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完成《卡门》的改编小说后的思绪
我终于把一个《卡门》的改编故事写完了。坦诚地说,在这篇小说的灵感刚出现、我着手开始创造它时,我没想到遇到的波折还不少,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想法。
(一)没有料到的意外
首先我没想到战线会拉得这么长。这个故事的创作大概开始于2019年的12月初,一直到2020年4月16日(也就是今天)的清晨五点半。在此期间,除了外部发生的大事外,我经历了论文、考试的轰炸,然后回家,过年,疫情宅家堕落陷入信息轰炸陷入沉思自闭(这也是我晚睡的次数最多一个假期,还因此免疫力下降结果皮肤还因为被真菌感染而发痒),在家主要是看看动漫,看电影纪录片。书没看多少,手机是每日最佳伙伴。然后主要只接触几个家人,和爸爸闹矛盾现在已经不想讲话,奶奶住院又出院,和朋友线上聊天,还有和朋友出游了两次。除了这些外期间应该一些大大小小的日常小小的愉快或者不愉快,以及各种各样的细微的感受(但也一时想不起了)。小说的创作穿插在这个漫长的过程里,在校期间是创作时间不足,即使努力抓紧空隙写了结果没想到依然写不完,有时候为自己腾出时间写了结果反而拖延,而每日有了大量可支配时间时速度就放缓了下来,回家后更加拖延了。结果是时间更充裕了,每日效率却没有提高多少,甚至为0。(生活有许多事情充实着或许才更有效率?)不过无论是有效率还是没效率的时候,脑子里最常出现的想法就是,“好我要在今天完成多少……啊怎么还没写完”。(狗头)
这个事让我深深地觉得即使是像写作这类,自主的创造性活动,灵感迸发的刹那令人兴奋地血脉喷张,迫不及待地想去实践。但是这种实践本身和其他的实践一样,都一样地需要自律、决心、忍耐、勤勉、精力才能完成。以前我总觉得艺术可以多一些自由,然后下意识地觉得创作者是创作节奏是可以散漫的。经过这一番反复拖延又振作都折腾,我现在慢慢觉得,艺术的自由是内容方面的自由,自由和散漫没有关系。散漫是个人的生活作风,和是否热爱艺术创作、创作自由无关。不应该因为自己写了个小说,就说自己此时的散漫是有益的。而对于创作来说,在自律的基础上有所弹性是好的,而散漫的确不是有益的。
其次就是这个创作过程充满了许多超乎意料的枯燥的部分。比如昨日灵感爆棚但是没有动笔写,结果第二天写的时候没有激情,这时候我就不停地放各种歌,想让自己代入到某种情绪范围中。这种情况尤其发生在计划写作的时候。计划好了一个时间段开始写作,可是坐在电脑前,内心却没有创作的欲望,就像个机械的打字工具人,把事先预想好的情节实践出来,而紧接着便会发现写的时候根本没有想的时候那么美妙,写得吭哧吭哧的。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没有还原出预想的样子。
这种长期的枯燥,无法贯彻到极致的结果,似乎是创作者都会承受的,而且水平提高了也很可能无法摆脱这种情况。如果要选择创作一个作品,就必须承担这个过程,但是它会是什么,在创作之前是无法预料的,自己并不会知道会折腾反复什么,到什么时候,会枯燥到什么地步。而且这些枯燥的尝试中有很多可能没有意义。不过只有不放弃才会得到最后的结果。我的感受有点类似b站的何同学谈论做短视频的体验,他说他做一个视频,为了完成一个画面尝试了很多种方法,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是最终发现只要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搞定。兴奋不会持久,枯燥不顺是常态,但它们都属于这个事情的一部分。
(二)对创作一事态度的变化、对“热爱”的思索
以上的这些体验也慢慢改变了我对写作这件事本身的态度,让我更加客观地看待它。
一开始,我对写这本小说带着一些模糊的预期:(1)写完这本小说会改变我的认知,继而直接改变我的行动和生活。(2)它具有某种高于其他事物的意义,甚至偶尔我想象着完成它的自己也因为这种意义而变得“了不起”“与众不同”(所谓自嗨)。
而写完小说后,我更加觉得创作小说本身是一种无功利性的创造活动,它和文学艺术审美一样也是无功利的,只是后者是心灵的汲取,而写作更强调心灵输出。尤其是小说创作,更倾向于把内心的某种东西以一种复杂而混沌的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我感觉更多是理解、组织、整合、呈现,它也许让我较为整体性的看清一些东西——看清自己某个时段的想法、对于生活整体的态度、对世界的整体观点。这个过程中,我也许会认知到新的东西,但是认知本身并不会改造自己的心灵,也更不会直接改变我的行动——行动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而创作的整个过程的体验让创作在我心中的意义光辉慢慢褪去,这不是说它在我心中变得糟糕,而是我觉得它是一个正常的存在,不应该被过分强调——被称为了不起或者贬低。完成它的过程是复杂的,由很多种感受交织而成:有快乐,也有枯燥或者其他。就像很多完成其他事情一样。阅读文艺作品也是这样的过程。
