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ison》书评: 《真心真意爱过到最后总有代价》 ————BY:plume翼
《Liaison》这本书,我寻了一年有余,终让我在去年无意找着一个书商,从他手中购得HK的第四版(1994年10月版),这里,我暂时不对HK四个版及台、英,美版做详细的介绍,因为扯远了。
看完第一遍后,心中弹幕满屏,感慨和吐槽都有,本想立马二刷,完了写下自己的一些看法,包括自己的确自负的纠正之处,可迟迟未动笔,精力全用在自己写的关于时先生的长篇文章上了。
半年多过去,我决定重读,记录迟来了半年的,以下的内容。
2020.04.07 凌晨
郭子那篇被编者当作序言的文字,只存在于港、台两个版本里,英、美版是没有的。
早就看过美版的朋友曾评价这更像是郭子在写当初创演《外交官的女人》的心路历程,及创作思维,总结分享,这用在自称是《蝴蝶君》原著小说的书中当序言,略有些奇怪。
无论是郭子的《外交官的女人》,还是黄哲伦的舞台剧,亦或是大卫.柯兰伯格的电影,对时先生母亲的角色设置似乎都是贬低的——妓女,这一点也是我作为时先生的拥簇所不满的。
当然,我理解截止到93年,包括乔伊斯这本《Liaison》出来时,他们对时先生及至整个家族的考证是极度不完全的!
而时先生的母亲,也并非外网,或者国内转述,或这《Liaison》中讲的,教授、老师,至于时母的身份,后面有机会再唠。
港、台版特意在郭子文后“按”,以演出心得作序言,书上中国人名、地名,皆为音译。所以,请若有兴趣看港台繁体字竖排版的朋友做好被谐音误导的准备。
中译过来的《Liaison》第二部分是译者胡洲贤的话,当然,也不存在于英、美的两个版本中。个人同感胡洲贤那句:译完此书后,我虽已读过全文,得窥全貌,但那份迷离感
觉犹在心头,《Liaison》可能更贴近真实,但不是确实的真相。
除了二人,再无人明白,这件事里,到底发生了些什么。
黄哲伦、郭子,乔伊丝,包括芭芭拉,都是在挖掘真相的人,包括我(自负地讲),还有如今澳门一个团队,可我们的“作品”都只是在尽可能设想,架起一个可能趋于真相的世界,却不等同真实的情形。
我们不能因为找不到绝对真相就放弃,一切作品,仅作参考,虚虚实实,若有心者,可自掂量。
作者乔伊丝的“作者的话”而今又看了一遍,感谢她坚持三年多的付出,探访多人,外加法庭、警方报告,尽可能地还原可能的模样。
细想,同样是所谓的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舞台作品,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人的反应那么大?那么意难平?不断有人想去解剖还原,重塑演绎,这是其他“真实事件”鲜少有的情况,就我个人而言,除却那些个历史影视作品,最多见着“南大碎尸案”不断出现在小说、影视中罢了。
说回布与时,其实还是集结了所有令人兴奋的元素:中国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京剧文化、同性、间谍,还有生子,完了加工渲染一番,这起“桃色新闻”,燕子案件想不被人好奇都难。

2020.04.07 晚
白天太忙,仅重温了那一段伯纳德之歌1
有朋友曾在与我聊天之时,提过疑问,这一篇内容与结尾处的伯纳德之歌2,到底是不是伯纳德的心声,谁又知呢?
晚上在茶厅缓慢磕完了“序曲”部分。
佩璞是个会吊人胃口的人,绝少开口,顶多只讲个大概,就已足够人们开始凭自己的想像发展脑补他们之间的故事。巧了,在我首次看这本书之前,我个人也的确对佩璞有这种感受,从头到尾,时对于他们之间的故事,可能发言很少,但关于他们的故事已经是传得悬乎至极。我也曾在以时先生为视角写的一篇文章当中这样道:我拒绝向任何人多言,关于我们的故事,哪怕是在法庭之上,和非要让我验明正身的人面前,我仅象征性地抛出一些话,就足够众人将之编撰出千万种版本。可又有谁能比我更知道到底发生了些什么呢?
