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大一:我在大学的十大后悔之事
四年前,我以高中理科尖子班第一的成绩考入某985大学中文系。四年后,我以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保研。写这些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衬托我的懊悔。
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一路顺风顺水。可若是可以重来,我不会这样度过。我只是走在一条世俗人眼中的规制道路,中规中矩、不敢越界,不敢放弃。我厌弃这样缩手缩脚的自己,它很稳妥,但一点都不特别。
在今日之乱世,全球化“分崩离析”,民族主义甚嚣尘上,狂热人士四处出击,知识分子不被尊重……我必须思考教育何为,教育的理念是否错误?以及我所拥有的知识和到达之格局能否支撑更广阔更前沿的思考,我是不是合格的公民?遂在未毕业之期,苦思数日,写下此篇。
前人说过很多关于大学教育之话,其中有两点我很认同,一是独立思考,二是明辨是非。回到大一的青葱,我会对他说些什么,我会希望他做些什么改变以更好地获取以上两种能力?
(一) 学好外语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早点考雅思,并且学好法语。
未来会是怎样的时代?不管怎么样,不管全球化是好是坏,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上个世纪的世界被二战和一战打得稀巴烂,可全球化还是延续了。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很大问题便是不国际化。国际化不是为了应付排名考核欺哄多少留学生来华留学,先问问自己的学生有几个能够用外语流畅对话。不国际化既指评价体系,也包含培养结果。你要和中国学生会的主席、部长、团委书记讲国际化吗?你要和强迫学生使用《学习》APP的人讲国际化吗?思修、马原,不是国际化。
直接体现便是外语,一个人不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就不值得称之为国际化。如果说高中学英语是为了应试,那么在国际形势下外语便是“安身立命”之道。如何交流、如何思考,如何表达,如何生存?考六级还是在中国的评价体系下,雅思和托福才被认可。当我尝试留学时,语言阻碍了我。当我试图和国外学生辩论时,语言阻碍了我。当我试图了解西方哲人的思想时,他人的翻译阻碍了我。如果能重来,我会在大一把六级考上500。用大二一年考出雅思成绩,再用接下来的两年学好法语。
语言的隔膜象征了人与人心灵的不相通,那种相视而“无言以对”的感觉太艰涩了。我在大学最后悔的是没有学好法语,没能去到心目中的浪漫之都巴黎。但还好,我从今天开始了。
(二) 出国交换
如果能重来,我本科一定要出国交换。
我看了很多讲述国外文化制度的书,《论美国的民主》、《论自由》、《政治哲学导论》、《利维坦》、《旧制度与大革命》、刘瑜、林达、熊培云等等等等等。可是读书必须和亲自见证相结合,他人的描述毕竟是他人的,自己的关照方为真财富。无论如何,西方(西洋)的政治经济哲学科技等等都还处于全面领先的地步,这一点无可否认。一个一直待在中国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出国交换。在大四上,我本要去台湾半年。但台湾还是华语社会(国内),而且只是一个小岛,许多弊病同样存在,所以我没有去。不管能去什么样的学校,去欧洲还是美国,需要多少钱,是英语还是德语还是韩语,我都会选择出去,能够出去看看总是非常好的。
可是几千年的传统中的劣质部分——官本位、愚昧、忠君、女德、文字狱等等——如何祛除呢?在本次疫情中暴露许多反智言论,当如何对待。我一直有这样的观点,传统的更新需要新质的介入。只有越来越多的中国青年走到时代的前沿甚至领先于时代,中国才能走向进步。它要求你具备中西两种视野,既了解东方,也了解西方。
(三) 翘更多课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尽可能多地翘课
我时常与人谈起我的“光辉”历史,那便是翘课。有一次,我一周本有16节课,但是我只去了3节,这是我引以为傲的事情。如果能够重来,我会翘更多的课,因为大多数课都是没有意义的。
如果一门课你觉得枯燥,你可以翘课。如果一门课你觉得老师讲得不对,你可以翘课。如果一门课你觉得自学更好,你可以翘课。但前提是,翘课的时间你也在通过其它途径学习。校长说:“不要随随便便翘课。”我的确翘课了,但我不是随随便便翘的,因为我翘课的时间都在图书馆看书。文学本不可教,自己看书反而更加高效有益。自由地探索,去寻朋友,比坐在教室听有些老师照本宣科要有益的多。
我为什么如此义正言辞地宣扬翘课?因为有些课上了不旦无益,反而有害。落后的思想、错误的思想、生硬的套路。既浪费学生的生命,也是对知识的侮辱。
(四) 系统读书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更加系统地读书
