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
基于鱼的记忆,现在让我整理一篇早上看书的心得,我已经不知道从何说起。早上干了啥都不特清楚。
因为疫情,我已经在家待了四个多月。真的是只要胆子大,寒假连暑假。最后一个寒假过于漫长,我甚至真的很期待能再重返校园,享受一下最后的校园时光。在家的这段日子里,和家人会有些冲突,冲突矛盾不多,刚回家的那段时间有的,最后反而像爱情磨合的那样,磨合久了也就自然了。在家里的状态真的像一个小孩子,我无需考虑人际交往,为人处世,怎么穿着舒服怎么来。以至于我妈嫌弃我太过幼稚,衣服太过没有品味。我只能反驳,我在外面不是这样子的。哈哈哈其实我自己都忘记了在外面是那样子的啦,emmm。
三毛在《一生的战役》中写到,“妈妈,她是伟大的,这个二十岁就成婚的妇人,为了我们,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成为丈夫儿女的俘虏。她不要求任何事情,包括我的缺点、任性、失败和光荣,她都接受。在她的心愿里,只要儿女健康、快乐、早睡、多吃、婚姻美满,就是一个母亲的满足了。”三毛的妈妈亦或是我的妈妈的写照,亦或是天下都有同样的妈妈吧。
三毛还说,人格的塑造,已经大半定型了,父母的建议,只有使我在良知和道德上进退两难。这句话也正说明了与父母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原因了。
同样的,她在《爱和信任》中写到,一个国家社会的基本,还是来源于家庭的基本结构和建立,如果年轻的一代只是“顺”而不“孝”,默默地忍受了上一代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一旦我们做了父母的时候,又用同样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自自然然地叫自己的孩子再走上祖父母的那种生活方式,这在理性上来说,便是“不孝”了。 父母的经历和爱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好的一方面,我们接受、学习、回报,在不合时代的另一方面,一定不可强求,闹出家庭悲剧。慢慢感化,沟通,如果这一些都试尽了,而没有成果,那么只有忍耐爱的负担和枷锁,享受天伦之乐中一些累人的无奈和欣慰。但是,不能忘了,我们也是“个体”,内心稍稍追求你那一份神秘的自在吧!
这两篇内容都写到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三毛写的这么深刻,一部分原因在于童年的经历。三毛理解的什么叫“孝顺”,我是很赞同的。时代环境的不同,让父辈与子辈们在思想观点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前段时间我与姥姥交谈,与老人交谈能够有种时间赋予的沉淀。不过老辈们的一些思想需要吸收,还有部分思想是我暂时不能理解的。在交谈的过程中,我说,我尊重姥姥的观点,存在即合理,每个人的经历也会有不同认知的反差。这都是可以理解的。说实话,姥姥一辈子活的不容易,思想包袱太过沉重,考虑些事情会想的特别多,几个舅舅的婚姻也都是包办,至于舅舅们婚姻过得幸福吗?不怎么幸福,但是他们懂得什么是责任,不想重蹈父母失败的婚姻。舅舅们的婚姻,我只能用过日子来形容了。有一次我说,人就是独立的个体,不幸福就离婚呗。他们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说离婚了孩子遭罪。真的是这样的,孩子本就是无辜的,大人们的错误为什么要让孩子承担。但是,大人为了迁就孩子,难道一辈子就这样不幸福过一生吗?好沉重。舅舅们为了顺应父母,选择了包办的婚姻,这难道就是最大的孝顺吗?就像三毛说,父母的经历和爱心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我们一方面要接受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不可强求。 三毛在《说给自己听》写到,许多人的一生,所做的其实便是不断修葺自己的生活,假如我们在修补之外,尚且有机会重新缔造自己,生命就更加有趣了,你说是不是?我说是的。
在《简单》中写到,我们由人而来,便喜欢再回到人群里去。明知生是个体,死是个体,但是我们不肯探索自己本身的价值,我们过分看重他人在自己生命里的参与。于是,孤独不再美好,失去了他人,我们惶惑不安。
这两篇都在写,我们生而为怎样的一个个体。我们是独立的,又会因为失去他人而惶恐不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一种应是经历的匮乏。怎么说,在没有经历一些事情时,我们并不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甚至不会强烈的意识到,当我们孤注一掷的把自己的情绪倾注他人身上时,当某一天我们反思“我的快乐还会回来吗”。这样的经历再多一点,应该会更加清楚的意识自身个体独立的重要。经常的,我会看到这样的心灵鸡汤,爱情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当听到这句话说,我甚至称赞,说的太TM好了,至于以后能否付出实践,能否在爱情里面清晰的保持自我,我希望汇汇是可以做到的。以至于失去他人后,不会觉得孤独不再美好。至于友情和亲情我是十足的把握,我的父母很爱我,无条件的爱我,我的闺蜜很信任我,无条件的信任我。
当我们清楚的意识到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时,会不会也提高了自己的防御机制。无论如何不会将自己的快乐完全的倾注他人身上,至于信任这一关就得需要无数的语言与行动去打通,我只能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将会越来越大。正如今天微博热搜有一个梗叫,我主动找你聊天,可能是真的喜欢你了,平时我压根不会去主动聊天。聊sao真的就更不可能了,多花点时间去丰富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