不过,这篇文字,我未公开发出。
有朋友说,大抵是我看了太多有的没的,剖析得多了,也写了太多,因此已经有了所谓的“第六感”,而我也的确在未公开发出的文字里暗合了不少《Liaison》的内容。
2020.04.08 凌晨
这一次,看得很慢,希望嗅到之前一眼带过,未觉出的味道,第一部分第一章看完,只能说,有些命中注定的元素是存在的,伯纳德期待着具有挑战性的,充满阻碍和困难的爱情,而他,伯纳德命中注定的人——时佩璞,满足了他潜意识中的一切要求,而他们的爱中,亦有他曾写下的:渴望、痛苦的折磨,苦乐参半的绝望感,以及一些有形无形的障碍。这份感情,确也挑起了伯纳德既惊且喜,既想生又渴死的奔腾情愫。谁也想不到,伯纳德跟时佩璞的这一纠缠就是一辈子,这一跌宕就是一生。
第二章看完的感受:除了两位当事人,还有那可能策划整件事的人,旁人再无从得知,也永远不会全然得知,两人的相遇到底是一开始就计划好的靠近,还是相遇后发生了什么“意外”导致了后面一连串的事?
曾有人形容,这可能不是最精彩的S-P-Y案,但却是最奇葩的S-P-Y案,无论如何,两位主角相遇了,并在这一章的篇幅即将结束时成功发生了亲密关系。
原本八竿子打不着边的,身份、背景大有差异的俩人,恁是奇妙地,在沙耶家的宴会上相遇。不过,这里只是几种相遇故事中的一种版本。
虽然背景、身份不一,但伯纳德与时佩璞,仍有着相似的地方,渴望真朋友,人群之外,含着一份孤单,有着不为外人道的故事。

2020.04.09 晚——2020.04.10 凌晨
有事耽搁,也有意放慢速度,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在第一遍阅读的时候,无意错过或忘了的细节,于是这两日的阅读进度有些慢。
第一部的第三、四,五章看完,分享以下内容:
布时的“故事”从1965年,热恋的午后,甜蜜的度假,接地气的现实生活走到了1968年8月布尔西科决意回到时佩璞身边,正巧外交系统有了消息有机会,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布回到北京。
这一部分中,含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大姨妈”跟“堕胎”描述,关于这两件极度诡秘的事,我至今在寻求各方面的知识,大胆推演,却不敢下结论这俩事儿到底属于布胡诌,或是时的“手脚”,还是确有其事,同时,我也更想听听众位的看法。
理论上讲,时所患的隐睾/克氏综合症,一般情况下不会有生育的可能,但其他症状情况是对得上的,并且依照时讲的,自己还使用荷尔蒙,这一定程度上确会给身体造成新的问题,影响身体其他地方,恰好,时的心脏、肾功能确也不好。(公开的死因是心脏病)
“大姨妈”与“堕胎”若是假象,那时佩璞,是有多想成为女人,会演戏?若是真的,伯纳德又得有多渣?
试想伯纳德回忆的这些都是真的,有一女人为他堕胎,又再次怀上,而他在外并不老实,这真是令人难过。当然,布健康也年轻,且与时在一起的时候,无法尽兴满足,加之时一直遮掩,于是去寻花问柳看个真切,图个舒服,倒也能理解?
1965—1968,从确定关系,并未公开到预备回京的这千余个日夜,到底各自经历了些什么?尤其是时佩璞,《Liaison》里也没有说。彼此失去音信的两年,时在特别运动中到底经历过什么?从当时的中国所处的社会背景看,不会太好。如此一来,若《Liaison》中这一部分,有关伯纳德的经历属实,其日子倒也不错,没丢掉从前的“习惯”,与男孩儿厮混,甚至被表白,去过同性恋俱乐部,听到过朋友正面的,对同性恋的态度,就算自己心口不一(不想再继续那“习惯”但又一直继续),打脸了,起码也比时佩璞舒服,后者处在所有心绪都遭压制的环境下,如履薄冰,甭管他拿自己当女人,有女扮男装的秘密,还是清楚自己是个男人,与布是在同性恋,这都是危险的。
另外,这三章下来,竟发现了几个之前忽略掉的细节,这里要说一下,我个人于一年多前就曾开坑计划写二人的那长篇,个人透过些边角料,努力在还原一个心中觉得有可能的故事,虽说我是在用各种边角料拼凑脑洞,但在我一直在找这本书,却又迟迟未见这本书之前,竟已经巧合,预言般的,写对了一些细节,颇让我感到神奇和意外。
我巧合地描写了1966年12月,时遭抄家,搬到临时住处,书中也显示彼时,时搬了家。我还巧合地写了1968年5月,布尔西科会在巴黎,且一直在做游说外交部让他回中国去的工作,一直等待消息,在等待中经历了巴黎那场风暴运动,且在人群中等来了凯瑟琳(爱确不敢讲,不敢动的女孩),我在文中编排的另外的名字:Eva。
我甚至巧合“预言”他与女孩在一起的时候念想着时,一边愧疚,一边放纵,“预言”了天时地利人和之下,他可以返回中国了,便说走就走。
第二部即将开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虽之前已经看过,但我仍保留一份好奇,如初次翻开这本书的时候那样。
2020.04.10 晚——2020.04.11 凌晨
第二部的前三章阅读结束,故事时间从1969年9月至1972年6月,伯纳德回北京,复又离开。
迫切去找寻中国恋人的踪迹,得知自己有了孩子,却始终未得相见。
布时见不得光的爱,在长安街上持续生发;无法公开的关系,始终用师生、好友做掩饰。
在凯瑟琳的眼中,布是一个编织梦想的人,而时,何尝又不是?
