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里赫特:岁月能闻此声,何等幸运
钢琴家里赫特:岁月能闻此声,何等幸运
音乐圣经网
03-24 05:34
关注
20:49
舒伯特《冬之旅》五首歌 里赫特
“
我真的从来没有遇到这样让我感动的人,也好久没有这样激动过了。我觉得自己今天变了,变成了一个婴儿,认识了一个新的世界!
”
这是傅聪在1954年给父亲长信中的一句结语。此封“家书”动笔的因缘是,他日前终于见到了自己崇拜已久的俄国钢琴家里赫特。
一个对艺术充满好奇的留学生,探访一位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激动之情当然抑制不住。想必,当年贝多芬见海顿老爹、拉赫玛尼诺夫见柴可夫斯基、霍洛维茨见克里亚宾也该是如此吧。
俄罗斯钢琴家斯维亚托斯拉夫·特奥菲洛维奇·里赫特出生于1915年3月20日,说他是世界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也不为过。他简直就是钢琴界教父级的人物。
里赫特20岁出头才拜在恩师涅高兹门下,他第一次给涅高兹弹琴时,涅高兹就惊呆了:“这正是我一直在等待的学生啊!”
一向目中无人的霍络维兹一谈起里赫特便说:“在苏联钢琴家里面,我只看好里赫特,我看过他弹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弹得太棒了,我自叹不如”
一向都严以律己,以总是取消演奏会闻名的米开朗吉列表示他最崇敬的钢琴家就是科尔托和里赫特。
以演奏巴赫闻名的格伦·古尔德在一次拜访苏联的过程中听了里赫特的演奏之后说:“里赫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钢琴家”。
吉利尔斯与里赫特同为涅高兹的高足,当他在苏联以外受到广泛赞誉时他说,祖国还有比我强百倍的里赫特。
……
里赫特属于非常低调的那一类,直到吉列尔斯演出成功后的一番追捧,他才蒙着神秘面纱进入人们的视线。
50 年代后期里赫特走进西方世界, 他那无与伦比、 令人高山仰止的音乐才华使得人们毫不吝啬地将最伟大最具传奇色彩钢琴家的赞誉献给了他。
40、50年代
在40、50年代,里赫特弹奏了普罗科菲耶夫和舒伯特的作品,不管文化和政治的考虑,并大胆的宣称普罗科菲耶夫是个天才。里赫特显示出他的节奏感和丰满的气质以及速度和力度上对比的广大幅度。
推戴舒伯特需要勇气,贝多芬是高高在上,而舒伯特的则是一个孤独流浪者的音乐,演奏他的音乐被认为是承认有孤独和离群的倾向。
作为一个年轻人,里赫特表现出强烈的艺术家意志以及不顾一切的风格。他弹奏李斯特的练习曲、 《塔兰泰拉》和普罗科菲耶夫《第七奏鸣曲》戏剧性的结尾时用极端的速度使他的演奏令人难忘。他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协奏曲》的第一部分时用令人震惊的慢速。他的演奏像是吹过一阵自由的气息。
60年代
60 年代,里赫特在国外开始了一系列巡回演出。1960年秋天,他坐“玛利王后号”到美国开了 23场独奏会,弹奏贝多芬、舒曼、勃拉姆斯、德彪西和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在三年的时间里,他在保加利亚、英国、捷克、罗马尼亚、意大利、法国、德国、波兰和加拿大演出。这些巡回演出建立了里赫特的国际声誉,位于世界顶尖钢琴家之列。
70年代
70年代,里赫特对音乐的诠释达到了最高境界,他对巴赫、贝多芬和肖邦的热情充沛的演奏恰到好处。除了开独奏会,他也经常弹重奏,特别是和小提琴家奥列格·柯岗的合作为里赫特的严肃风格带来温暖。
80年代
1981年,里赫特发起了“十二月晚间音乐节”,这项一年一度的活动在他有生之年从未中断过。活动在莫斯科的普希金美术馆内举行,集中展示音乐和绘画。李赫特尔为之选择音乐会主题,如“莫扎特世纪” ( 1982)、 “英国形象” ( 1983)、 “浪漫世界” (1986)、 “艺术家阅读圣经” (1994)等。这个音乐节在80年代弥漫着一种个人自由的感觉。
在 1986年和1988年内,他去了50多个俄国城镇举行了100多场独奏会。曲目中包括了贝多芬的《狄亚贝利变奏》和《第 28首奏鸣曲》,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和第 1 、第 2《奏鸣曲》,舒曼的《夜曲》、 《花之歌》和《托卡塔》,都是些很难的曲目。里赫特常在人们从没听过钢琴独奏会的地方演奏,这使得他的巡演几乎带有使命的意义。
他弹的巴赫,例如平均律,音乐以有控制而无色彩的方式流出,造成对复调音乐的最完美的渲染;
他弹的舒伯特,令人产生一种朝圣的形象,遵循一条注定的道路;
他弹出一个淡泊的贝多芬,给他的奏鸣曲一种透明的音色,不带有强烈的对比和爆发;
在里赫特的诠释下,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协奏曲》是史诗般的堂皇;
他弹奏的德彪西好像是脱离了尘世,很少带有感情的神韵和色彩……
1997年 8 月1 日,里赫特于82岁时在莫斯科逝世。他的离去带走了很多东西,常常怀疑,还有谁能取代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