我在大学读了有近六百本书,但是回过头去看,我发现很多书都是不必要去读的,是同质重复的,是没有意义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既因为我一开始没有辨别书好坏的能力,也因为我没有做好经典的读书计划。所以如果能够重来,我会选择更加系统地读书。
读经典,少看中国当今时代的人写的书。太浮躁,水平有限,而且尚未经过历史的经验,其结论可能并不经得起推敲。文史哲不能忽略,兼而广大社科类书籍,中西思想都要读。先读入门书籍,再读这一领域的通史,去找最古老最原始的读本,理清思想继承流脉、前后转变。再读进阶,读原著,再读更靠近现代的19、20世纪人的著作,因为他们的著作必定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你要知道他们超越了什么。
中文系的意义是什么?是自由。不是说文学有多么崇高,如今我一点都不觉得文学崇高。而是中文系给予了我一个自由读书的空间,让我广泛地涉猎。广泛涉猎不是随便读,但应该有目的地去读、系统地去读,尤其是对以后想要搞学术的同学。
(五) 网络通识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多上一些网络课程。
今天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今天是一个专门化的时代,知识被越分越窄、越分越细。那么,我们可以干什么?一个人应该完成通识教育。
今天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今天是一个网络化的时代。教育没有那么高的门槛,教育不是那么触不可及。网上有那么多课程,一个人可以完成自我教育。
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集结全世界甚至全国最优秀的教育资源、最优秀的师资,包括北大和清华。我很后悔的事情是视野狭窄,把眼睛放在本校本市,而没有早些向外探索。网上有那么多开放课程,耶鲁、哈佛、台大、北大、清华,这些课都是宝贵的财富,可是直到快毕业之际才发现,才主动出击“恶补”通识教育。
在过去的两个月,我通过各大网课平台学习了“音乐学、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入门课程,这是网络带给我的通识教育。
(六) 留学法国
如果能够重来,我不会选择保研,而是千方百计地选择出国。
理由有很多,我们一个一个说。首先是因为国内教育的失败,对的我很直接地说,是失败。太多人在混,只是为了一个文凭。从本科到研究生,评价体系没有变,还是一样的泥潭,还是一样的官僚。周围的环境没有太多的改变,一个人慢慢地就将就沉沦了,但是我不希望过这样的生活。国内的教育是为了去获取阶级上升的筹码,而不是为了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对真理的探求。
至于为什么是法国?因为法国是文学艺术的天堂,因为法国的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因为法国的花神咖啡馆,因为法国曾经诞生过福柯和布迪厄。因为巴黎的浪漫,因为欧洲久远的人文积淀。我不喜欢美国的喧闹和物质,我喜欢文化
(七) 少些抱怨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少些抱怨。
我有许多朋友,他们都很厉害:沃顿,剑桥,哈佛,哥大,港大、北大,清华等等等。我常常自我调侃,我实在是一个太渣的人,但所幸的是我的朋友都很厉害。他们一直鼓励我,一直关爱教育我。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两点非常重要的事情,一是少些抱怨,二是保持低调。优秀的人很少去抱怨,因为有抱怨的功夫他们更愿意去解决问题。
大一上完第一课,我跑上讲台问老师一个问题,问完她对我说:“XX啊,你要记住,在大学不要成为一个愤青。”当时我不理解这句话有什么深意,直到后来我果然成为了一个愤青。对于生活的不满、对于社会的不满,每天都压榨着我,我有许多抱怨,直到今天也是这样。如果回过头让我对大一的自己说,我会希望他少些抱怨,而是多些沉淀。批评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但是除了批评,还需要建设。学校有不公、社会有丑恶,但是一个青年不应该只是痛骂,还有尽可能想办法去解决。
今天的我在豆瓣抱怨很多,批评这批判那,可是回过头想一想,这些批判究竟有什么意义呢?其实只是一时图爽,意义全无,浪费时间。不是不要批判,不是不要了解时代,而是不能只顾着批判忽略了自己的提升和社会的进步。不要由单纯的批判变为“愤世嫉俗”和“希望全无”,适当地抱怨,永远地进步。
(八) 不要将就
如果能重来,我会尽可能地葆有理想主义,而不是将就。
我会选择退学,而不是继续念下去。因为我本能地发现它不适合我,可惜我当时并没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我不会选择那么多水奖。此处的奖还包括考证,参加各种无聊的官方活动以增加自己的筹码。为了迎合评价体系,因为我沉沦了,因为我将就了。我没有搞清楚,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这些奖对今后的自己究竟有什么意义?
