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美国纪行(6)芝加哥
Day 1 橡树园
离开迈阿密,我们也就离开了美国的东部,而飞机到达芝加哥的那刻起,我们也就踏入美国中部,正式进入五大湖地区。
第一天我们去了橡树园(Oak Park),这里是赖特的发家地,分布着同一会教堂(Unit Temple),十几处为私人设计的别墅,以及他本人的私宅兼工作室。赖特将其长达七十年建筑生涯的前二十年都奉献给了橡树园,从1889年直到1909年。对同一会教堂,别人可能更关注卢永毅老师在课上讲的“转了八折”的路径,而我更关心的可能是赖特的装饰艺术风格。

Art Deco演变自十九世纪末的Art Nouveau,当时的Art Nouveau是资产阶级追求感性(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异文化图案(如东方的书法与工艺品)的有机线条。Art Deco则结合了因工业文化所兴起的机械美学,以较机械式的、几何的、纯綷装饰的线条来表现,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齿轮或流线型线条、对称简洁的几何构图等等,并以明亮且对比的颜色来彩绘。

赖特的装饰艺术风格吸收了强烈的和风,从线条、灯具都打上浓厚的日式趣味。他对高背椅的青睐也源自强烈的宗教情感,向上,向上,还是向上。这些,无非是哥特那一套。还有就是赖特的壁炉。壁炉在赖特的建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他不可磨灭的情结。赖特出身于牧师家庭,所以壁炉成了一家人生活的中心和精神象征。在全部的行程中,认真看过室内的,只有罗比住宅。位于芝加哥大学的罗比住宅(Robie House)堪称赖特小别墅的巅峰之作。这里的室内,尤其是大客厅,延续着赖特带有强烈和风的装饰艺术风格,在客厅的最中心,设立了壁炉。因为考虑到罗比家的两个孩子,壁炉的高度特意降低了。在其两侧,有对称的砖砌烟囱向外排烟。关于烟囱的问题,我当时根本没有意识,因为中国人家里不兴这个。到是一个同行参观的美国人问,壁炉的烟囱在哪里?我才注意到。赖特很奇妙地将壁炉与壁柱的形式结合起来,既确立了壁炉的中心地位,又使其不显突兀。
从橡树园出来后,去了密斯规划的IIT( 伊利诺伊理工大学-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那帮考研过来的同学们看到克朗楼(Crown Hall)都疯了,他们纷纷抚摸着一根钢柱,仰望一根钢梁,凝视一块玻璃,俯察一截踏步,动情地说道,这里画过,这里也画过,还有这里、这里,都画过!我漠然地和几个保研的同学杵在那里,接受他们"鄙夷"的目光。习惯了~


在去看库哈斯的学生中心前,进了一个蛮有意思的建筑,我们思忖是某办公楼,结果是学生公寓。感觉非常棒!进到学生中心后,还是被震撼了。于是我想谈谈关于路径的控制。
——赖特和库哈斯。
两个时代的大师在同一个城市互相遥望。外加一个密斯在那儿打酱油。不拉上密斯来掺这趟浑水,是因为这位爷早就超越了路径的概念。在他心中,没有路径,还谈什么控制。但是赖特和库哈斯还没有超脱,所以我拉上来一起谈谈。
同一会教堂,在一个平面内,转了八折,你看得到目的地,却不能立刻到达。你需要按照建筑师的意愿,在他划下的路径里前行。这一刻,赖特是上帝。
另一处是赖特在橡树园里一幢为别人设计的小别墅,别无新奇。有个场景令我印象很深,我们一行人沿着窄小的楼梯到达二层的过道上,这时我们其中一位同学出现在二层的露台上,我们看得见彼此,那么近,却无法过去。建筑师设计了让我们必须“先下楼梯——再转到建筑物背后——上平台”的路径。

对路径控制达到顶峰的依然是罗比住宅。首先入口隐蔽在大挑檐后面,你最先到达的院子只是这个屋子的后院。你必须绕一圈,绕过大挑檐才能找到入口。赖特对此的解释是,由于罗比住宅旁边的街道过于吵闹,而将入口退后,便既可以避免街边吵杂的环境,又能够空出一片前院,以获得自己的天空。进入屋内后,当到达一层大厅时,可以看见外面的院子,但是你推开门,却不能到达院子。于是只好退回来,继续上到二楼。二楼的最南边是餐厅。餐厅旁有间送餐室,开了个门正对客厅。而从客厅绕出,穿过一个楼梯,到达厨房后,可以看到还有一间送餐室正对厨房,而这间送餐室显然也是刚才看到的那间送餐室。当从整个屋子绕出来后,你会发现刚才以为是入口的那个院子。这时你突然发现有个小小的开口正对着在一楼发现的那个侧院,于是你像发现新大陆般地钻进去。你兴奋地穿越过去,爬上楼梯,转过来,赫然发现正对大挑檐下的二层平台,继续从另一边的楼梯下去,你尽然来到了入口的外面。显然从二层室内是无法到达二层室外。很眼熟吧!继续延续了赖特在上一个住宅的花招。室内的路径和室外的路径,在视线上互相交织,却不能在行为上相通。赖特将人类玩弄于鼓掌之中。



