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陶艺作品
查看话题 >Annie景德镇学陶记4:从泥到瓷——纪录一件瓷器作品的诞生

想念曾经三、四月的时候在景德镇学习陶艺的时光,每天早出晚归练习揉泥、拉坯、修坯,满身泥土,腰酸背痛,却过得相当充实,乐在其中。还真是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中关于“制瓷”这样写道:“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 。古法制陶从练泥到成瓷,要经过整整七十二道工序!虽然现在做陶瓷不需要经历这么多环节,但主要环节也是必不可少,揉泥、垃坯 、修坯、上釉、烧窑, 而我也经历了很多不一样的第一次——第一次烧窑,第一次喷釉,第一次体验坑烧……这篇文章纪录的就是我第一次从泥土到做出一件瓷器的全过程和其间的微妙心情。

揉泥
开课的第一天我们每个学员就从老师那里认领了一块重三十斤的高温泥用于练习,可以重复回收练习,如果这三十斤泥都用完了就需要自己去瓷厂里的陶泥店里买泥。揉泥台上有一条黄线,一边用于揉陶泥,一边用于揉瓷泥。 在教授了基本的泥土知识之后老师开始教我们在揉泥台上揉泥的技法—— “羊角揉”和“菊花揉”。“羊角揉”就是在揉泥过程中,所揉的陶泥形如羊头,是比较简单和容易上手的揉泥方法,我平日练习也是使用这种方法;而“菊花揉”就是在揉泥过程中,所揉的陶泥由外到内,比较饱满,形如菊花,故称菊花形揉泥法,这种揉泥法就颇为专业了,初学者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练习才能习得。
揉泥是陶艺创作中首先要掌握的技巧或者是训练的方法,也是成型创作的第一道工序。只有掌握了揉泥技巧,才能更好地了解泥性,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揉泥的目的主要是去除泥料中的气泡和杂质,防止烧成过程中气泡里的气体升温而引起炸坯。而揉泥使水和泥土充分融合,富有韧性,便于垃坯和成型。所以每天到工作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割泥揉泥,每次揉泥我都会想起自己发面做面包的时候。

垃坯
将揉好的泥放置在拉坯机的中心进行拍打固定住,然后开拉坯机,控制速度一点点找到泥土的重心,只有找到重心才能顺利地在拉坯机上拉出作品来,而找重心这件事急不得,初学者需要日复一日不断地练习,有时要花好久才能找到重心,有时一上来就找到重心了可是拉着拉着重心又跑偏了,然后又需要重新找到重心……拉坯是制作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之一,又叫“做坯”、 “走泥” ,是成型的最初阶段,也是器物的雏形制作。

晾坯
把拉坯成形的湿坯摆到坯板上,让其在工作室的坯板上自然阴干。

想湿坯干得快些,出太阳的时候偶尔也会拿出去晒晒。

修坯
等到垃的坯体都阴干之后就可以进行修坯了,把坯体放在拉坯机上,用各种修坯工具对坯体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修整,所需的造型、胎体厚薄等都是在修坯过程中变化处理出的。 修坯也是个技术活,同时也非常考验耐心,先要用湿泥将干坯固定倒置在拉坯机上, 削去底部的多余的泥,用修坯刀,顺着重心将底部修出底足。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坯体的重心非常关键,如果作品是不规则的还需要借助套筒来辅助修坯。修坯的好坏决定坯体的命运。





素烧
在修完坯后、上釉之前,老师将我们的作品都放入电窑中素烧了一遍。 素烧的温度要比釉烧的温度低,目的是增加坯体的机械强力,不易损坏,在正品素烧坯上施釉,不会因浸湿而散裂,可提高正品率、减少废品和次品率。

逛釉料店
素烧之后接下来就是上釉了,釉真是神奇!老师教了我们釉料的基础知识,各种方程式……对我这个理科白痴来说简直像是回到了中学时代的化学课,听得云里雾里……之后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按照老师给的配方配出一种釉,作为之后作品要用的釉。于是大家分工合作,釉的配料十分复杂,称量要精确到每一克,稍有差池,配出来的釉料就不是想要的颜色,而且有些化学用料是有毒的,所以大家都佩戴专业的口罩,小心翼翼的“做着实验”……

因为工作室的材料有限,我们配出的釉也只有几种常见的,同期的学员告诉我雕塑瓷厂附近就有釉料一条街,那里有各种釉,于是某个上午就约好跟他一起去了釉料街,真是应有尽有,货架上摆得满满当当各种釉的成品,看得我眼花缭乱!此后逛釉料店也成了我的乐趣之一 ~
店铺里标着各种名称的釉料成品——