在凯瑟琳的眼中,布想与她一起生活,而布时,何曾不想一起生活?
伯纳德,在你说时先生会编织美梦的同时,就不想想,你也在别人身上编织着?
伯纳德,你说你不爱比较,可不也比过时先生与其他“女人”?别的女人不在乎明天怎样,可时先生在意;你与别人419过后,女方也可以很快忘却,但你与时先生在一起的时候,时先生想的是,你们没能多一点时间陪伴,相处,你哪里没在比较?
这就是想好生过日子,与玩耍游戏的差别不是么?
而布时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人,本心不坏,偶说大话,也常做梦。
乔伊丝是个直白的记者,问题都很直接,可惜,布总有一种顾左右而言他的感觉。
拥有时的同时,与不止一个女人,甚至还与男人厮混的布尔西科,怎么就会瞧不出诡异与差别呢?
这是一个困扰很多人多年的迷,没有谁能讲个通透明白。
而我,始终好奇的,并不是布尔西科知不知道时佩璞是个男人,我困惑的是他如何穿梭于不同男女之间,得到肉体上的愉悦,仅仅只是像饿了要找好吃的大餐开个胃满足肚腹么?
或许他已发现问题,因而穿梭于不同男女之间?
或许他已觉出秘密,因而男女关系混乱,并不觉得是问题?
何故继续下去,是否不止是不愿梦醒面对现实,更是想试探,看这出戏当如何演下去?
当然,一切只是推想。
1972年后的事,继续。
第四章,短短的一章,回巴黎复又回北京再离开。从1972年6月到1973年12月(底),布时的孩子——度度上线,一家人享有了一段难得的旅行时光。

2020.04.11 晚
白天看完了第五章,又忙着去图书馆有事,在阅读室写别的,现来补上第五章读后感。
1974年初,回到父母身边的伯纳德开始“试探”,欲“告知”母亲还有弟弟,他有孩子了,可显然,这些个“试探”很快被亲人抛诸脑后。
伯纳德回到了巴黎,遇到了小他近七岁的年轻男人,蒂埃里,一个与他一样,不想服役的男人,这个男人很早就知道自己是个同性恋者,并没有任何认同上的困扰,俩人很合拍,且互补。
蒂埃里与佩璞截然不同,布与蒂埃里在一起,布觉得轻松,而佩璞情绪多变,又有过多要求,但蒂埃里不这样。
可布也控制不住地想起佩璞和孩子,或许,的确忘不掉与佩璞的这段关系中所能给予他的那些爱与挣扎,因此,他打算重回外交部。
第六章,1976年的中国大地颇不寻常,伯纳德从报上得知情况后,想要回中国的心更切,甚至向如今的伴侣蒂埃里坦白了孩子与佩璞的存在,希冀他们几个人可以一同生活在一块儿。他真的回了北京,却也只是短暂停留,他得着了去蒙古的机会。
在与记者的对谈中,伯纳德竟表示过,曾想,若没有办法救出在中国的妻儿,那就已经打算和他们老死在中国,与时的这份感情真到了这份上?未知,且记一笔,你我继续往后读。
第七章,奔波于蒙古库伦与中国北京之间的伯纳德,身边照旧不缺陪伴,平均每个月回一趟北京的布再次给出文件,但其陈色也不见得多“机密”、“重量级”,有的还是剪报一角。
1977-1978,布时仍聚少离多。
《Liaison》似乎有个习惯,三番四次写到伯纳德回到北京,见着佩璞之后,后者总是抱怨多多,何如何如。
有一个总离家在外的“丈夫”,在那年代无法及时取得联系,作为哪儿也去不了的“妻子”可能没有抱怨么?
