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宋代历史再认识
主讲人:邓小南教授 北京大学
○引 严复:若研究人心、政俗之变,则赵宋一代历史最宜究心。 黄仁宇:中国历史中主要的朝代,每个不同,而尤以赵宋为显著。 宋史研究现阶段情况:宋史现有资料较稳定。 ○宋史的基本概述(史:时间+空间) 【时间】:2000年帝制历史的中段时期(两宋:约320年) 「唐宋观」:“唐宋”并提,“宋”为一系列变化的整理定型期; 「宋元明观」:“宋”为一系列新发展的新开端。 【空间】:【广度<前朝】五代十国(5朝14帝53年)基础上形成「北宋」疆域; 【深度>前朝】终结如汉唐的统一国家亡于王朝自身扶植的封疆大吏史。 【“积贫积弱”的宋】: 1.《宋代的石碳和铁》 宫崎市定观点:宋以前中国文明落后于西亚文明,至宋超越西亚而居世界最前列,并刺激欧洲文明向前发展。 2.《中国科学技术史》卷一 李约瑟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史(应用科学/纯粹科学)主焦点在宋代。 3.“三大发明”: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真正应用普及。 4.“积贫积弱”的历史观反差:国内史学家以近代史观为基点观悟宋史;国外史学家更关注世界史中文明成就的影响。 ○宋初的立国形势和“天下”秩序 【终结“六代”的历史可能】: 1.前朝基调过渡:总结五代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经验,政治秩序由紧驰松,开国基调相对和缓(贯穿宋史); 2.开国君主(个人):赵匡胤由军阀向千年君主规范的调整;从“比肩”兄弟到君臣之分;建立上—下政治秩序。 3.基本国策:防弊之政(弊:晚唐、五代惑乱;“祖宗之法”的萌芽)(eg.“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七 宋太宗即位诏——仁宗起定“家法”) 【地理区划与国家疆域】: 北宋疆域与自然地理区域叠压关系: 宋(东部季风区/大部分农耕区的统一)总体重合,农耕VS游牧 力量相对均衡,周边民族政权不复旧朝依附关系,走向抗衡并立阶段——被周围政权挤压下的宋内政 (eg.宋真宗 第三帝•澶渊之盟:官方誓书认定一天双帝:大宋皇帝,大契丹皇帝;誓书内容“各守疆界”,开始对“国家”产生从文化到地域、模糊到清晰的认知,从“普天之下,莫非国土”的“天下”走向疆域、主权的有界“国家”,从依靠军事力量此消彼长的灵活“界限”走向以誓书约定而较为固定的“国家界限”——“中国”概念的新认知) 【制度——社会流动】 科举制度 完善:严密化且开放化 eg1.宋真宗:糊名誊录制,不惜工本力趋公平——一定的社会阶层流动 eg2.《宝祐四年登科录》直系三代统计,录取进士601人,官僚出身184人,平民出身417人——不能反映家族关系全貌情况。 eg3.宰相家族分布:唐369名/98家族,宋134名/126家族 eg3.榜下择/捉婿 冯京 ——寒俊出身的人才养成:长于文章、经术、政事的复合型人才 ——学术开放与发展:eg.经学的形成:开放的时代氛围,讨论的模式,儒释道兼通的各派学家 ——政治言论的开放:eg.开口揽时事,议论争煌煌。(欧阳修);尚气节而羞势利。(陈寅恪) ○宋的时代潮流走向:平民化 世俗化 人文化(前代:贵族化) 1.文学艺术 eg.咏庐山——唐 李白(“日照香炉”篇) VS 宋 苏轼(“横看成岭”篇):从山水意向走向人文意趣。“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钱钟书)。 2.社会风貌 eg.墓志铭的选择——[唐]女子的家世背景及个人气质形象特征,[宋]女子为母育儿的含辛茹苦之事 eg.绘画——[宋]《清明上河图》的“另类” 3.民间教育 eg1.“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〇 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 eg2.“今年不免聚二三十小秀才,以教书为行户。”《陈亮集》卷二十《答朱熹又乙巳春书之一》 eg3.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弱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著面看人。《秋日郊居》陆游 eg4.中国古代童蒙课本“三百千”的出现:《三字经》(南宋后期),《百家姓》(北宋前期) 小结:科举——中:做官 / 不中:从教,教育普及 宋史再认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 )> 国势;以昨日之历史探今日之中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