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播9.3,最“变态”的女主,来势胸胸
首发于公众号“影探”ID:ttyingtan
微博:影探探长
作者:香蕉姐
转载请注明出处
若问近几年英美剧里,最令人喜爱的女性角色都有谁? “小变态”薇拉内拉(《杀死伊芙》女主)一定榜上有名。

婴孩一样纯粹,恶魔一样嗜血。 没人比她更骚包、变态、疯狂,令蕉姐在内的女人们合不拢腿。 观众的喜爱,让BBC高管忧心忡忡—— 担心本剧两位女主,朱迪·科默和吴珊卓,被好莱坞挖走, 于是在第三季开播前几个月,火速续订第四季。 不管你追不追它,别走,看香蕉姐如何骚断你的腿。
《杀死伊芙》第三季
KillingEve2020.4.12

BBC America 拍摄的《杀死伊芙》,打着悬疑惊悚剧的旗号,卖最高级的姬情。 两位女主,类似《神探夏洛克》,彼此“神交”得心痒难耐,但就是不“身交”。

为什么说这样的姬情高级? 这就要说到两位女主的关系。 伊芙(吴珊卓饰),英国军情五处的特工。

她的生活其实是大多数凡庸生活的复刻。 有丈夫有家庭,生活安稳而小心翼翼。 工作的循规蹈矩,掩饰不住内心的疯狂越轨, 常常张皇、压抑。 伊芙,代表生活真实且残酷的一面,可以让观众轻易代入自己。 小变态薇拉内拉(朱迪·科默饰)是如何走进伊芙的生活呢? 小变态,受雇于“十二门徒”的连环杀手,伊芙正是调查她的特工。

如果故事沿着特工抓凶手的模式走,可能会像白开水一样,平淡乏味。 好在《杀死伊芙》第一季的亲妈是天才编剧菲比·沃勒-布里奇。

这个女人太有梗,太了解无聊的现代人想看什么了。 想看什么? 像伊芙一样渴望疯狂与发泄。 所以《杀死伊芙》从始至终带着一种怪诞、癫狂的特质。 小变态高调、酷炫、残忍的杀人风格,满足了伊芙被压抑的原始兽性。

第一季中。 小变态,在康斯坦丁的授意下杀人,杀人动机是一起起政治阴谋。 伊芙带着嗜血的冲动,追踪小变态的痕迹。 小变态一眼识别出伊芙的真实自我——掩饰在“正常”外衣之下的“不正常”。

一个是渴望冲破枷锁的普通人,一个是不受任何规则约束的变态杀手。 一个是有正常道德的社会人,一个是毫无道德可言的疯子。 伊芙被这样的小变态吸引,也是对自我黑暗一面的发掘和探索。 第二季。 伊芙捅了小变态一刀后,变得更大胆、疯狂。

伊芙逐步靠近小变态的过程中,自己也深陷危机,最后小变态给了她一枪。

刚开播的第三季,正是承接这个结尾。 不过画风有点不对Emmm. 小变态傍上富婆,结婚了?

小变态真能乖乖结婚,那就不是小变态了。 在婚礼上,声称伊芙死后,她高兴多了,把宾客吓得尴尬癌直犯。

曾经训练她的师父达莎的突然闯入,令小变态发狂,与师父扭打成一团。

婚礼秒变灾难现场。

达莎作为第三季的新人物,在第一集中占据重要笔墨。 达莎与小变态一样的狠辣敏捷,不过比小变态狡猾太多。

师徒之间的较量和比拼,可能成为第三季最大的亮点之一。 第一集中,小变态模仿师父杀人。


比起小变态的恣意妄为,伊芙的生活似乎陷入困局。


在英格兰的韩国城,隐藏自己的身份,在餐厅当起了后厨。

这个时候,一个对伊芙非常重要的人物被谋杀了…… Ta的死去可能让伊芙重新振作起来,回到“相爱相杀”的战场中。

不过为了激发主人公斗志,就把亲密人物写死的做法,实在有些刻意! 有多少人想怒摔电脑来着?

有一句话憋了很久—— 菲编别开黄腔了,回来编《杀死伊芙》吧。 这剧虽然一季比一季评分高,不过后面没了第一季的惊艳、性感和出乎意料的转折, 稍显平庸,以及稍不注意就走神的那种沉闷。

整部剧集还有一个槽点—— 悬疑探案被剪得有点支离破碎,剧情的连贯性被女主之间的张力掩盖。 到最后,悬疑不重要,逻辑不重要,惊喜少了,张力缺乏,只要小变态和伊芙依旧相爱相杀。 就是说,《杀死伊芙》不能仅仅依靠“卖腐”圈粉啊。 卖腐,追百合剧不香吗。 好在第三季,主创表示要做出改变。 称这是史上最黑暗的一季,观看体验极其紧绷,视觉和剧情推进相当暴力直观。 观众能从其中感受到该剧企图从伊芙与小变态的关系向外无限延伸的强烈野心。

风格迥异的剧,常常有一个特质,槽点和优点都很凸出。 尽管有不满,独属于《杀死伊芙》迷人的野性,依旧能折服你。 而本剧最大的魅力之一便来自小变态这一人物。

为什么人人都爱小变态? 害,人人心里住着一个魔鬼,可以说小变态就是魔鬼的外化。 为了合理化她的行为,菲比给出了一个病理学依据——即她是一个精神变态者(psychopath)。
精神变态者,即缺乏正常人类情感,有暴力倾向的性格障碍者。其典型特征是缺乏共情能力,毫无同情心,感受不到恐惧,且智商极高,非常自恋。他们的情感世界很简单,无法随心所欲时便会烦躁和恼怒,因为一些最微不足道的理由干出冒险的事。
寻常人,像伊芙一样,会压抑自我动物性的一面。 小变态不寻常,她讨厌无聊,活着似乎就是为了尽情释放兽性。 杀人,不仅是她的职业,还是她冒险和欢愉的战场。 毫无共情能力和暴力倾向,造就了她杀人凶残狠辣,让人惊惧又无法恨她。