到这里,我对于“热爱”的理解有所变化。之前我理解的热爱是指做那件事时心中会有源源不断的激情,而如今我觉得这种事是不存在的,真实的热爱必然会既包含着快乐也包含着痛苦。其实任何事情都是平等的存在,而你热爱的事情是你即使完整经历了它,也依然甘愿再经历无数次,继续承担它带给你的一切。是无数事情中自己愿意承担或偏好的那件。
(三)关于生活的平衡
这本小说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支配了我的生活(尤其是在后期),那种感觉并不太好——就像生活的一切都得为它而存在一样。具体来说,我可能会为了它耽误正常的睡眠作息、洗浴和饮食,到了时间最好做一些事情时,为了它而省去这些事情或者把它们推开或延后。
自己的心态认知、以及其他的活动也会围绕着它。首先心态认知方面,我对时间的想法会模糊划分成“写小说”和“不写小说”。然后这种心态认知,进一步促使我的很多活动都是相对于“写小说”而存在的。在“不写小说”的时间里,虽然可能看动漫看无脑视频看电影,但是这么做有很多时候是想要拖延着不去开始写小说,这时候往往对写小说感到很抗拒。这样之后就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罪恶感,以及对自己的不满。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模式?我想是因为我太过在意小说有没有完成,把它视为我的生活所有事务的中心,它是否完成是最要紧的,而其它事情某种程度上可有可无,甚至附庸于这件事。我又回想起来,我曾经高中时,对待学习也是这样的态度,那时候不学习的时光也总是为了逃避学习,而无法真正享受那些娱乐本身。
而又为什么我会把某种事情看作生活中所有事务的中心?我想了想,一是因为上文提到的,自以为某事具有高于其他事情的抽象的意义,然后整天做这件事就可以获得某种充实和幸福。但是事实上这个想法并不现实,我创作这本小说的过程已证明了这一点。还想起以前放假了一个人留在宿舍整天练画画,结果也是一整天都很自闭…。最终这样的生活也是无法持久的。二来我觉得应该是自己把别人的期待看得太重,在意这种得失,所以用自己的大部分生命时光为之努力。这本小说其实本来是一门专选课的作业,在ddl时我只交了一部分,并承诺老师会尽快完成。其实后来老师已经给了不错的分数,不过仍然是很在意老师的看法,然而越是在意,越陷入上述的那种行为模式,越容易产生罪恶感。与此同时,我一个朋友也在小说创作之初表示支持。当我最后一天熬夜赶完它时,她发了一句“所以你又熬夜了吗”,对我有点不好意思的样子。这时候我突然想起了之前另一个朋友说,她很敏感,容易为了别人无意地一句话而付出很多心力。然后突然觉得这和我的境况有相似之处。其实不少别人的“期待”、“看法”,在自己的生活里实际上真的不是分量多么大的存在,但是自己主观地为了它投入了很多时间,继而产生它真的很重要的错觉。我想我以后还是对别人的看法有在意,但不会把它看的过重并过度付出时间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也同样重要。
再回到这种行为模式本身,我想它并不是一种平衡的生活状态。任何一件事都不能成为高于其他事务生活的中心,令其他事情“失其时”。该吃饭就专注地去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不要过于深陷某事,而让一件事干扰了另一件事情的存在。每件事都有其合宜的度。这是一种需要不断探索的平衡。觉得自己还是,要知道不同时间地点身份下,什么对自己最重要,然后努力安排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生活的各种事务都各得其所。
(四)创作带来的新体验、新思索
1.意外的美好体验
写这本小说中我进行的探索让我意外地收获了一些美好的体验,让我隐约地发现了一种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不是上面的那种行为模式)。这本小说是在学校的时候开始创作的。那时候的我常常会有一种纠结,什么时候创作,去哪儿创作。不得不承认,那种按部就班的高中生活下还是有强大的惯性的,以往的生活依赖着别人拟好的一个框架而活。于是到了可以自己决定的时候,心里少不了很多纠结、不确定甚至恐惧(这种体验我也把它放置到了角色身上hh)。
