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政治经济学》读书笔记:第十章
Ch10后凯恩斯主义货币理论
一、不确定性、时间与货币
1.对一般均衡理论的批判
哈恩(Hahn)的批判:建立货币经济模型要求每天都有交易,一个“顺序”经济体,而非所有交易都在一个时间点完成的瓦尔拉斯经济体。这意味着需要有一个关于价格预期是如何形成的理论。金钱能贮藏,起到连接现在和未来的作用;但还不够,需进一步考虑不确定性,货币是对不确定性的预防和价值储存,但一个独特的均衡仍然无法保证。在一般均衡模型中,只要没有从理论上证明货币相对于其他商品具有某种特殊性质,就不可能找到货币的固定场所。
戴维森(Davidson)认为,弥合不可改变的过去和不可知的未来的最重要的权宜之计是建立以货币计价的合同制度。因此,货币也可以作为一种支付手段(一种广泛的交换手段),促进合同的清算和最终结算。
后凯拒绝一般均衡
2.货币、不确定性与私有财产
后凯恩斯主义认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逆转的时间是人类状况不可回避的方面,
然而,货币也增加了不确定性。在通过市场组织的经济体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直接的、通常是个人的和习惯的联系被货币的间接联系所取代,宗教、等级制度、家庭和其他方面分配的相对确定性被建立在货币收入基础上的分配的不确定性所取代
Wray(1990):
信用交易是最初的市场现象,而货币只是一个记账单位
货币是一种资产负债表项目,一种将购买力从未来转移到现在的方式,可以作为保险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持有,以满足预期和意外的付款承诺,因为它是公认的购买力形式和普遍认可的债务偿还方式
但没有历史证据证明这一点,且Wray分析的主要理论问题是私有财产是一个历史上特定的术语
Wray的结论与他分析的基础是一致的:不仅信用先于金钱,而且所有的钱都是信用货币。这种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1.卡尔多的货币供给内生性
卡尔多首次系统地阐述了后凯恩斯主义货币内生供给理论。Kaldor(1982)总结了基于黄金货币的经典货币数量理论,认为“货币价值与其数量成反比,这种关系取决于以货币形式持有财富的需求,表示为收入的比例”,只要纸币可以严格地转换成商品货币,货币供应量就可以看作是外生的
卡尔多选择了对数量理论的批判,其依据是决定的方向是从收入到货币,而不是反过来。信贷资金的供应并不独立于其需求,因为这种资金是作为银行贷款预付款的副产品而产生的。
货币存量的变化和流通速度的变化是相互替代的;如果流通速度看起来稳定,那只是因为货币存量的数量不稳定
2.银行与货币供给内生性
Lavoie(1984,1985)阐述了货币供应内生性对银行经营的理论意义:与教科书传统观点相反,贷款制造存款,央行通过提供准备金来调节贷款预付。
银行将零售和批发存款负债的投入转化为零售盈利资产(贷款)和批发防御资产(现金和证券)的产出(Moore,1988,ch.3,1989a)。银行对其资金成本收取加价;它们是零售市场的价格制定者和数量承担者,而批发市场则相反。
摩尔的结论是,银行贷款额完全由其客户决定,银行不能随意减少资产,只能在一段时间内通过提高利率或要求更高的抵押品来减少贷款量。由于银行被动地回应客户的贷款请求,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维持其储备头寸。
货币供应在利息货币空间中是水平的(the supply of money is horizontal in interest-money space):任何名义上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都是必须的。因此,名义货币需求量总是必然等于供应量。信贷货币的供应量反过来又会对银行信贷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信贷需求只是借款人对额外货币余额的需求。
摩尔(1979,1983):货币工资是由外部因素决定的,而且向下是不灵活的。根据成本加成定价法,名义工资法案的规模决定了银行对流动资金融资的需求量。央行调节银行为提供营运资金而增加的贷款,从而维持货币供应量的同时增加。通胀是货币工资上涨压力的结果,货币供应量随之上升。
总结:由信贷需求主导的货币需求创造水平的货币供给
3.后凯恩斯主义对水平货币供给的批评(Horizontal Money Supply )
Rousseas(1986)提出了一个早期的批评:强调了银行和其他机构的货币流通速度和金融创新的重要性;央行不必完全满足货币需求的增长。相反,可以通过利用个人持有的闲置余额、节约交易余额和银行的金融创新来实现。银行不必被动地满足客户的贷款要求,而是可以对贷款进行配给。