每场杀戮像一场盛大的演出。 她会精心打扮自己,赴一场约会。 莫莉 · 戈达德的粉色蓬蓬裙,Dries Van Noten的套装,或是Chloé的水蓝色衬衫……

杀人方式花样百出,像一场精心的表演。 故意夸张各种死法,孩童一样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特别是伊芙。 她在杀戮中,变态地审视自己,自恋般地迷醉这种精神快感。



作为观众的蕉姐,深知这是文艺作品,不能当真,薇拉内拉又是个精神病患者,不能用常人思维去理解她。 不过,我们看了大呼过瘾,像踩缝纫机一样疯狂抖腿是怎么回事—— 刺激啊!

小变态身上有种原始的破坏本能,这是人类被压抑的部分。 人们通过观赏文艺作品中的"疯狂行径”,释放自己长久被抑制的动物性。 所以《杀死伊芙》的血腥幽默、病态癫狂,是能令人上瘾的毒药。 小变态的饰演者朱迪·科默接受《时尚周刊》的采访时说: “我喜欢那些能惹毛观众的角色,这意味着你做得很好,你必须明白为什么你的角色做出了这样或那样的决定,你必须与她达到共情的目的,这你也就离成功不远了。”

很奇怪的一点你们知道是什么——跟一个精神病有共情? 是的,小变态会让人产生,奇奇怪怪的认同感。 第二季,她有一段内心剖白—— 她不理解,人们日复一日地重复生活,不会无聊吗? 她每天早上都想对这个世界大喊:Boring(无聊)。

生活太无趣了,她没有任何知觉。 弄伤了自己,却毫无痛楚;随心所欲地买,买回来却并不想要。 这也是现代人的困境——对事物麻木,被生活推着行走。

尽管如此,她还是渴望五彩斑斓的生活。 她的愿望很朴素,房子票子泡妹子,给喜欢的女孩子买衣服香水,渴望温暖舒适的家。 她语言贫瘠,只会点头说:Nice,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每当俯视人类的小变态,流露出接近尘世的一面。 那真是会惊呼,“卧槽下凡了”。

伊芙在剧中,是凡人视角。 她被小变态吸引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是观众被小变态吸引的原因—— 引诱出我们潜在的疯狂与黑暗,与平凡质朴的愿望。 如果说小变态代表具有非理性冲动、本能、欲望的“本我”; 伊芙则代表压抑本能欲望,经过社会道德规范驯化的“超我”。 在弗洛伊德的学说里,“超我”常常要压抑“本我”。 即便“本我”不显露,“本我”也是“人之为人”的一部分。

《杀死伊芙》第二季的编剧之一埃默拉尔德·芬内尔,提到双女主之间的“二联性精神病”。 即“二人共享的疯狂”—— 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将病态和妄想意识灌输给后者,后者逐渐接受并最终出现类似症状。 小变态和伊芙正是如此,一个统治,一个屈服,共享二人独有的疯狂。 不少人由小变态和伊芙的关系,想到《沉默的羔羊》中的“食人魔”汉尼拔与女探员。


这两对人的关系,如同走钢丝般充满迷人的危险。 正与邪、艺术与魔性、正常与极端,都在现实与想象边缘摩擦,只擦枪不走火,让人心痒难耐。 《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解释“野牛比尔”杀人动机时说: “他贪图,那是他的本性。” 贪图,不止是比尔的本性,是人类的通病。 因为贪图的本性,想千方百计地补偿自己没有的东西。

小变态与伊芙的相互追逐,未尝不是对彼此生活的补偿。 小变态从伊芙那里得到的关注和稳定,伊芙从小变态那里收获冒险。 彼此依存,互相补偿。 电影《大佛普拉斯》结尾说: 现在已经是太空时代了,人们可以登上月球,却无法探索人们内心的宇宙。 《杀死伊芙》的主旨并不宏大,却深入到人们内心的宇宙。 所谓“姬情”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之下却是广阔无垠的,内心的缺憾和弥补。

每次蕉姐分析完英美剧的优秀,总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 为什么? 文艺作品是对现实的关照,对人的关照。 现实已经如此魔幻,人的内心得像毕加索的画一样扭曲复杂。 我们的国产剧还在制造大批,愚蠢到傻子都可以嘲笑的纸片人。 以柔弱病娇为美,以傻白甜为主流。 用拜金堆积起空洞的幻想,那是砒霜,不是良药。

国产剧的卖腐就真的只是在卖腐。 《镇魂》《陈情令》等腐剧的热播,资本看到有利可图,大批腐剧正在诞生的路上。 播出的IP改编剧《成化十四年》,剧情稀烂得只剩下卖腐,人设崩得卖腐都卖不好。

惺惺相惜是人之常情。 双男主、双女主的设定,不是不能出佳作。 美剧《梅赛德斯先生》,退休老警和杀手,在颠倒的世界里挣扎,成为惺惺相惜的知己。 蕉姐才写过的《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和莉拉像镜子一样映照彼此,在较量中共同成长。

而那些放弃了剧情和人物内心的探索,只剩下恶心的卖腐躯壳。 不是对观众的鄙视,就是一幅赚快钱的嘴脸。 作为观众的你我,谁买单谁傻。
文/香蕉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