而我也鼓起勇气实践了我自己的想法,这让我收获了全新的体验。我带着电脑,去了校内的咖啡馆,一些餐馆,还有广州图书馆等各种各样的地方,然后意识到在我喜欢在这样充满陌生人流而氛围自在不压抑、人们各行其是,没什么人注意我的地方做自己的事情,做完自己的事情还可以去周边逛一逛。那时候写小说的效率也还可以。我还在这些地方画了一些人的速写,去捕捉那些鲜活的瞬间,这一切让我感到心里很充实且具有生命力。现在也要努力创造这样生活的条件吧。
2.身为创作者的而产生的想法
创作的过程中深深地意识到创作的确是耗费自身生命力的事情。它是一种自我输出。自己要先有充实的生活,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承受写作这件事。当然即使不写作,自己的生活的整体和谐才是最重要的东西,不能因为写作一事就不顾其它。另外, 写作所需的生命力还和个人对生活的感受力有关,本质上这又回归到了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对生活是否具有感受力和热情。如果没有或者不够的话,写出来的东西也会枯燥干巴巴(也许这也是我写作时遇到枯燥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还意识到自身的匮乏。一是生活阅历。缺乏阅历的同时还尚且缺乏对生活细腻入微的感受考察。二是驾驭语言的能力。写完之后虽然心底也认可这本小说以及自己为它的付出,但是也读过一些作品了,必须承认自己并不算天赋异禀的作者,而后天上的努力也依然不够。意识到自己无法凝炼地用文学的形式表达所思所想。还需要多多学习。三来就是叙事能力的匮乏。我在想要和妈妈讲这个故事时,发现它本质上还比不了儿时童话的叙事性,甚至不够有趣,吸引力不足。(也许可以多看看民间文学叙事?)不过,以上三方面的追求都是永无止境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吧。
3.创作本身是怎样的过程
最初的小说大纲的是什么已经无法非常明确地考究了。我首先明确了自己想要通过故事呈现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慢慢形成一个故事的总体大纲——不过是很模糊的大纲,很多细节并不明朗。接着就按照思路开写了。这个过程中会后会有新想法、会有觉得需要补充细节,或者觉得修改一些东西才更加合理、更好表现一些东西。然后会在原先大纲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情节可能也会有变动,甚至一个情节在我脑海中有很多种可能——比如关于结局中的两个角色会不会走到一起之类。
除此之外,就是感到自己的想法、经验的变化也影响着小说的故事的发展。创作的时间跨度是几个月,这段期间无论是我的生活还是外部世界都发生了很多事,自己的体验和想法也在不断地变化中,看待人事,还有自己的态度也有很多变化,这一切也影响了我对角色们的态度,继而影响了我对他们的理解和刻画,以及情节的走向,角色的命运等。
最后就是创作过程的纠结。首先这往往来源于对不同角色的揣度。这个人,会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想,做出什么选择。当角色和自己差别很大的时候,这种思索会有些痛苦。因为要将自己代入一个和自己截然不同甚至某方面完全相反的人的立场去思考。有的时候会觉得自己揣摩的东西不够真实贴切,会苦恼。不过不论如何,写出来的结果还是有意思的。(ps觉得下次可以多看看别的小说,去理解不同类型的人物的内在逻辑,这样自己写的时候也会顺畅)其次就是关于人物所处的环境——我没法贴切地塑造它,以及描绘人物置身其中的体验,这让我觉得没有实感。这主要是因为我设置的时空背景距离我的生活太过遥远。而我并没有做足够的背景研究。我抱着省事的想法,只找了小说可能涉及的那方面的一点历史素材,但是创作时我发现这对我来说还是不够。可能以后还是要从多个方面去切入一段时空,搜集相关的素材,构建一个整体感,如政治,经济,思想,最后再落到某个群体的立场上,当然这个搜集是无止境的,自己觉得够了就可以停下来。(以后可能可以多看看历史剧,把自己代入到某一个人身上去看他的选择。或者考虑画画的创作方式,可以让自己直观得代入那个世界。)
(五)谈谈这本小说
