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到宏观经济学
1776年,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1.《独立宣言》发布了,美国独立了。2.英国的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了,就是著名的《国富论》。当时的中国还是清朝。在这之前,还没有经济学这个概念,也说明经济学的历史很短。但人与人互动的行为,早就有了,只是被亚当.斯密发现了经济的一些规律。物理学家的牛顿的三大定律的发现,电的发现,都一样,给人类的发展掀开新的篇章!
《国富论》的出现,运用它来指导经济,亚当斯密思想统治了资本主义世界达150年之久,现在也把他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他把书写完道:国王陛下,请不要干预国家经济,回家去吧!国家做什么呢?就做一个守夜人,夜幕降临的时候就去敲钟;夜深了,看看有没有偷盗行为,这就是国家的任务。
资本主义靠什么维系的?个人利益的追求。每个人在做事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想到是为了促进社会利益,他首先想到的是怎么实现自己的利益,都是从个人的利益的出发去做事的。但是当他真正这样做的时候,就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指引着他,其结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的效果要好的多,这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市场机制,即价格机制。中国的田地责任制,把田分到各户,自己负责种好田,也是利用这个亚当斯密的思想解放了中国的人思想,把人的利益追求发挥的淋漓尽致。那现在我们是资本主义了吗,不是,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混合体,也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1929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了。危机首先从美国开始,股市崩盘,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工人失业,经济陷入大萧条,然后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各国都陷入经济大萧条之中。
这个时候,人民就质问"这只看不见的手"不灵了,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解决工人失业,股市倒闭,银行破产的问题。这个时候,英国又出现了一位大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徳.凯恩斯。1936年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也是经济学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凯恩斯说,你们没招了,我有招了,这一招叫做"看得见的手"。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政府没钱,可以发国债,用以拉动经济,刺激经济回升。是不是凯恩斯发明发国债的,不是他。早在12世纪,就在英国有这样的事了。只是那时收利息,是罪恶的行当,是神不允许做的事,也是金融的创新,挑战神的权威。
凯恩斯,他把社会现象提升一种理论的高度认识,现在说国债起来这么简单,但在当时也非常有聪明的真知灼见。经济学是研究人与人互动的行为。后面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都是在这个互动行为中的发现,和创新。
那凯恩斯到底怎么做到解决工人失业的。他讲过一个"挖坑理论":雇两百人挖坑,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这就叫创造就业机会。现在的人会说,这不是神经病的事么?雇两百人挖坑时,需要发两百把铁锹,当政府买铁锹时,生产铁锹的企业开工了,钢铁厂也生产了,当政府发铁锹时还得给工人开工资,食品公司也有钱挣了。等再雇两百人把坑填上时,还得买两百把铁锹,还得开工资。
这个例子,就是当国家萧条时,经济发展很慢慢的时候,政府不是没有办法,政府应该出来做点事,用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发国债的方式把经济从大萧条中拉出来。
国家用经济学理论指导干预经济生活的历史是从凯恩斯开始的,由此经济学理论从微观走向了宏观,从个量分析走向总量分析,所以宏观经济学是从凯恩斯开始的。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油价飙升,物价飞涨,政府再继续刺激经济时,经济并没有实质增长,只是物价在上涨,通货膨胀来了。1997年-2002年,中国经济出现过冷现象后,有些通货紧缩,利用凯恩斯论指导下,还是向前发展了。相比之下,通货膨胀,这个经济病,难治些?还是经济理论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在美国,他们就又产生了货币主义学派,只要控制货币供给量,就可以调控通货膨胀。后面也有供给学派,福利派等等
在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的时候,就回有人去研究它,就会提出新的理论,然后去解决这个问题。走进书店,经济类书籍,琳琅满目,面对这么多学派的的书籍不知从何下手。但实际上经济学只有两派,一派就是我们说的新古典经济学,那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派就是新凯恩斯的经济学,这只"看得见的手"。这两只手就如我们左右手,经常在互搏。也就是说一直在争论,究竟用那只手!
到了现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也得到提高,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和总量的相互关系。总量问题,如总的经济增长率,总的就业率,总的价格指数,税率,汇率,经济周期等,当其中某个指标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就会作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例如PMI,采购经理指数,也称孤岛指数,例如你在孤岛上,那个经济指标你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上个月采购经理购买了什么。是通过对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汇总出来的数据,每月1日发布,往50向上,表明经济扩张,低于50向下,表明经济萎缩。一般我们利用连续三个月的数据,去看趋势。
凯恩斯说,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中有4个部门,第一个部门家庭;第二个部门,企业;第三个部门,国家;第四个部门,国外部门。一个家庭要赚钱,就是储蓄,消费,企业就是生产消费品,和投资。首先家庭和企业的平衡,家庭储蓄等于企业投资,消费品等于消费,假设家庭不愿意消费了,企业也就不会投资;有了国家来管理,就会收税,就有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国外部门,就有了进口,出口,要想达到宏观经济平衡条件就要出口=进口。
经济生活有两个方面:一边是供给,一边是需求。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就是总供给,总需求。家庭的收入等于企业的消费品,储蓄等于投资,财政收入等于财政支出,出口等于进口。总供/总求在理想下是要求平衡。消费品+储蓄+财政收入+进口=消费+投资+财政支出+出口。现实中,不那么完全平衡的,物极必反,就是太不平衡了,就会出现经济增长过快,或则衰退。也符合阴阳理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成长,退步,彼消此长,等混为一体的关系。有人会说,我储蓄怎么等于企业家投资了,我赚了钱存在银行,企业家又从银行借钱去投资了,但现实中,中国也没有完全100%让储户的钱,让企业家借去投资,这个任务就是国家需要灵活调控的,达到一定的经济增速就好了。只是往平衡的总思路那里调控就好。
前面说到的一国经济,自然要提到经济总量。它用GDP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总消费+总投资+净出口,我们就清晰的看到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刺激总消费,加大总投资和鼓励出口。
刺激消费,投资,出口,都是用钱去消费,去生产产品。那钱在这个流转的市场就是金融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期货),货币市场,怎样让它们平衡,就是供给和需求来着手处理的。例如股市的印花税,就进了财政收入。国家财政支出拿钱就养军队,公务员,教师,借钱给银行,到企业家,等等就都是改善需求量的措施。
宏观经济学还是一个不成熟的学科,望大家和它一起成长!
参考,韩秀云《推开宏观之窗》,
何帆《宏观经济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