布除了偶尔回来,带回物品及孩子可以玩的东西,布在孩子的成长上又做出过多少奉献与关心?显然,按照这个情况分析,《Liaison》没有多着墨。当然,你可以说,布在贡献文件,保护妻儿啊。
可一边想与妻儿老死中国,一边妻尽天下美女俊男,从《Liaison》看,布还把给予文件,变成了刺激的享受,这实在难理解。
不爱了吧?只是狠不下心来拒绝,难免对时愧疚,自己不在的日子,“妻子”独守空房。性,在几次三番的分离之后变成了义务。
没有人知道,亦无人去探究,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时又经历着什么?
2020.04.12 晚
第八章,时间进入1978年。
这一章,提及了神秘的老二,还出现了佩璞的“表哥”,英版写作“cousin”,中译过来是表哥,那么问题来了,伯纳德既将时当作女人,那这个“表哥”到家里来住,他作为“丈夫”怎么想?完了两间房怎么分?母亲与度度一间房,布时加表哥一间房?
当然,也有可能作“表姐妹”理解,自然可以同母亲睡一块儿了。
这个“表亲”是何身份,男人还是女人,未可知。
今儿个偶然与朋友聊,提及布尔西科对外会说蒂埃里是自己的表弟(对时讲蒂埃里是室友),蒂埃里到蒙古找伯纳德时,布称之为表弟,等布的真表弟来了,又称真表弟为朋友。所以啊,甭表哥长表弟短的,容易“出事”,“暧昧不明”。
至于时的“表哥”,《Liaison》的后续中默认了是男人,从上下文猜测,有可能是“表亲”兼帮手。
至于那神秘的“老二”,直到最后,也无有更多“说法”,罢了,反正俩人的话真假参半,老二大抵是一个存在于时编排的“故事”中的,没有后话的人而已了。
这一章,还说到了母亲的死,时间约在1978年6月底,伯纳德分明知道时的母亲危在旦夕,却仍未及时出现在时和时母亲身边,试想,这事搁我身上,我亦会存有跟时佩璞一样的反应:换句话说,朋友比我们重要。
这一章,还有感情淡去,剩下尽义务的肉体关系。
在性上,亦是时单箭头,伯纳德带着愧疚的心补偿着,想对时好一点,全程仍由时主导完成。(嗯,而且挺会玩。)
我在书旁落下俩字儿:悲哀。
自尊如他,敏感如他,竟在这场感情里如此卑微。
感情上,伯纳德言,成了老夫老妻似的。
从1964年初识至彼时,十四年光阴过去,若讲七年之痒,这都痒了两番了。
时总是抱怨,试想,能不抱怨么?
