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怎样的恋爱教育?
查看话题 >越过越惨与爱有关,如何正确的爱与被爱?
恋爱中你是否出现过以下几种心理?
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恋人,或想要得到的那个人。
对执迷的对象有着难以满足的渴望。
已被对方明确拒绝,或者得不到:要么肉体上得不到,要么精神上得不到。
被拒绝或者得不到后,自己的行为开始失常。
玛格丽特,一位金发碧眼的成熟女性,三十五岁,离婚6年,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经济独立,我们眼中的成功女性。前段时间她恋爱了,一见钟情。菲尔,一位富有魅力的中年男性,性情温和谈吐幽默,有一张讨女性喜欢的帅气面庞。
玛格丽特觉得人生圆满了,菲尔爱她也爱她的儿子,相识一周已有相识多年的默契。菲尔是她的Mr.right,她开始计划结婚再要一个属于他们的孩子。
你可能猜到了,这是滤镜之下的爱恋,刚在一起时双方都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粉饰自己,看到的是对方最好的最有魅力的一面。时间是块验金石。生活在一起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方说占有欲。玛格丽特每天都在担心外面的“小妖精”勾引她的菲尔,“他是我唯一,我的真命天子”,35岁得遇真爱,何其幸运。强烈的占有欲几乎让她失去自我,菲尔是她生活的重心,照顾他的衣食住行,陪他谈天说地,玛格丽特对菲尔唯一的要求是留在家里,同样的,她也放弃了自己的一切不必要社交。
摘下滤镜,菲尔只是一个长相比较讨喜的中年男性,有赘肉有坏习惯,属于人群中的大多数,玛格丽特实在多虑了。换一个说法,玛格丽特生病了,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将这种情况称为“执迷的爱恋”,更直接的说“病态的爱恋”。
美好的爱情千篇一律,不幸的情感各有各的不幸,情感勒索型、执迷型爱恋、依恋型爱恋,爱是动词是行为模式。
恋情开始时,执迷型爱恋与正常恋情并无区别:“花儿特别芬芳,音乐美妙动听,整个人漫步云端飘飘欲仙。浪漫的感受,美好的憧憬,未来无限遐想,这些美好触动了我们的身体,心跳加快,满面春光,肾上腺素飙升,体内激素发生变化,大脑释放出内啡肽”。爱情,滋润着我们的感受与身体。
恋情发展中问题凸显,爱情从滋润变为汲取,吸食我们的精力与美好。执迷型爱恋是思维和行为上的双重打击,伤害值加倍。身为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接触过大量案例并深入研究,2018年与编剧克雷格·巴克合著《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一书。
《执迷:如何正常地爱与被爱》并非学院派专业类著作,它采用案例+专业知识的写作方式,简单易懂可读性强。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执迷型恋人的表现以及带给我们的伤害;什么人容易成为执迷型恋人的目标;是什么让他们成为这样,该如何做。

一、你是执迷型恋人吗?
先做着小测验,看看你的依恋模式:
你是否对一个无论是肉体还是精神都不可能得到的人念念不忘?
你是否心心念念有一天这个人终会属于你?这是你生命的全部?
你是否相信因为自己足够真心,他/她就得爱上你?
你是否相信只要穷追不舍(或者方式得当),他/她最终会接受你?
当你被拒绝的时候,是否更加想要得到这个人了?
如果屡次被拒,你是否会因爱生恨?
你是否感觉很受伤,或者认为对方欠你很多,因为对方没能给你你想要的?
你是否无时无刻不在想着那个人,吃不下睡不着,或者没法学习或工作?
你是否坚信这个人是你的唯一,非他/她不可,他/她是你生命的意义?
你是否一有空就频繁地给对方打电话?或者总是在等待着对方的电话?
你是否经常招呼都不打就出现在对方的家里或办公室里?
你是否总想知道这个人在哪?和谁在一起?你有没有悄悄跟踪过他/她?
你是否有报复那个人或自虐的倾向?
