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以笔为戎自强不息,转政从文厚德载物
【国馆·典藏中国】中引用了名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出自《周易》,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时以这句话激励清华学子,而后,成为清华大学的校训。

与孔子的渊源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周易》,但它跟孔子也有一段渊源。它来自孔子为《周易》做解释的《象传》中。

孔子到了晚年,对《周易》特别感兴趣,觉得这里面讲了很多做人的道理,认为“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所以特别的为它做了解释,方便后人读懂这本神秘的书籍。
清华校训
1914年,梁启超到清华大学给学生作《论君子》的演讲。在演讲中就用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他用这个经典名句来激励清华学子,希望他们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像地一样厚德载物,拥有奋发图强、勇往直前的品格和严以律己、无私奉献的胸怀。他这样激励清华学子,而自己一生也是这样践行。
少年天才梁启超
从小他就显露出过人的天资,8岁能文,9岁能缀千言,17岁即中举人。勤奋好学、博览群书,青少年时期热心学习与接收西方文化。
政治上——一波三折
1890年,17岁的梁启超认识了康有为,被康有为变法图存的思想深深的吸引,抛弃了昔日的仕途追求,跟着康有为走上了一条坎坷崎岖的救亡图存之路。
22岁,与康有为一起联合各省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运动。
25岁,与康有为一起发动戊戌变法,一跃成为政坛新秀。
14年逃亡,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便开启了为期14年的日本逃亡之旅。
梁启超在维新变法之后政治倾向一直摇摆不定,始终没有走出一条光明大道:
保皇,在逃往日本期间,成立“保皇会”,试图拯救光绪帝,恢复变法维新,但很快失败。
拥袁,14年逃亡之旅结束回国之后,进入袁世凯的“责任内阁”,组建民主党,看透了袁世凯的“复辟”野心之后,失望离开。
拥段,袁世凯复辟失败之后,段祺瑞政府上台,结果北洋军阀腐败透顶,段祺瑞也很快下台。梁启超也辞了职。
政治上的失意,使梁启超一心一意投入教育、学术研究领域。
学术上——百科全书
44岁的梁启超结束了他的从政生涯,转攻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并没有因政治的失意而灰心丧志,恰应了《周易》中这句“自强不息”。
学术研究上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其中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被称为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的一生,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作约39万字。
我们现在常用的“中华民族”这个词,就是他原创首发的。另外,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如“经济”、“组织”、“干部”这些词,全部都是他发明的。
胡适评价说,那个时代三十岁以上的人,没有一个人不受任公影响的。即使是毛公,周公,青年时代也对任公钦佩至极。可见梁启超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之大。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社会的改造,为了民族强盛和国家繁荣,四处奔走,每一次都险象环生。
尽管在政治上始终没能选上一条光明之道,但他始终秉持着一颗救亡图存之心,在文化领域大放异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梁启超一生的写照,【国馆·典藏中国】引用这句话,让人去了解《周易》的哲思意蕴,带大家走进梁启超先生自强不息的人生经历。
国馆酒引用古籍名言的意义不在于引用本身,旨在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它融入我们的呼吸之中,成为中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