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分餐之施行:独立的路要一条道走到黑啊
新冠肺炎疫情盛行的当下,又把分餐制推到了风口浪尖。
中国古来就有分桌而食,分盘而食的传统,但后来又被人情社会的圆桌文化所取代,大家围桌合食,仿佛显得更加亲热些,也便于一些人情交际的开展。

但呼吁分餐制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抛开对于西方文明和独立文化的过分解读和崇拜,推广公筷公勺的使用,隔绝食物、餐具之间的交叉,的确能更好阻断疾病传播的大型传播途径——唾液传播,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同时,分餐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食量和能量摄入,避免过食和肥胖。再者,根据自己食量分餐取食,也能有效减少浪费。
说起来有点类似于吃自助餐。各取食物,分盘而食,大家不再用自己的私人餐具往同一盘菜里捣啊捣的。

在我看来,这种制度的背后,其实还是蕴藏了一种保持私人界限、尊重彼此的独立性以及各负其责的文化心理。
偏偏这么好的制度就难以普及推行,除了分餐制一定程度上增添了程序上的麻烦之外,还有网友提到分餐制容易遭至长辈的反感,他们认为自己在集体中遭到了嫌弃和不公待遇。但其实,分餐面前,人人平等。

想想在孩子很小、刚刚学吃饭的时候,他们接受的不就是这样一种分餐制度吗?
大概因为那是他们从婴儿成长为幼儿,从单一的奶食性动物转变为杂食性动物,从具有依赖性的饮食特征转变为独立进食习惯的重要一步,如同从只能坐卧的海绵体发育成一个具备独立行动能力的可移动物体般,这个重要的人生阶段,独立,就是它的主题词。
他们坐在专为他们精心准备的配套餐椅或餐凳上,面前是只属于他们的精致的带吸盘的卡通盘子或小碗,里面盛着适合他们年龄特征的不同形状、不同软硬度并且方便抓握的食物。他们欢欣鼓舞,伸出肉乎乎的小手,感受着这独一份的新世界的快乐,怡然自得地享受着这种独立探索的快乐。

但好景不长。进食这件事,一定是每个家庭对孩子干预最多的环节。大人们一方面觉得孩子需要早早独立走向新世界,另一方面总是不相信他们能够独立照顾好自己,包括能不能吃饱饭这件事,想想我们上大学了是不是还接受着老母亲这样的叮咛?幼儿们独自进食的方式很快就被合桌而食自然取代,儿童餐椅只陪伴了孩子漫长成长中一个小小的阶段,然后成为了积满尘灰的二手物品。
融入集体的进餐开始呈现出它热闹却扰攘的特质。大人喂食、诱骗(吃完饭给你买玩具)、威胁(不吃完饭别想看电视)、妥协(宝宝乖,就再吃这一口)、甚至破口大骂(吃不吃,再不吃看我怎么收拾你)甚至爆粗等等,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原本应该其乐融融的进餐时光变得鸡飞狗跳。因为孩子吃饭问题闹得矛盾重重、不得安宁的家庭数不胜数,一举成为隔代教育的首要矛盾。


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幼童性格形成的重要时点就是在就餐时间,只有这个时间我们能真正和孩子在一块做着共同的事情,是幼童早起性格培养中的关键场景。这个过程本可以锻炼幼童的手脑协调和专注力,同时让孩子开始学习人生中的首个技能。可事实上呢,由于大人的各种干预和情感影响,我们幼童的进食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确定性,诱骗,提高分贝,对抗,家长制,爆粗,甚至体罚,最终导致孩子大哭大闹,然后又是妥协,放弃。周而复始,让幼童性格中早早的丢失了自主和乐观,恰恰大量增加了悲观和负能量因子,长大后容易表现出暴躁或懦弱。
分餐制对于儿童来说,更有必要,因为它背后所代表着的独立自主和各负其责的文化基因和人生态度,比单纯吃饱吃好带来的身体健康要来得更加深刻和珍贵。餐桌是孩子家庭教育的第一课堂,自己选择自己喜爱的食物种类和分量,并且认真而有时效地吃掉它们,是他们自己的权利与义务所在,这个过程,不接受奉劝、指责甚至代劳。

在餐桌上,每一位家长,请充分克制你们的母性。
在家里实行分餐制已经快一个礼拜了。这种形式在本质上更进一步地提醒着我们,她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和我们一样的一个人,不要去干预孩子的进食,就像我们不会去逼迫我们的朋友吃下我们指定他们吃下的食物一样,这是一份最起码的尊重。
不再把我们认为好吃的菜一个劲塞进孩子碗里遭至孩子的抵触了,不再怕孩子吃得慢特意留菜给她最后造成浪费了,不再一提到吃饭就引发孩子负面情绪闹得鸡飞狗跳了。定时定点,半个小时,用公筷选择自己喜欢的夹到碗里,各吃各的,但氛围友好,到点收碗筷,没吃完就算了,接下来半天没有零食,直至下一个饭点。经此一役,孩子坦言她开始尝到饿的滋味了,知道不好好吃饭就会挨饿的。
这几日来,相安无事,吃饭再也不是个事儿了。
育儿之路就是如此,最好的教育就是父母不断成长的教育,是“不管教”的勇气。
其实很早之前就相信这份理念,只是母性和本能容易让人迷失。我们总是被表面的皮相所迷惑,很难看到事物的本质和内在。明白一个道理总是容易,坚持一份行动的确很难。但既然早就明了,那就不要再糊涂着过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