身处政治高压的环境中,加上身体的情况,犹如一只笼中鸟,不能随了伯纳德满世界跑,聚少离多,没有时间相处,也难怪事后时讲:我们没有时间/来不及说(布问为何不告诉真相之时)。
时觉察除了与布尔西科同回北京的蒂埃里是布尔西科的伴侣,方才讲出了,有你陪着他,他就不会孤零零一个人的话。而这话,显然也让伯纳德误会成时只介意女人,而不介意男人,站在“妻子”、“女人”的角度,介意同性,而不介意“异性”。
当然,我们也可换个思维,假设布在心里视时为“男人”(毕竟对外,他们是同性朋友,抛开他怀疑不怀疑时其实就是男性不讲),那就等于时介意异性,不介意同性。
不过,按照之后布的反应看,他与时在一起的日子,一直当时为女人,那即可偏向于第一种解读,“女人”、“妻子”介意这丈夫身边的其他女人,这很正常,或许也更让“丈夫”认定了这就是个“女人”了,而布也在之后表示过,与时在一起的时候,时并没有表现得像个男同性恋(除了自身外形上过于男性,其他一律是女人的作派)。
第九章,1979年初—1981年10月。
在外人的评价中,伯纳德像个游子,聪明却也懒散,享受生活,能不工作,就没见着他怎么工作,从蒙古库伦又到以色利耶路撒冷,“毛病”未改。
布尔西科也想要娶贝茜雅,但犹犹豫豫,难以决定。
蒂埃里是个体贴的人,会成人之美,也好心提醒着布尔西科,贝茜雅或许还想要更多的,属于家庭的东西。
伯纳德终于又想起了中国的妻儿,“良心”发现般觉得没有给过儿子什么,是啊,这么些年,拉扯孩子长大的,是佩璞,尤其佩璞母亲过世之后,佩璞更是独自拉扯度度,佩璞不容易啊。
这一次回去,一家人有了一段快乐、温暖的团圆时光,旧时一切的情愫回来了,古老的理想,似乎又涌上心头,他要带妻儿离开。
他们,要出去,离开中国,离开北京,他们躲藏、分离太久了。
十七年,多快啊,一晃,十七年了。
“一家三口”还安葬了母亲的灵骨。
《Liaison》很大的一个问题在与几乎只算是伯纳德单方面的回忆阐述,少有的,时的部分也都经他人口转述,都知道有些话经人一传口,原意味道可能就变了,我们无法知晓时本人在彼时许多事上到底怎么个口气,态度。
从1973年到1981年,时又经历了什么?他如何抚养度度?都是迷。
起码,这本书里没有探究。
这一章后面,附有“其他声音”。
从描述看,那张与梅家仨父子(女)的合照,应当就是网上都能找到,瞧见的,当年见诸于报的那张,至于拍摄时期,个人揣测为50年代中后期,至于那引导人YY梅时的,不发表意见和评价。
中译版采用了谐音,颇让人无奈。
事实上,这些个声音,也没有为故事的发展起到多大的作用。

2020.04.13 晚
第十、十一章。
伯纳德到底是个偏爱自由,到处去经历的人,哪怕知道中国妻子就快要到巴黎来了,一家人可以团圆了,伯纳德依然没有停下脚步,他去了伯利兹。
从来不会安排自己生活的时,一手策划了自己离开中国的事。
当然,少不了旧友(也有与伯纳德都认识的),还有蒂埃里和认识没多久的一对夫妇的帮助。
而依照此书看,伯纳德的朋友除了疑惑时的性别、性向外,几乎仍评价时:优雅有魅力,聪明也感性,衣着和谈吐像是从古画中走出来的一样。
旧爱新欢共处一室究竟是何画风?从这书里亦只能窥个一二。
很明显,蒂埃里作为新欢很会成人之美,他安静地张罗着一切,反观,倒是时先生这个旧爱脾气大,还作。
不过这倒也能理解,长久的分离,心中早有埋怨,表面上讲不介意布再找,布身边需要有人陪,可爱情终归是自私的,存在占有欲的,谁会甘心眼见自己的爱与别人好?一边说不介意,一边打翻了醋坛子的时先生,才是活生生有血肉的人啊。
离开中国前的时先生还曾心脏病发过一次,搞得度度只能求助于时先生才认识没多久的友人。
试想这样的场景:中学生年龄的孩子与爸爸相依为命,爸爸病重,竟只能求助于爸爸认识不久的朋友。
那另一位“父亲”呢?伯纳德又在何方呢?
我不知,当时的度度心中会思索些什么,但若我是彼时的度度,大抵会对“父亲”有些情绪,不过,这仅是个人的感受与猜想,不代表度度的看法。
伯纳德的母亲从老家坐火车到了巴黎,决定在向大家宣布消息前,先亲自赴巴黎看看情况。
度度一眼便瞧见了“奶奶”,从书中反映的情况看,儿孙关系还不错。
值得一提的,是“儿媳妇”见到“婆婆”后的,一家人的合照,与1973年伯纳德回北京后与佩璞母子及度度的合照,简直是穿越时光的呼应。英美版将这两张合照排版在了一页书上,颇有些刻意的意味。而从书中对应的段落文字描述看,1973年那张应当还有佩璞,1982年这张也当有度度在,可目前公开的这两张,却都有“缺席”,我们姑且猜测,同样的视角,还有别的,更完整的合照留着。
2020.04.14 晚
第十二章结束,第二部结束,时间线在1982年9月至1983年7月之间。
佩璞在巴黎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成功到攒下的一笔钱在当下的国内相当于200万,这对于一个落地巴黎短短几个月的中国人来说,几乎已经算是站稳了脚跟,时先生还在之后,真成了法中文化专员。
但他一直不开心,因为设想与布尔西科建立家庭的理想一直未实现,不仅如此,布的来信也让他火冒三丈,在此,我不评述,却有一句想分享:“我仍觉得自己把孩子教得不错,我独立拉拔了度度十六年的时间,除了一些小事之外,可从未要求过任何人帮忙。”
十六年,按所谓的,度度的“生”年算,则始于1966年,甭管度度是否是早就计划抱养过来的,亦或是真如书中所言,七岁的时候才被接过来的,少则也与时在一起生活九年了,“父/母子”俩的确相依为命,尤其在时母也去世后,这些年,伯纳德又在哪里?又为孩子的成长帮了哪些忙?布自己不也在某一天在巴伐利亚度假时,看着太阳升起自惭过去这些年对度度的“父爱缺失”?伯纳德当时还哭了起来,立马决意回北京......