如果以上问题你回答了3个以上“是”,那么恭喜你,你是执迷型的恋人。 《被嫌弃的松子》中松子是典型的执迷型恋人,近乎疯狂的追求“真爱”。彻也,松子的男友,一个不得志的作家,为了实现他的作家梦松子试图去做土耳其女郎,用身体换取金钱。彻也自杀身亡后,朋友冈野照顾松子的生活,自然而然的松子做了他的情人。而冈野愿意接受松子的理由,说来可笑,嫉妒,他嫉妒彻也年轻才华横溢不妥协,让彻也的女人爱上自己是冈野战胜彻也的方式。那之后,松子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真爱”,为了他们,她出卖肉体、出卖精神、吸毒、坐牢,像一只飞蛾不顾一切的冲向那唯一的光明

疯狂的追爱中执迷者得到了精神的满足,恋人弥补了生活的空白。他们可以将所有不合理合理化,将所有不可思议变得理所当然。他们执迷于一段恋情,一旦遭到拒绝生命就不完整了,爱于他们不是锦上添花而是生活的必须。
追爱过程中,他们无所不用其极,情感勒索、道德绑架、一哭二闹三上吊、报复……其目标只有一个,获得表面的真爱。
和菲尔分开后玛格丽特的生活停摆,生活混乱,她常常半夜一点睡觉,凌晨四点醒来,噩梦连连。她开始用各种借口去见菲尔,“偶遇”、多余的门票、突然坏掉的家具、抢劫……玛格丽特单方面维持着他们所剩无几的感情,主观忽略了他们已经分手的事实,死缠烂打耗尽了菲尔的耐心与自己仅剩的体面。
强烈的自卑感与挫败感,让她痛苦不堪,报复是她当时的唯一想法,得不到就毁掉。而苏珊·福沃德认为“复仇是执迷者的末路”。
二、执迷爱恋者有什么特质
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支撑着执迷者一次次受伤一次次勇往直前?是什么让他们永不满足,新要求层出不穷?又是什么让执迷者如此自卑,害怕失去?
童年。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父母的行为是我们学习如何与恋人相处的课本,我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男女之间应该怎样互动。父母如何对待对方,是我们长大后对待恋人的范本,同时我们也希望自己被那样对待。父母对待我们的方式,是我们对爱的理解的基础。”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一生去治愈童年”,这句话不无道理。执迷者通常有几个特质:自我价值感较低、自我概念模糊、处于低自尊状态。
自我价值感较低的人,需要从伴侣身上获取认同和支持,为此他们会按照伴侣的期望来安排自己的兴趣爱好生活方式,凡事以伴侣为先。他们非常害怕对方失望或被对方拒绝,对伴侣的不确定感会加重其执迷。
自我概念模糊是一种自我认知障碍,他们总把自我价值跟外在条件紧密相连,比如通过个人成就和他人认可来感知自己。来自伴侣的肯定可以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低自尊的人,不太愿意检验他们对自己的推断,并且不相信自己的自我价值。对人际关系、社会过分敏感。他们喜欢把事情往坏处想,喜欢逃避尤其是面对充满挑战性的任务时;他们拒绝改变,不接受他人的正面反馈。完美的另一半是他们的救命稻草,一旦抓住,便不再放手。

玛格丽特就是这样,菲尔是她灰暗生活中的一束光,她本能地紧紧握住。7岁时父亲离开了她和母亲,从此消失在她们的生活中。第一次结婚后,丈夫离开了她和孩子,并从此消失。玛格丽特回忆说,和菲尔的相处模式像极了记忆中父亲与母亲的相处,歇斯底里地大喊大叫、大打出手,随后又如胶似漆,从谷底到云端没有征兆,随机播放,从不厌倦。
《执迷》中介绍,“大部分执迷者成长于不健康的家庭,他们小时候经常感觉自己没人爱、没人要、没人关心,或者被父母抛弃。这种反反复复被拒绝的感受会让孩子对爱更加渴求。但是在孩子的眼里,爱的来源只有一处——总是冷冰冰的父母。他们越是渴望再度得到父母的爱,就越是被拒绝;越是被拒绝,就越是急切。就这样,极度渴求的连接强迫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一直延续到他们成年。”
