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记忆
查看话题 >澳洲打工度假 | 疫情,澳洲,Bob Marley和1.5米的距离
2020年3月
塔斯大概是澳洲最多雨的州。
因为阴冷多雨,所以比其他地方都更适合宅在家里烤火,看书,喝茶,再捣腾一点小东西。
烤火的时候,我看完了60篇的方方武汉日记,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会被删还被骂。
国内疫情很严重的时候,在相对安全的澳洲,焦虑、感动、悲伤的心情,全都消耗了一遍。当澳洲的疫情迅猛发展,我有点不愿相信:难道还要再经历一遍?买不到口罩、买不到蔬菜、猪肉涨价到50块一斤、小区不让进出……
3周前朋友告诉我,她在的城市有了塔斯第一个病例。那个城市离我住的小镇开车30分钟,几天前我才刚去过。我以为属于偏远地区的塔斯,又在塔斯偏远的小镇,大概是不会被卷进这场浩劫里的。
谁知道3周后,整个塔斯的病例数向100跑去。
对比看,有着整个塔斯总人口的70倍之多的家乡小县城,一共才出现过2个病例。
国内的朋友们让多囤口罩多囤食物。
我一遍遍地解释这里没人戴口罩,并且很久之前就买不到口罩。老实说,一开始我也不觉得真的会用上,我也觉得去个海滩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戴口罩的常识,大概是经历过国内疫情,才会学到的。
对于2003年的SARS,我能记得的画面只是下课后的走廊上,大家匆匆赶去洗手。但我还记得那时候的恐惧心情,人生里第一次意识到,要是不幸运的话,我也可能会死。
所幸朋友寄来的口罩一周内已经到了墨尔本,大概下周能来到这个偏远地区。
几周前,澳洲限制中国大陆旅客入境,很多人想方设法经第三国入境。现在,国内限制入境,砍去了很多国际航班,查询到最早能回国的航班在5月份。这样的反转剧情,之前我只在英剧里看过,还为此鼓掌佩服。没想到的是,现实比剧情更加荒诞。
我们用了那么几百年连接起的文明世界,竟也会有不得不各自封闭的情境。
在天天紧盯着ABC NEWS的时候,国内的朋友圈开始恢复了日常。
上个月还都是疫情、数字、口罩,现在回到了带娃、卖货、出游、美食。也从“吃野味”,到“隔离日常”,同时也有了“不会抄作业”、“阴谋论”,以及“中国病毒”和“歧视华人”。看到这些消息,还是会觉得烦心。
世界上的蠢蛋和坏人,肯定是无关国界,均匀分布的。
在疫情刚开始在武汉爆发,成为全球焦点的时候,去咖啡厅喝咖啡。非常Gay气的服务生(天知道包含了我多大的赞誉)一屁股坐到旁边的沙发上,吓了我一跳。他问我们从哪里来,可不可以问我们问题。他说,新闻上到处都在说亚洲人因为病毒被歧视,但他问了身边认识的亚洲人,都说没有遇到过。他问我们,在塔斯有没有被歧视?我们说没有。他舒了一口气说,看来新闻都不是真的,还说,这种事不会发生在塔斯。
我想世界上的善意,大概也是不分国界均匀分布的吧。
随着澳洲疫情越来越严重,几乎每天都有新的限令出台。我们离理所当然的日常生活,也越来越远。营业场所不断关闭,婚礼和葬礼的人数有了限制。所有住在旅社、酒店、营地的游客都必须离开塔斯,他们该去哪儿呢?
失去工作的背包客们,该去哪儿呢?
封城时滞留在武汉的那些人,过了怎样的60多天呢?
房东在医院工作,经常需要戴口罩。因为疫情的原因,剪了40年没剪的胡子。他们夫妻俩通过视频向所有人介绍了他的新形象,之后的几天,成为了热门话题。每次见到他,我都装作吓了一跳的样子,成了家里一个好玩的游戏。
在恐慌购物的上上周,房东每天都去超市采购,买了看起来足够3个月的卫生纸、大米、牛奶、面粉、黄油、糖、肉……昨天,他们搬回来一个冰柜。才知道为了储存食物,冰柜也被抢空了。跑遍各个商家都没有买到,最后只能以全新价格买了个二手的冰柜。
至此,家里共有3个冰箱+1个冰柜。
两周前,我们也去海边挖生蚝。这是个很容易划伤手但也容易上瘾的活。一不小心,就会挖回好几桶,吃不完的,冷冻起来。我们开玩笑地说,万一食物紧缺,可以偷偷去挖生蚝。
我们还想着可以用豆子做豆芽。
可以用院子里的玉米和邻居换南瓜。
盘算起院子里养了几只鸡。
开始经常洗手。
开始非常在意1.5米的距离。
保持着1.5米的距离,可以不用费心社交谈话。
和工友们保持着1.5米的距离聊天,开玩笑说,看起来我们关系非常不好。
去中介找工作,员工隔着1.5米的距离告诉我们有消息会通知我们,有的甚至隔着玻璃窗挥手,示意他们不开门。
在疫情下找工作并不顺利。开车回家时候,天气正好,步入秋天的塔斯变得柔和了一点,连空气也和以前不一样。突然也不执着于工作了,虽然有疫情的阴影,自然世界依然美好,不值得浪费。
虽然没有赚钱稳定的工作,但还能cover支出,有房子住,不愁吃穿,足够了。
小镇上有个由志愿者运营的电台,每天都会放一些老歌。
歌果然还是老的好听。
不只是我们时代的周杰伦五月天,还有更久远时代的音乐。
某天早晨听到了喜欢的歌,但不知道歌名,写邮件给电台,竟然拿到了完整的playlist。
我开始弹Ukulele,想着在疫情期间闭关结束后,焕然一新的感觉应该很酷。
我们把活跃在60/70年代的牙买加雷鬼歌手Bob Marley奉为了新的时尚。
重复唱着“Everything’s gonna be alright”,好像就有了平复的心情。
微信公众号:一米八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