隐藏的东西没有不显露的,或许DST早就盯上了他,盯上了他们,也未可知。
无论如何,好日子到头了,伯纳德被擒了。
很快,佩璞也被拘捕。

2020.04.15 晚
第三部,第一章至第四章。
第四部,迷雾层层揭开,让每一个看客去触摸真相,可似乎越看越迷糊?
伯纳德的话颠三倒四,反反复复,部分地方不仅跟时的描述不同,还打了自己的脸,前后矛盾。
时佩璞,在法庭上就一定会说实话么?
伯纳德几年后的记忆就没有一点的错乱,没有故意误导和蓄意隐瞒么?
他恨时么?或许吧,但透过此书,似乎又能感觉到虽然,也当庭否认过时的阐述,但他
没有抱怨时,在亲朋去探看他的时候,只是不停流泪。
停用药物之后频频做噩梦的伯纳德心底或许到底有那么些为时着想,为时考虑,审判结束,佩璞会再入狱还是被送回中国?颜面尽失后,佩璞又该如何生存下去?或许只有自己死了,留下遗书否认曾偷文件,才能保佩璞吧?没有文件,佩璞就和间谍案无关。
没有人会在临终前还编故事,但伯纳德写下的“血书”却是不折不扣的谎言:“我没有偷文件。”
唏嘘,他到底在心里还是担心时佩璞,也为时着想的吧?
虽说不爱了,情冷了,东窗事发,双双锒铛入狱了,但他仍怜惜着佩璞?
2020.04.16 凌晨
到底赶在19号前,重新缓慢读完了第二遍,第五章、第六章看完,第三部结束,包括伯纳德之歌2,还有仅港版才有的责编黄丽仪的一番话。
这毕竟只是伯纳德的独白,注以原籍西方国家的作家乔伊丝的阐述,真相如何,还得待“女主角”现身说法。
可惜1993年至今,时先生已去世十年有余,人们再难听到更多。
从书中看,他似乎有写表演回忆录,而他与布尔西科,又分别有个宝贝提包和箱子,那其中不乏从未公开过的稀罕东西。
愿活久见,但愿未来有一天,这些个物什会公开,不论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
这本写成、出版于1993年的书,只能作参考,从1993年至今,二十七年过去,边角料陆续出现,稍微拼凑,会发现不少矛盾点,不少补充的故事。
在下不才,大胆在试图还原与乔伊丝不同视角的故事,并且在看此书前,已在那篇以时先生视角写的文字中,把有的细节补充得更完整。
时这一生的经历多了去,完全可以写出更精彩跌宕的内容来,而这精彩,来于后面这二十七年来不少边角料的拼凑。
一半属于中国人的故事,或许得有人去追究过往历史环境,以国人的视角,重新诠释可能的模样。
这次之所以看第二遍,还有一个原因是,约莫两周前有人问我,喜欢原型什么,原型有什么呢?
我想说,有《Liaison》,有更多边角料,想说,因为他是存在过的现实,而影视舞台剧,终归只是艺术呈现。
不同的次元,差别大了去。
这是一篇并不正规的读后感,是自己在坚持更多边角料,继续在拼凑,写下完整故事期间,一边二刷《Liaison》,一边手写己心的一篇文字。
我期待着同样对布时这俩原型意难平,有了解欲望的,有缘看到这篇文字的你,留言写下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疑问,我们一起探讨更多。
————————The End


© 本文版权归 Remnant_plume翼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