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
昨晚睡前在思考对立和模糊这一对概念。
一直觉得日剧能引起有趣的思考。
最近的日剧《有村架纯的摄休期》,讲的是村花自己扮演自己,剧里有村架纯的故事是虚构的,只有身份是一样的,说白了就是真的演假的。
这样戏里戏外嵌套的方式真的很棒,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而且剧本身用的也是纪录片的手法,是枝裕和也拍了一部分。是枝是电视人出身,他喜欢称自己是电视人,转行拍电影是从纪录片拍起,他的电影基本也处于电视向电影过渡这样模糊的形态里。所以在这部剧里,如果没有类似第四集很明显的戏中戏结构,真的村花和假的村花并不太容易分清楚。由于剧本身也很生活,它能呈现的效果:等反应过来这不是真的纪录片的时候,你会发现明星的日常生活和我们也没什么不同,和我们有相同的烦恼,或许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主角身份、拍摄手法、观感都是模糊的。
正因为它的模糊,才能从大多数对立里脱颖而出。
我的个人理解,普遍来说,无论是电视还是电影,只要需要剧本,制造模糊肯定会比制造对立的难度大的多。类型片相对而言更有市场,我们为什么喜欢看类型片,因为它充满了对立,大小、善恶、强弱、爱恨、悲喜、黑白……对立就会存在冲突,冲突带来刺激,这其中一连串的强逻辑关系让我们更能清晰地感受到在文学加持下影像的力量。而模糊则不太可能成为力量,模糊只给你提供感受的氛围,至于感受到什么,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模糊不好把握,很难说清。
且模糊更多时候也意味着高级,高级不一定是多高级的词,就是那样表达好像很厉害,也不一定是多好的词。
比如官场话术就是模糊的,说了很多却相当于什么都没说,而它厉害的地方还在于,即使什么都没说,它也还是能够表达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官方发表了某篇通稿,要部署某项工作安排,洋洋洒洒几千字,虽然都是废话,但言语措辞之间总是隐隐地强调,工作怎么进行我不管,别给我搞出差错。互相推诿的踢皮球能力着实令人佩服,最后遭殃的只能是被政策执行的人,踢皮球的人眼里只有皮球,不把人当人看。
又比如片儿汤话,同样模糊。片儿汤话真的很形象,片儿汤从外观上看有些模糊,特别是面食煮久了会糊掉,完全变模糊,对应到话术上,其实没有人不说片儿汤话,而有的人老说片儿汤话,表达欲还十分强烈,对任何事情都要发表一套长篇大论,每句话都不招人讨厌,放在一起却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就只是那样堆着。像是有人请我去他家做客,被热情迎进门后,他自己躲进房间打游戏了,把我一人晾在那,那我是来干嘛的?
表达的时候罗里吧嗦很致命,学工科让我更确信这一点。
好几年没在家待到过四月,已经到了春夏模糊的季节,最喜欢这样的日子,阳光充足,植物呈现的颜色不那么耀眼,走到哪里都很舒服,好吃的蔬菜越来越多,周围的人都充满了干劲,很多事情也会慢慢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