不要为了外在的功利目的,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不要混进学生会让自己变得腐败官僚,不要和满口套话的人做朋友,不要为了拿奖去找关系,不要行贿,不要搞面子工程,不要遵循原有逻辑并且吹捧…..我之所以这么说,当然是因为我都干过。此时此刻,本人就是很后悔。
所以我这里说的意思是立定本心,不要浮躁,不要随波逐流,搞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有时间去图书馆多看看书,少参观无聊的活动,少去水奖,少去参加各类官方组织的实践、支教、参观等等等。浪费生命,浪费青春。
(九) 不要崇拜
如果能重来,我不会去崇拜,而是尊敬。
中国的社会正在陷入双重危机,经济和政治。英国之所以能够超越西班牙因为当时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是因为女王的让权分权。但是反观现在之中国,自上而下的集权“战时体制”让人唏嘘不已。而商业上的危机则更是不容小视,物欲横流,隐私的流逝、消费的泛滥、娱乐文化的铺天盖地,金钱逻辑的横行……急需政府的监管,但是政府更加关心意识形态的命根子。
说这些的意思是我见到了很多知识和金钱、权力、肉体的交换。我曾经崇拜过很多教授、学者、作家、名人等等等,可是后来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我面前形象都破裂了。我明白他们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没有人是完美的。所以我明白了,不要把他们抬得那么高,不要搞领袖崇拜。因为你把他抬得越高,之后的你就会越失落。因为你崇拜一个人,你会间接地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要独立思考,而不是崇拜,把他当成救世主,能够拯救你的世界的只有一个。可以尊敬长辈前人“泰斗”,但是保持自我判断能力。
(十) 多多尝试
如果能重来,我会选择尝试更多东西。
实话,我并不是一个太敢于去冒险的人。所以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会潜在地去想,如果失败了怎么办,会不会很严重?如果这个女孩子不喜欢我,表白岂不是连朋友都做不成了。可你要的是女朋友,而不是“朋友”,做不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正如文初提到,我大多数时候沿着一条固定的路径,不敢跨越。
年轻是什么?年轻就是资本。什么资本,犯错的资本。在大学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犯错,因为犯错成本很低,很快就可以纠正,不会造成那么大的危机。等以后工作了成家了,危机就很大了。在大学的出轨和婚姻的出轨,可是两码事。
此处的尝试不是尝试所以,而是尝试更多积极的、美好的、向上的东西。尝试学习新乐器、组乐队、出杂志、尝试蹦极、尝试绘画、尝试潜水和帆船、尝试野营、尝试,这些都非常好。如果在大学没有尽可能地去尝试很多新奇的东西,那又算什么大学呢?不要畏畏缩缩,向前看。
以上就是我作为一大四“老人”冗长而幼稚的思考。快要毕业当然会有一些伤感,看到自己的大学留下那么多遗憾。看到那么多优秀的人,也更加明白自己的不足。更多地学会跳出自己身边的沉闷圈子进入另外一更广阔的世界,让自己变得更好。
真正的后悔可能不止以上十点,但以上十点是我最大的、最深刻的。如果能够重来,我定要尽力弥补的。可惜时间不能重来,只能付诸来日,努力奋进。
为自我进步,为民族自由,为世界和平。
林窗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海德堡的山林与春天 (13人喜欢)
- 在流动中寻找家园 (14人喜欢)
- 2024: 倾听身体,拥抱变化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