黄色的衣服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影子。



这一切的细节都为了描绘那个等待已久的瞬间:前方的战斗一触即发,箭已在弦上,不能迟疑。冲锋!冲锋!
当然,为了让层次感和动态感更加突出,伦勃朗极为巧妙地运用了光线。背景人物几乎全部笼罩在阴影之中,而他不遗余力地为前排的两个主角打上了如舞台剧主角出场时的高光,强化了场景的戏剧性。你看,在任何时代,重要人物往往都清晰可辨,始终笼罩在主角光环里。
为了增加画面左侧光线的平衡感,画家还别出心裁地为这幅画作增加了一个人物。在画面的左后侧,莫名其妙地出现了一个小姑娘。她的身上挂着一只鸡,全身都被暖色的强光所笼罩。她是谁?为什么会出现在这幅画里?看起来最靠谱的猜测是,她是这个民兵组织的吉祥物,但画家把她放在画面中如此重要的位置加以突出,究竟是有什么特别的用意?没人知道。

乍看这幅画,各种元素纷繁复杂,似乎处于一种无序中,但如果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些隐藏在画里的细节,构成了一种奇特的秩序感。画面左上方的蓝黄旗帜,和它右边摆成"X"型的长矛,恰好组成了阿姆斯特丹的市徽。而这些散布在画中的细节,看似随意,却充满了暗示,拿走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使得整个场景崩塌。
这大概映射出了画家对于阿姆斯特丹这个城市的感受:它塞满了各色人等、各国物品。各种新奇的观点在这个新兴的城市不断孕育和萌芽,但他们又充满秩序地组成了这个自由、平等、活力的城市。正是这种无序中的有序、散漫中的同心协力,支撑着伦勃朗不断迸发的灵感。

当最后一笔正式落下,他志得意满,准备在画作揭幕的那一刻迎接市民潮水般的肯定和崇拜。然而等来的却是人群中的议论和质疑。其实大家并不是不喜欢这幅画,而是在那个绘画表现方式和风格逐渐固化的时代,人们和这幅颠覆性的画中新的构图、题材以及深藏在画作背后的画家巧思之间,并没有产生应有的连接。
充当背景的金主们当然也觉得非常困惑和委屈:大家都出的是100荷兰金币,明明就是18个人的电影,为什么我就不能拥有姓名?

虽然并不满意的金主们并没有要求伦勃朗退款,也没有让他陷入诉讼风波,但是伦勃朗放飞自我的个性已经在金主圈子里传开,他的画作订单直线下滑。毕竟买方市场就是如此残酷:我付钱就是为了买个高兴。你一个乙方,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不顾我的感受兀自瞎胡闹,换了谁都不会乐意。不管你多么大牌,我都只想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是嘛,出钱的永远是大爷。1642年以后,在阿姆斯特丹曾经盛行的伦勃朗热开始微妙地降温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幅画自带叛逆的气质,在这之后的几个世纪里,它身上还发生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当它正式揭幕,准备放进民兵总部宴会厅的时候,因为尺幅过大(达到了惊人的 363cm ×437cm),被当时的工作人员直接裁掉了一部分,画面左侧的两个人物直接消失了,他们脚下的台阶边缘也变得不再完整,极大地破坏了画面构图的空间感。
这个操作非常反常识和无稽:一般人在处理此类事件的时候,应该会想:画太大了,我需要修改一下门的大小,才能把它放进去。在那个时代,脑回路不同寻常的荷兰兄弟们的想法是:画太大了,我需要裁掉它的一部分,才能从门里运进去。

这还没完,20世纪,这幅《夜巡》还曾经遭到过两次“致命袭击”。一次是被一个失业的教师划了12条口子,其中一条长达30厘米的三角形伤口使得画的一部分直接从画上脱落,造成了至今都无法完全弥合的伤害。另一次是一个从精神病院里逃出来的病人在它上面泼酸,所幸并未造成太大的损伤。
每一个热爱艺术的人都会为如此的杰作被当时那个时代所低估,并且在后世的流转中经历的坎坷和辗转感到痛心,但伦勃朗本人似乎却对此安之若素。虽然他的一生都热爱追逐物质,喜欢豪宅和珍宝,但在他每次提起画笔的时候,那些粘附于他的著名画家身份上的名和利,似乎都已经不再重要。他想要表现的,反而是所有浮华和面具下的,深藏于神话和信仰中的人性幽微之处:生命永不止息的活力、战斗中的勇敢、奋不顾身的使命,和彼此守望相助的情谊。
他永远坚信着真诚的力量,相信他的创造、改变和坚守,永远会凝结在时光里,当每一个看客在凝视这幅《夜巡》时,都能和他产生跨越时空的连接,找到那份被他珍藏的力量和勇气。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HeyMarjorie

© 本文版权归 HeyMarjorie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要跳舞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11-09 23:48:01
-
风华尘埃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2-02-07 16:12:37
-
四海无人对夕阳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22 21:12:10
-
浪川鲸島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6-02 21:21:51
-
ConstancyBella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4-24 22:25:27
-
woodyfalchio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1-02-20 23:02:36
-
希尔瑞斯姚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4 14:45:25
-
Kok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8-11 22:30:46
-
CRA1G_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8 21:40:33
-
奶油蛋糕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7 20:55:29
-
万方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04 08:09:55
-
Chloe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7 14:52:38
-
豆浆油条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6 22:13:39
-
Down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24 06:52:49
-
胡丽叶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21:41:41
-
Yining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10:44:43
-
Lene爱看下大雨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4-15 09: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