先谈谈它的创作动机。在大学的专选课上,期末作业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论文或者改编一部经典作品。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即在某一部作品中,一些人物可能因为作品的语境,而无法为自己发声,比如许多被男性话语所笼罩的女性角色,创作的改编可以创造出一种新的话语,为这些角色发声。于是我选择了《卡门》这部作品。
卡门在这部作品中是一个美丽,热烈,大胆而极具魅力的吉普赛女郎,她热爱并追求自由而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不过以上算是非常简单的概括,并不能囊括卡门的整体,阅读作品时会感觉到卡门的生动和复杂。只是这部作品中,卡门都是活在男性的叙述中,她不可避免地被描述成诱惑他人堕入深渊的美丽女子,具有某种原始的、不可控的、引人发狂的力量,在叙述者唐何塞眼中,她破坏了自己的理智,让自己爱上她,继而他走上了罪恶的路途。但是我从另一个视角看,却觉得这种说辞中包含着一种懦弱,他不愿承认自己走上这样的路途主要是自己的责任,正如他一开始不敢承认自己对卡门的感觉。卡门所为诚然算不上什么大义,但也只是在她的立场上所做出的真实的选择,她追求自由,所以不惜一切代价去获取和实现,于是她利用唐何塞让自己出逃,并且之后也按照自己认为的规矩补偿了他,在爱唐何塞时与他接近,在不爱时就漠然放手。全程她只是很真实而坦诚地追求着自己的目的,并没有有意地去诱惑别人,更没有什么阴谋。
我想诠释的便是这样的卡门形象。在具体创作时,我架空了背景,将她放置入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但在文中没有明确点出)。同时又设置了一个和她对照的女主角萨曼莎,也是故事的主要叙述者。萨曼莎的经历、所思所想融入了很多我的个人经历体验和思考,不过她所实际经历的事情应该比我经历的要沉重太多(现在我想关于我应该也有很多写不出来的部分)。原著中的另外两个男性角色也加入了这部小说。而我后来在创作时发现,自己创造的两个男性角色无意中也对照了原著里的两个角色……不能不说这是很奇妙的体验了。
我对萨曼莎这个角色很理解,但说实话没太多特别的感觉。我在写她的时候并不是事先想好了角色性格,然后去揣度她会如何思考如何作为。而是我把自己直接代入她,写自己面临那些情况可能会如何思想,不过她的遭遇和体验,有一些也是我的经历和体验。总的来说,她分享了一部分的我,又一定程度上按着我的思想而思想。所以我看着她,看到她的懦弱和勇气,看到她的犹豫和决定,对她的一切没有特别喜欢这个角色,但也没有多么讨厌。这有点像对待自己的态度,又有点像对待平平无奇的路人甲张三的态度。 但从我为她设计的人生来看,她经历了略为动荡的一生,比我经历的要沉重。于是我想也许我只是从理性上对她的一些想法理解透彻,但是却未必能拥有她的众多感受——正因如此在写到她在面对一些经历时的感受时候,总觉得写的很不够真实。也许我作为一个作者虽有理解,但还欠缺同情和感受,正如我对我自己或许也缺乏这种感受上的认同。
但是我所呈现的她的人生、已经各个人物的人生的确反映了我这段时间对很多事情的理解。关于她,我一开始想写一个女孩由对世界无比好奇,向往着生命的无数可能性,到被周围人所塑造、束缚,再到她勇敢地跳出精神束缚,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的故事。到后来我陆陆续续地见证或亲身经历了一些事,我不再想写一个过于“自我”的故事,一个将自我意识的壮大与人生的精彩建立因果联系的故事,感觉这样的故事总是忽略了现实的残酷性,以及人的命运中不自主的成分。甚至自我本身,也和外力的塑造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塑造也是不可逆的。人的自主选择只能建立在这一切之上。所以写到最后,萨曼莎经历了很多,折腾了很多,但这一切并不是她最终精彩结局的垫脚石,而只是她人生的一部分。她最终的结局无比平淡。(个人比较喜欢谏山创《进击的巨人》中塑造的那种个体与世界之间的张力,残酷的世界,卑微的个体即使在被碾碎之前依然抱着不屈的意志,这两者的共存让人震撼。)
这个作品的最后,大概传达的是一种生活的意志吧——无论内心如何,将面对着什么,人们都会生活下去,世界依旧会继续运转。
(六)小结
总算是把这些基本记录下来了。不过这些想法应该是只属于这个时段,包括对写作的看法也是,不同境界的创作者对创作的态度肯定会有差别。那么这些想法的总结就告一段落了,慢慢看未来会发生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