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网感
前段时间创作网剧相关的内容,合作方一直提到一个词——网感,反复说了很久有一天突然一下子让我有点懵,到底什么是网感?简单搜一下,一般来说,广义的网感似乎大概是:话题性、抖机灵、眼球效应;重形式感和爽感。可以说就是在用户手指有太多选择的情况下,用最快的效率抓住用户的注意力,因为一旦用户点进去,很多情况下他并不在乎之后出现的内容和他的预期有没有联系。举例来说,我们的合作方一直坚信在我们创作者看来最后五雷轰顶的逆转结局完全不是问题,一开始我们觉得很郁闷,可现在也是认真领悟了这背后的精神。
这种“网感”几乎适用于一般的互联网产品到网络文学和影视作品。但包括文学和影视,其实今天大部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互联网有或多或少的联系,我们已经是互联网的一部分了,所以网感似乎也已经成为我们天性的一部分。我想很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我们不那么有耐心了。我们对科技的习惯就是快的迅速的,而且是越来越快,浏览器load不出来新网页我们就会关掉,信息不秒回我们就焦虑。但这种需求是会蔓延出去的到生活其他方面的,那么instant happiness是不是也已经成为我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呢?
代价也是有的,那就是深度和结构感已越来越不再是必须的,新的真理是观众连绵不断的注意力。内容创作者面对的越来越全面的对数据监控的数据的考验,观众什么时候观看,看到什么时候最容易关掉视频都一目了然。
最近看了几个网非的网剧,对这种网感感受非常强烈。按理说电视剧有较长的篇幅,会跟随主人公一起经历很多坎坷,一起成长,但是最近的感觉都是看完后不是余音绕梁,而是强烈的空虚。可是看的时候呢却是欲罢不能,熬夜也是必须要看下去。例如《Money Heist》、《Stranger Place》,《Kingdom》。想想前段时间的一些国内电视剧也是类似的情况,例如《庆余年》《延禧攻略》,他们也的确都是网络文学改编的作品。当然这两部剧还有一些新的“网感”方向,例如打怪升级的游戏感,还有屌丝逆袭的意淫感。也许这方面是本土的特色。
最近很火的《青春有你2》也有这样的“网感”,排名在前的选手很多不是最有实力的,而是所谓“戏最多的”、“最能作的”,能够获得微博热搜才是最厉害的。只要获得关注总会让更多的人喜欢你,缺点很多时候也是一种个性,而且人的观念印象也会转变,看多了奇葩也会觉得她身上也有可爱的地方,另外之后的剧情慢慢洗白也并不难。的确,没有传统所谓的专家评审,观众投票和点击才是唯一的评判。这种逻辑的贯彻从单独的选修选手,到这个节目,乃至爱奇艺这个平台本身。
当然,这种效率和速度的另一面就是消亡的速度,明星、内容转瞬即逝,所以平台必须不断有海量的更新。当然,《六人行》这种能反复观看经典,也放在网非的平台上,成为很多人不愿意退订的原因。遗憾的是,那个可以生产这样内容的年代,似乎可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写到这里,本文似乎写成了一曲忧伤的挽歌,哀叹曾经的美好已经万劫不复。但也许这只是“网”的一部分的“感”,互联还是更给多的曾经微小的个人无限的赋能。好像抖音快手可能是前所未有最强大的纪录片,记录下了整个时代的影像,虽然大多数的呈现是庸俗的,然而这也是时代的一部分。
作为一个个体,也许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能够掌握这个时代科技互联的赋能和效率,同时也具备深耕的态度和能力,去发出自己的声音、做出自己的产品——既能吸引到注意力,也有内容;既能有instant happiness,也能满足人们更长远的充实和满足感,冲淡庸俗那么一丢丢。
就像今夜我没有打飞机,现在写完这篇文章,我的快乐缓慢而持久。
-
PTB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4-21 13:2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