这边的釉料很便宜,都是按升或者斤来称的,装在矿泉水瓶里,选了几款自己喜欢的釉带回了工作室。

上釉
从釉料店买了自己喜欢的釉回来后,就在老师的指导下上釉,老师教了我们基本的荡釉、 浸釉,尝试了几次荡釉,但发现自己做的杯子都太小了,掌握不好荡釉的技巧,就改成将釉料倒入釉房的喷壶里进行喷釉了,感觉这样自己更容易将釉喷得均匀些。


烧窑
因为老师怕外面买回来的釉有毒,污染了工作室里的电窑,所以从外面买回来釉上的作品需要自己拿去瓷厂里的付费的公共窑烧。等釉干后,我就把自己做的那些小杯盏送去了附近的窑里烧,外面的窑是按照硼板的面积来计算费用的,我的那些小玩意正好全都放在了一块硼板上,有时作品多了或者少了,需要跟人拼一块也是常有的。喜欢釉干后那种粉粉嫩嫩的颜色,可是烧出来有完完全全是另外的颜色,甚是奇妙~

这是第一次烧窑,前一天把作品送过去,经过一夜的高温烧制,一般第二天上午就会开窑。无比焦急地等待一夜,不知道自己做的那些小玩意儿最后出来会怎样……忘记自己买的是低温泥还是高温泥,也不知道自己从外面买的那些釉是中温釉还是低温釉……如果是低温泥和低温釉那放在外面的高温窑烧估计釉会流到人家硼板上粘板……污染了硼板到时候怕是要赔窑主钱,又听其他有经验的学员说了一些“炸窑”事件,然后更怕自己那个底无比厚实的花插里面没有干透到时候在窑里热胀冷缩炸窑了,自己的作品坏了没事,要是炸毁了周围其他人的作品那可就糟糕了……总之,第一次烧窑的心情就像得了严重的产前忧郁症,患得患失……
开窑
第二天开窑的时候让另一位昨天和我一起放作品进去烧的学员先去取了他的作品,待他打探一番窑里的消息,回来之后告知并没有炸窑的情况,我最这才松了一口气,扛着工作室的棚板去窑里取烧成的作品。刚出窑的作品真是滚烫啊!看着小杯子烧出来整整齐齐搁在板子上的样子还是颇有成就感的,觉得自己以后一个星期每天都能换不同的杯子喝茶了,哈哈哈!第一次能力有限,虽然都是些小玩意儿,但每一个都是自己用心做出来的,有几个烧出来的效果很棒,也有的颜色跟自己预想的不一样,这大概就是釉的魅力。







这个是学陶的时候亲手做的第一个花插,记得当时刚出窑时瓶身还很烫,但是釉的色彩很意外,自己很喜欢,然后就迫不及待跑到工作室附近的山里去采了花与叶插在瓶中,欣赏了一上午!哈哈哈!




第一次做瓷器给我感受最深、觉得最奇妙的还是釉的色彩吧!这也让我想起了之前追了大半年的的日本晨间剧《绯红》,该剧讲的是一位日本女陶艺家的成长励志故事, 编剧以坚持信乐柴烧的女陶艺家神山清子为原型而创作的剧本 ,女主由日本女演员户田惠梨香扮演,从少女时代一直演绎到中年。女主为了做出独一无二的陶艺作品坚持信乐柴烧,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之后终于烧出了理想的自然釉色彩, 柴烧作品的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这比普通的电窑、气窑上釉的色彩更难控制, 而且成本也很高,以后有机会也好想尝试一次柴烧啊!
以下图片皆为晨间剧《绯红》截图——









以及剧中女主的儿子武志(伊藤健太郎饰)大学毕业后也立志成为一名陶艺家,但是他没有继续走母亲的柴烧之路,而是像父亲一样着迷于釉的色彩,为了在器物表面形成锌结晶的雪花图案也是不断尝试;


最后在自己患白血病期间还坚持创作,为了想要在盘子上烧出自己心中的水波纹釉图案也是一次又一次不断进行试釉实验,最后终于在自己二十六岁病逝前做出了自己理想的作品。肉身虽不在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的留在了自己的陶艺作品里。


自己学陶的亲身经历和这部关于陶艺的影视作品都告诉我:釉近乎是一个陶艺作品的灵魂之所在,而要烧出你心目中独一无二的色彩就需要研究釉的配方,不断地进行试釉,才能趋近理想。
后续相关学陶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