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完美的抚育是永恒的难题
总观点:部分罗列部分研究了父母行为、个人出生后的先天因素(如家庭排行、性别),与性格成型间的关系。
看完的感觉:一方面对科学育儿更有兴趣(毕竟书中写了辅导家长应对婴儿期吵闹后的明显成果)。但另一方面,能够感觉到抚育缺陷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家长的抚育行为与情绪,不可避免受到自身所处环境的影响。
罗列性的内容很详实,因果关系方面的解释有点浮于表面,不够深入(基本可以概括为,越早期的暴力,越容易产生影响不良影响;暴力概念界定,主要在于儿童看护人的情绪与责任感),相对来说有深入部分的是,依恋类型(说到了不同依恋类型的人,早期受到看护人怎样的回应),自体感问题。
对于了解原生家庭各种要素如何在婴孩时期就影响我们的行为模式来说,很有帮助
但书中的倾向会让人不得不感到疑惑↓
一、暗含了现代社会的育儿有一套公式
比如对照组中,通常会引入一些能够改善婴儿情绪的办法、或者预设过的能产生预期效果的抚育行为
而最终结果似乎也确实就达到了预期
1.预设了早期婴儿的烦躁与不快都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
-然而现实情况是,婴儿早期的烦躁是父母最费解的部分。书中全部归结为父母不敏感或者不懂得满足孩子。那么,真的有能够应付所有婴儿的方法吗?很好奇真有这么优秀的育儿宝典吗?
-比较好奇能安抚婴儿烦躁的方式
2.婴儿早期气质与后来依恋模式的弱关系
是否能得出与基因无关
毕竟早期气质的影响因素可能也是多样的,如书中所说,有些可能纯粹是生产困难造成,是否有详细对早期婴儿气质成因进行分类呢?粗略的对比,是否会忽略了
基因的实际影响。这些气质完全没有基因因素吗?
-书中有一个倾向,基因是颗种子,种子的发育取决于阳光、水、空气,也就是如何抚育,但也不能因此就认定所有种子都完全一样。
3.暗含了经济实力的重要性
- 无论是我们的家庭剧本这一章(如性别、排行,是否有成就,丑小鸭等因素)、还是依恋模式,钱财在研究后的台词,无非都是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一切,似乎都还是要回到经济基础上来。有钱,即使像查尔斯王子那么不幸(父亲习惯权威式教养,总是嘲笑他,而母亲忙于工作,感情上淡漠,而规矩上则十分严格),那至少他还有可能找到一个像母亲那样呵护他的保姆。
书中大部分章节基本可以看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孩子、因经济不好被抛弃的孩子,人格发育不健全的概率显然更大。而即使父母双方的照顾有保证,但刚出生的孩子,家长至少需要半年的时间去适应他们毫无规律的习惯,还不能情绪化,必须拥有机器人一般钢铁的耐心。那么某一方辞去工作是在所难免的。否则工作的压力上来这些心理建设都会毁掉。
(按这本书的说法,其实可以某种程度上解释为何我们总是在地铁上看到大吵大闹的小孩,也就是有些家长并没有理解在婴儿期回应婴儿的重要性,从小就没有学会正确与孩子沟通,回应他们需要的方式,养成他们要通过大吵大闹来获取关注。)
除非我们退回到类似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生活方式简单,阶层划分不明显,分工足够明确,能有一方具备足够的时间全天候陪伴小孩。
4.数据阐释的问题
数据能够解释遗传无法决定大部分人的精神障碍问题(自提感强弱、依恋类型等),但仍然有小部分数据显示:虽然按照(不按照)设定的教养方式抚育,但仍然
有可能有例外。这些例外让人觉得遗传与后天抚育,对人后天的性格形成,不如书中说的那么斩钉截铁(基因几乎与99.9%的精神障碍无关)。
5.内省法的推荐,案例很优秀,但数量不够,可操作性还是差了些。
二、优点:
①家庭中有可能影响我们情感障碍的因素,做了详细分析。
②逻辑相对完善,从大的层面说把不同时代抚育方式的特点也纳入了框架(虽然量少)
跳出心理学架构,从社会学角度看,抚育方式除了受个人意识影响,也强烈地受社会环境影响。
↓
可以解释为何在国内,目前家长无法操作书中所提到的,不功利纯粹乱涂乱画式的快乐。
↓
如果整体考虑,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抚育方式可以改善,但仍然有它的天花板,并且这层瓶颈因时代、因经济、因世界环境的变化而异。抚育方式有时或许只是时代变化下无意识的改变。
从小的层面说,纳入了生物方面的研究成果(婴儿期抚育对脑电-化学模式形成的影响)
③对弗洛伊德婴儿人格形成阶段认识的修正、补充(过分夸大了性)
④主旨清晰,并不是要去责怪父母(但客观上还是会产生该效果,而且有恐婚恐育的可能),另外,父母的行为受到社会环境的塑造与压迫,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抚育的缺陷无法避免。
⑤深入讨论了婴儿期各种烦人行为与父母行为间的关系,是科学育儿的有利背书。但很可惜,这本书本身不是讲育儿的,所以很想深入了解的这部分实操反而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