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比巴拉的海
我觉得我这一生都要完蛋了!
“有点伤心,说实在的。大家还是特别平凡,到现在为止”
好些东西,你在拥有它的时候,是无法觉察它的好,亦或者珍贵的“立体呈现”的。而唯有它离开了,不再被你拥有,于是这感知的“后知后觉”---才是让人得到一种“也曾有过”的感慨万千。
拥有过一个人,拥有过一段岁月。你经过一本书,你抵达到某处景色中。
以及,你在这个冬天,经历过一些什么。
这个冬天重温《乐队的夏天》的时候,开启时间线,去追述一些过往。
当热闹跟喧嚣的部分,能够留下来,并沉浸入你的世界观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启迪。我的所得,便是一开始的那句——“其实比九十年代心态好多了。但是大家都老了,我挺伤心的。”——出自“新裤子乐队”的主唱彭磊口中。
后劲十足的概念是什么呢?大概在一个通宵的某个早晨,才睡去却突然在梦里惊醒,起身的时候,发现自己泪流满面。于是翻开桌上的日记,开始记下这部分的情绪。
“没想到二十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这么平凡。我们以为自己会变得更好,更加厉害,甚至更加出色。可是这一切并没有发生”
我大概知道,这些句子,得是十年后,或者二十年后,我会对自己说上的部分。---只是眼下命运馈赠,借用他人之口,来提前把这部分的剧本台词交付给你。
而剩下的部分,你该如何看待,那便是你自己的课题了。
于是,回归到“后知后觉”这个话题。
踏入二十五岁后,开始认真地,复盘一下从前到现在的路径。从二十一岁开始期盼的二十五岁,工作出现转机的时候,爆发了疫情,跟自己和解了一部分,即将失去挚爱---给予我最多爱,最多温暖,最多力量的他,对我终于失去耐心,不再愿意和我一起面对未来的变数。当然了,这可能就是我的宿命吧。
从小到大,总会被说跟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可是我有点觉得: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现了问题,亦不是我自己出现了问题。
一切的缘由,只是时间线的问题。
或者说,不是时间线,而是时间感受的问题。
你知道人在什么时候(年纪)会觉得无聊吗?大概是四十岁的时候,所谓的中年危机---知道自己此生里,能够顾好眼前这个家,就已经竭尽全力。
而至于觉得有气无力的时候,大概又是几岁?大概是年近三十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过往的辉煌或者欲望,都不足以让你抵达自己所期待的那份云巅---你只是一直在行走,但是可能一生都无法抵达彼岸。
而当你经历第一次人生真相,或者信仰破碎的时候,又是年岁几何?大概是十八岁的时候,你经历了人生的第一次辉煌---高考阶段的全力以赴,不同程度的金榜题名--哪怕是一份普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可是,至少在那个时候,你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大有可为的,对么?
只是然后呢?你会发现,那可能是你一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剩下的年岁,后来的日子,你一直被生活推着前进。
即便这个过程里,你也曾经努力地试着跳出生活的洪流,去追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或者远方。只是或多或少,在某个阶段,你就停滞了下来。
那个醒来泪流满面的早晨,其实也不过是最普通的一日。我知道我会起床,开启这一日的安排。一切都会有序地进行下去,像昨日一样。
我经常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尽量走得慢一些,在南方城市的热浪跟树荫交错的路途中。想象着我的未来---我或许会跟喜欢的人定居在江南,会在秋天去看枫叶,冬天看雪,他会在书店关门前去接我吃晚餐,给我买一束向日葵。等我们老了,就去大理租一个带院子的房子,养一只金毛,一只肥猫,院子里种满葱姜蒜。
这一次用“想象”,不是“幻想”,或者是“奢望”。是因为我说诉求的这一切,大约是很美的;或许因为它们太美,终究难以实现;只是这个过程里,总是在“想做很多事...”和“可是万一成不了但是又无法回头了那怎么办?”之间来回摇摆。
我觉得我终究无法得到我想要的。我总是一而再地失去;以及,老天爷不曾给我任何一丝关于希望的启迪。我没有拿到我最想去的那家公司的工作机会,我留不住我最爱的人。
我觉得我这一生都要完蛋了!
真是一个绝望的冬天啊,不知道前途在何处。
所以二十五岁来还愿了:我愿意接过自己的命运,自负盈亏;管他什么路途艰难,也必将找到某种信仰;信仰会支撑这样的你,以属于你的方式,将来日方长化作梦境,梦境成为现实。
尽管在这个时候,我依旧一无所有。
想起《乐队的夏天》其中一期主题,是“和少年的自己对话”。还是“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说的那一段,给我触动很大——
“现在要是对少年时代的我自己会说,不要感到自卑,其实你比你周围的那些同学都强多了。他们之后碌碌无为地过一生,但是你会越长大越光彩。”
我的触动不是在于:你看,他这么年少时候不被认可的少年,如今也成为了你的最爱(不是之一,而是唯一)。而恰好是——你看,尽管如今他在镜头前,依旧眼神闪烁,想要隐藏自己;但是他还是通过一定程度的“自我说服”,决定以某种可行的方式,让自己被更多的人认识。
因为只有先被更多人知道你——于是你的那部分“好”,才可以顺便被他们知道。——这是一个年岁中年,而灵魂仍旧少年的歌手,给予我的这个启迪。
想起上一个夏天,被一位女孩问起:“你觉得三十岁,会是你最好的年岁吗?”
“不是。”
“为什么?”
“因为我还有十五年。”
人生四十才开始,而我只是在为四十岁的“光彩”在做准备。大约这是早熟孩童的宿命:越是被生活虐待过、忽视过,才会越发珍惜一切如今所得;以及,会将这甜美果实,尽量留到四十岁后再去品尝。
那就,静候来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