金融创新、交易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闲置资金的动员所导致的部分速度上升以及央行的部分通融,都意味着货币供应量向上倾斜(尽管仍然是内生的)。
总之,Rousseas强调了货币内生供给速度变化的重要性。
Pollin(1991,1993)声称后凯恩斯主义的内生货币供应理论有两条线索:
1、以摩尔和卡尔多为代表的顺应主义者(accommodationist )认为,央行满足了银行对准备金的需求,因为它希望保持金融体系的有序状态。货币供应量是水平的,利率由中央银行决定;
2、以Rousseas和Weintraub(1978,ch.5)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认为,中央银行可以对准备金的可用性施加重大的数量限制。为了找准备金,银行被迫借款—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组成—在自发寻找储备时,银行往往会推高利率,以吸引资产持有人购买流动性较低的非存款工具。因此,货币供应曲线,虽然是内生的,但在利息货币空间中向上倾斜。
波林赞同结构主义,强调金融创新在决定货币供应向上倾斜方面的作用。随着银行寻求储备,金融体系的体制结构往往会发生变化:如果成功,金融资产流动性提高。自发产生的储备可能并不完全成功,流动性危机可能出现,及金融危机。
两大主义区别在于:央行是否能独立制定利率
货币主义的退却意味着,现在很少有经济学家将央行准备金视为应受严格控制的政策工具,普遍认为央行影响经济中“实际”和货币量的最重要的政策工具是短期利率。
4.外生性/内生性和货币的形式
供给外生性是法定货币的一个相关概念。货币供给的独立性及其国家的任意性,是货币数量论对法定货币具有一定适用性的根本原因。
货币贮藏可能被视作流通速度变化,依然可以反对数量论,因为存量增加被其速度下降所抵消。不过货币流通速度通常不是指整个货币存量,而是实际流通中货币。
5.内生信用货币的交换价值
信用货币交换价值的稳定性:
信用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即贷款创造货币,对信贷的需求主要由实际积累过程决定,并不能保证其交换价值的稳定性。实际积累过程的其他变量都是决定信贷需求和偿还的因素,所以无法预先保证信贷过程稳定和谐地创造出与商品价格、价值和速度相适应的银行货币数量。
以上与后凯对通胀的分析有关:如果名义工资是通过制度机制确定的,例如工会和雇主之间的谈判程序,而企业随后通过成本加价来确定价格,那么通胀不是由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的。因此,面对70年代和80年代持续的通货膨胀,后凯恩斯主义者主张采取永久性收入政策,正如Weintraub(1978)在他对货币主义的批判中指出,对货币供应的严格控制只能通过提高失业率的社会成本方法来降低通货膨胀。
信用体系倾向于适应成本推动型通胀,因此,信用体系有必要区分因为经济真实扩张引起的和纯粹由于货币工资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
信用货币与商品货币保持可兑换关系,其交换价值就有锚定的保证,取消这种限制,就没有任何锚可以保证其价值的稳定。信贷体系的不受约束的运作可能会产生大量的信贷资金,与实际积累不协调,纯粹由于货币因素,以及涉及证券交易所和其他资产的投机泡沫,价格上涨的可能性存在。
由内生性创造的信用货币可能会严重破坏稳定,央行在信贷和实际积累方面的任务比明智地设定利率更为广泛。
评论:
雷是MMT主义者,MMT的货币国定论有其合理性,但其税收驱动货币论、主张持续政府赤字,公共部门的债务和赤字就是私人部门的盈余直觉上即很难站得住脚,实质性取消了货币的价值基础,只剩下债权债务性质,而且HPM也不是国家主观决定发行的,其数量是由经济体内生决定的(或要求的),HPM不是源头,而是结果,HPM与货币的数量等式给了MMT以前者决定后者的假象,但货币乘数只是个经验比例,不论是准备金还是现金,本质上都是由经济体决定的,政府职只能决定收取多少比例,所以,政府不是货币的真实源头,而只是形式源头(规定法定货币的形式、规格)。货币内生供给既可以通过央行为了维持金融系统稳定而调节货币供给实现,也可以经济体内部通过改革调整实现,内生供给创造的信用货币在适应通胀和超越实际积累需要的倾向会破坏经济稳定。
-
Herbie-Li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5-02 22: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