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上君子也有顶礼膜拜的神明,而且看过《水浒传》的应该都认识他
大家好,我是堃哥。
今天写个特别的存在。但是先从鲁迅先生这儿开始,显得咱们有点儿文化。
话说浙江绍兴有座千年古刹,叫长庆寺。清朝末年,寺里的住持龙祖和尚还曾做过幼年鲁迅的师父,后来鲁迅特意写了一篇《我的第一个师父》,回忆了这位“花和尚”的破戒故事。
但今天的主角不是长庆寺,也不住在长庆寺,而是在长庆寺斜对面。堃哥没有到过现场,但是据说那儿有三座并排的庙,分别是财神庙、穆神庙和土地庙。
财神庙和土地庙是啥大家伙儿都知道,但是这穆神庙却有些陌生、稀奇。其实如果把它的俗称说出来,大家就好理解了。

原来这穆神庙的俗称叫“贼神庙”或者“迁神庙”。庙里供奉的神,更是让人莫名其妙,居然是《水浒传》里的“鼓上蚤”时迁!称呼时迁为“贼神”可能亵渎了神仙们,但这位时迁确实是小偷们顶礼膜拜的神明。
说起小偷,算得上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应该是有了人类文明之后,这类人就存在了,因为人群中总有些好逸恶劳、游手好闲之辈。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行当”见于史籍的就比较多了,因为一些神偷被许多大贵族所利用,甚至能够在政治斗争中发挥很大作用。
举个有名的例子。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养士三千,其中不乏小偷小摸的人物。孟尝君曾经被秦昭王软禁在秦国,为了安全离开,他便想买通秦王宠爱的小老婆燕姬。但这个计划的实施障碍重重,正一筹莫展时,一位善偷的门客自告奋勇,从狗洞爬进宫中,并学狗叫哄过了侍卫,把已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偷出来,转献给了燕姬。拿人手短,燕姬马上就替孟尝君说了好话,这才得以获释。

这帮人跑到函谷关,又因为天还未亮,关门紧闭,挡住了他们。这时,又有一位门客站出来,来了个“半夜鸡叫”,闹得群鸡齐鸣,守关者以为天要亮了,于是大开关门,孟尝君一伙才得以逃脱。这两位门客为孟尝君立了大功,但并没有落什么好名声,还留下了个“鸡鸣狗盗”的成语。
不过这一行也有个“雅号”,叫“梁上君子”,是后汉名人陈蹇赠送。这是另外一个故事,某晚,一个小偷溜进陈蹇家里,趴在房梁上,陈蹇佯装不知,马上把儿孙们喊到屋里训话。陈蹇说:“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这位“梁上君子”听了,大为感动,马上从梁上跳下来,磕头请罪。

历代野史、故事中的神偷更是不胜枚举。明代著名的市井小说集《二刻拍案惊奇》中,就有一篇《神偷寄兴一枝梅,侠盗惯行三昧戏》,叙述了宋元时几位神偷的传奇故事,虽有一些夸张成分,但还是有些生活依据的。民国时期,京城神偷燕子李三的故事,也是脍炙人口。
不过,历代神偷中名气最大的,莫过于《水浒传》中的时迁了,当然,这跟水浒故事的广为流传密不可分。书中说,时迁专干那些飞檐走壁、跳篱骗马的勾当,人称“鼓上蚤”。只看这个绰号,就能知道时迁的轻巧敏捷了。书中时迁其貌不扬:“骨软身躯健,眉浓眼目鲜。行步如怪族,行步似飞仙。”但做的事情却惊世骇俗:“夜静穿墙过,更深绕屋悬。偷营高手客,鼓上蚤时迁。”

客观地说,时迁在梁山好汉中是个不起眼的小人物,是负责“走报机密”的,好汉座次也仅排到了八十多位。但他的猥琐滑稽和神偷绝技,却给世间的人们留下了了深刻的印象,知名度比很多梁山好汉都要高。
很多民间戏曲剧种中,都有《时迁偷鸡》、《时迁盗甲》之类的剧目,足可以说明他的人气。在缺少娱乐方式的年代,这些戏剧形式更让时迁名声大噪,家喻户晓,也就难怪小偷们要把他奉为神明了。

回到“穆神庙”,说起来也好笑,贼庙的家乡绍兴,就是还有个针对贼的有趣的习俗。若某人家里失窃,就会用稻草扎个人,算是“贼”,“贼”身上再系根绳子,由人牵着,另一个人则拿着竹棍在后面一边打草人,一边大骂,类似游街。这一幕据说在当地叫“牵贼神”。
所以说人真的是很矛盾的生物。一边如此憎恨贼,恶狠狠咒骂,一边却又尊贼为神明,还诚惶诚恐的为其塑像立庙,不知道天下还有没有这种情况。当然,来穆神庙或者贼神庙顶礼膜拜的,肯定都是梁上君子和鸡鸣狗盗之徒,清白又人家怎么会来呢?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梁上君子也有顶礼膜拜的神明,而且看过《水浒传》的应该都认识他。有绍兴的朋友可以帮堃哥确认一下穆神庙是否还在。今天的话题就到这里了,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评论、分享、收藏,也请关注堃哥,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