他们小心翼翼卑微到尘埃,没有原则没有底线,他们主动合理化对方所有不合理的行为家暴虐待都是爱的表现,他们通过伤害自己获得对方的同情,只要不离开没有什么不可以。他们将童年的不幸延续到成年,当然此举并不明智,好在,有解。
三、疗愈
已经发生的无能为力,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执迷爱恋只是一点精神上的小病毒,通过心理学手段干预完全可以治愈。当然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精力、勇气、决心和耐力。
1、转移你的注意力
玛格丽特去看心理医生时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让她看起来更有魅力,最好可以长大菲尔的兴奋点上。执迷者擅长从自身找原因,无论对错都是自己错了,对方离开是因为自己不够完美。
这类观点从开始就错了,爱情讲究合拍,不是你不够好而是他不爱你。我们要做的不是让前任回头,而是让自己悬崖勒马。将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对自己的心理健康负责,对自己负责。
控制自己不要点开他的主页,忽略他的消息,不要联系他,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健身小酌旅行工作,总之将关注点放在自己身上。
2、执迷日记
日记,一个很简单很俗气也很有效的方法。
执迷行为,是由你对他的强烈的情感驱动的,与联系与否无关。所以,当你满心满脑都是他时,放下手机拿出纸笔,转移注意力将刚才的情绪记录下来。这本日记的观众只有你自己,不用不好意思尽量真实的还原当时情况就好。
但,需要注意每一条记录将包括日期、时间和以下六个问题的答案:
- 是什么触发这个想法的?
- 我想了些什么?
- 我有什么感受?
- 我想做什么?
- 我做了什么?
- 结果怎样?
这其中感受与想法容易混淆,我们往往认为情绪是由外部事件造成的。而事实恰恰相反,情绪或感受其实是我们自身想法的直接结果。先有想法然后才有感受。比方说:“我觉得我的恋人总是言不由衷”,其中想法是:我的恋人总是言不由衷;感受是:焦虑、害怕、不安。
3、关闭“执迷系统”
摆脱执迷型爱恋的唯一出路是,关闭“执迷系统”。这个系统由三部分构成:执迷的想法、执迷的感受以及执迷的行为,它们相互维持相互供养,像一台机器上的齿轮,一个齿轮停下来整台机器也就停下了。
因此,关闭“执迷系统”的常用方法是短暂抽离,苏珊建议给自己一个两周的假期。假期关键在于没有对方,两周内双方可以忽略对方的存在,没有电话,没有突然拜访,没有互联网世界的跟踪和盯梢,总之,没有对方。
刚开始一定会不舒服,会疯狂地想要联系对方,会期待对方帮助自己,这时候找点喜欢的事情去做,如果没有不妨运动。运动时,大脑会分泌内啡肽,它是人体内天然镇痛系统的一部分,和很多一样具有提神效果但没有任何副作用。
情感假期的最后一天留给自己,读日记冥想反思评估一下那段感情。真正的爱情是可以让你幸福同时变得更好。
4、为那个执迷爱恋的自己写一段悼词
正向的爱情我们欢迎,持续消耗自己的爱情挥刀斩断,用一段悼词告别曾经的那个执迷恋爱的自己。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行为会让人觉得蠢蠢的,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悲伤的表达对潜意识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诸如此类的仪式是表达悲伤的有力工具。悼词是你的治愈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看偶像剧长大的我们,迷信爱情一定要轰轰烈烈、毫无保留;心理学家告诉我们真爱是既相信天长地久又承认世事无常,给自己留出合理的退路。我们在爱情中的状态受到童年经历、人格特性、情绪与性情、父母的相处方式等因素影响。爱情中的“执迷者”混淆了爱,不爱自己如何爱人?执迷爱恋不仅会失去爱人还会失去自我。《执迷》对症下药,并一定药到病除,但至少可以撬动坚定的坚定的内心,播下希望的种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