再来看库哈斯的学生中心。
我看到的是可能性。当我站在一个点,可能同时面对三四条路径。每一条路径都通向不同的目的地。我随意选择一个,走着走着,可能在不经意间,我从负一层来到了一层,再转着可能又是二层,二层又回到负一层。你不知道下一点将是什么,仿佛小径分岔的花园,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

【有兴趣一定要读读这本,真是天才之作!】

【其实每每引用到“小径分岔的花园”,就想起博尔赫斯全集也就读了几篇】
于是建筑师采取了与人类平视的态度。这一刻,他让我们成为了上帝。
从建筑师的上帝视角,到使用者掌握了行为的主权,这一切并不仅仅是建筑手法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再到“不知道什么”主义的转变,更深层次刻画了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一世纪文化价值观的巨大改变。
Day 2 Downtown
第二天在芝加哥downtown内暴走了一天。目标一是千禧公园(Millennium Park),果然是公共空间的巅峰之作。留下最深刻印象首当其冲便是盖里的室外音乐厅——Jay Pritzker Pavilion。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有歌剧+交响乐团的排演。盖里标志性的夸张外形非常适合作舞台布景。网状结构覆盖整个草坪,在钢架的交接点上都悬挂着音响设备,将美妙的音乐送入公共空间的每一处角落。


其次是Crown Fountain。这是两座相对而立的水幕砖墙,上面布满了LED,每时每刻都在变换着芝加哥市民的头像。砖墙中间是缓缓下陷的水池,尤其是炎热的夏季,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他们热衷于站在水幕下冲凉,调皮的还要迎着砖墙站着,等上面的头像每隔一段时间自动吐水。
另一个是U型巨蛋,繁华的downtown倒映在巨蛋里,扭曲变形,即便是360度环拍的鱼眼镜头也无法描绘,梦幻一如Christopher Nolan的《盗梦空间》(Inception)。空间在时间中产生了弯曲。


还有一处是芝加哥新艺术馆(the Art Institute)前面那一片如野生般繁茂的花园。当然可以肯定的是,虽然繁茂却不芜杂,精心操持似“风景如画”。而且在公园的入口,还放了一块宣传牌,上面标示出在花园里生长的花草种类。


最后自然是BP Pedestrian Bridge,一条连接公园和北部Daley Bicentennial Plaza的步行桥。蛇形般蜿蜒的桥,闪耀着后现代的金属光泽,与其身后的盖里音乐厅交相辉映,唱响千禧公园最美妙的华章。
离开公园,继续向北,我们来到水之大厦(Aqua Building)。这处建筑,来之前Lily推荐了,去看这幢大楼“流动的立面”。我猛然觉得,其实跟我之前做超高层的想法竟不谋而合。而“流动的阳台”在远处看,效果其实并不好,只是到得跟前,阳台的错落层次感才能较为明显地体现出。

穿过河,去看了汉考克大厦和玉米楼,没太大的感觉,包括第二天下午的当年第一高楼——西尔斯大厦,总之是地标性建筑,留念一张。横穿“壮观一英里”(密歇根大道)来到密歇根湖边,再沿着密歇根湖回到千禧公园对面的芝加哥新艺术馆。到了才知道,今天下午又是免票日。新馆是伦佐·皮亚诺做的,整体和细部都呈现出纤细的垂直力量。



晚上8点钟,我们在馆内恋恋不舍,被保安恶狠狠地赶走了。夕阳下的千禧公园,美得令我动容。那片草坪上,坐满了人,都是一家子一家子带着食物桌椅来这里野餐。大人小孩还有狗狗们,在一起玩的不亦乐乎。伴随着露天音乐厅里流淌出来的探戈曲,人们不由自主地翩翩起舞。

其实最浪漫的事,不是穿着光鲜亮丽带着璀璨珠宝在金光灿烂的古老音乐厅内跳舞,而是就在千禧公园里,沐浴着月光,赤着脚,就着免费音乐,相拥一曲探戈。
END
原作于2010年8月
后记:
说起来,当年的美国之行,要说看建筑看的最爽,最有感触和感悟的,还要算芝加哥,不愧是老牌工业城市,底子厚。而且大师扎堆,各擅胜场,神仙打架,端的好看。
玄枫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5年3月上迪一日游
- 邯郸安阳初冬游 下篇:殷墟、修定寺塔、林州太行山大峡谷 (5人喜欢)
- 邯郸安阳初冬游 上篇:响堂山石窟、邺城造像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